回覆列表
-
1 # 若晴要穿越
-
2 # 鵝媽媽講閱讀
看過一本書,《不一樣的童年》,裡面大量案例介紹了美國各類家庭的親子關係。
1中層及以上家庭。注重跟孩子的交流溝通,注重跟孩子平等對話,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對孩子的教育採取協同教育。出現矛盾,耐心溝通。懂得為孩子爭取最大的社會利益。這些家庭特別在意晚飯全家坐在一起進行的親子時間。
2工人階級家庭。經濟尚可,但是工作特別繁忙,他們會選擇送孩子進入一些機構,親子關係多發生在週末。採用協同教育。但是很難做到為孩子爭取更大的社會利益。父母與子女關係相對疏離。
3貧困家庭。多單親家庭。父母受教育文化水平低。這類家庭的親子關係多靠指令來進行,家人待在一起的時候,大多沉默,或者看電視,很少進行語言方面的溝通,書中介紹,因為很多父母認為,沒什麼話可說,天天說,都說完了。
但是這幾類孩子長大以後會怎麼,書中沒有跟蹤研究。
在他們眼中,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絕對不會把孩子作為養老的依靠。哪怕就是沒有社會保障,很多父母還是喜歡獨自養活自己。那生養孩子的目的性就大大降低,要孩子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自己喜歡孩子,享受與孩子一起成長的快樂時光。
基於這個理由,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大大降低,父母對孩子學業以及家庭的選擇也就沒有那麼多幹預的理由了,既然不依靠孩子,孩子選擇什麼,父母無非建議建議,不會強迫。尤其是兒女婚姻絕對不會橫加干涉,干涉的後果則是搞僵兒女關係。對待女兒選擇的物件,大都是祝福和歡迎,遇到父母確實不喜歡的兒女物件,最多背後議論議論,無法當面指責干涉。兒女的生活與父母之間切身利害關係確實不大。這是普通老百姓與孩子之間普遍的關係。
也因此,在華人看來,美華人的親子關係很“單薄”,不像中國家庭那般緊密。緊密聯絡固然親情濃厚,但也免不了發生家庭矛盾。畢竟,牙齒和舌頭還常有打架的時候,更何況是一家人呢?許多父母老年後認為我是老人,兒女們的事務永遠與我有關,因此帶完兒女帶孫輩,把自己搞的特別累;有的父母處於一己私心,嚴重干涉兒女專業選擇,物件選擇,婚姻家庭,搞得兒女雞犬不寧,甚至有的父母用孝順一輩子綁架孩子,對孩子不是關愛,變成了用血緣欺負孩子了。也難怪會有“父母皆禍害”這種論調出現了。
相比之下,大多數美國青年結婚後不和父母同住,也不會在一起住半年以上。家人的相處模式是平時不會膩在一起,但是逢年過節一定會請安送禮相聚,感覺倒也十分溫馨。
更加註重親子關係但是,這並不是說美國家庭不看重兒女。相反,他們非常在意親子關係,在美國,父母會說“Let’s talk”,讓我們談談,而不是我要告訴你。父母會想要知道孩子的想法,從而去諒解他,幫助他,解決自身的問題和彼此之間的矛盾。不要一味地向孩子灌輸自己的思想,停下來去聆聽他的聲音,表達不在於一時,聽一聽別人的話,也給自己一個時間冷靜下來。可以說,大多數美國父母和兒女間更為平等。
相比下,中國小孩更多的是從小聽到“你要聽爸爸媽媽的話”這種論調,被要求做一個“乖小孩”。在減少家庭矛盾的同時,孩子心理層面可能並不認同家長的觀點。
富豪家庭的培養模式大多類似然而並非所有家庭都這樣。和中國類似的是,如果子女與父母間的經濟關係越密切,相應的受管教甚至控制的機率越大。
對於美國真正的富豪/上層階級來說,因為經濟原因以及大家庭財產繼承問題,他們對孩子的干預則比普通老百姓多得多,有的甚至對孩子選擇專業,職業以及孩子物件選擇限制都非常嚴格。這點同中國家長並無區別。可以說,世界上所有的富豪家庭大概對兒女的培養基本都是一個路線——如果希望家業順利傳承,就要培養出合格的接班人。
親子關係排在夫妻關係之後一個“中國式特色”是“喪偶式育兒”,指的是很多家庭都是基本由母親自己帶大小孩,父親只顧賺錢,而忽略了陪伴孩子,關心孩子。因此,夫妻關係就排在親子關係之後。甚至很多夫妻坦言“我們就是為了孩子健康成長才不離婚的”。然而,這種看似偉大的“犧牲”卻並沒有真正換來三個人的幸福。
在美國則截然不同。因為父母與兒女相處不多,關係沒有那麼親密,美華人把伴侶看得比什麼人都重要,因為只有伴侶可以陪伴自己大半輩子,女兒,父母都不行。這種父母兒女關係減少了很多摩擦,加強了夫妻關係紐帶的重要性。並且,美國朋友家庭情況超級複雜,什麼爸媽離異又各自再婚或者自己是被領養的或者爸媽還領養了別的小孩的,非常常見。但是大家習以為常,並不會指指點點。
以愛之名,而非孝順美國父母兒女關係依靠相互關愛來維持,與中國全然不同,不能用孝順來要求孩子,更無法依靠社會指責來逼迫孩子,法律更無依據。相互的關愛成了唯一的紐帶,這種關愛在孩子成人後則成了家人朋友相處,增進感情為主,絕對不能指指點點孩子的內外事情,否則令人討厭。要想讓兒女能夠幫助父母,那麼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仁慈善良,否則自食其果。這種思想出發教育孩子,孩子們也比較有道德心,給整個社會風氣做出了意想不到的貢獻。
相比下,中國有一些老人以“孝順”的名義綁架兒女,綁架親情,甚至連兒女的前程不顧,只為滿足自己的私慾。儘管是少數,但不得不說盲目的“孝順”也並非是改善家庭關係的一味良藥。只有正視父母與兒女間的關係,以愛之名來相處,才能有真正和諧的家庭。
當然,並非所有的美國家庭都是標準教科書,也有的兒女甘心做“啃老族”,也有父母十分溺愛兒女。有的人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不知道如何教導兒女,也有的家庭親子關係十分緊張。以及一個很大的謠傳是,美國上大學對很多家庭來說也是一筆較大的開支,很多家庭有能力的話會為兒女出全部/部分的學費&生活費,並不是“18歲一成年就趕出家門”。
所有的父母都是用智慧在書寫自己的育兒心經,最後把自己和孩子都培養成武林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