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牛視線

    博物館的意義和作用,重在科普知識的普及和傳遞。許多博物館發展不好,一個重要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將靜止的陳列品生動化和具象化,缺少參與性與互動性。因此,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靜止的博物館進行包裝與打造,並不斷加強配套裝置設施的建設,適當增加相關聯的文化專案,對博物館的發展至關重要。

  • 2 # 道明156655810

    不開玩笑,有奇的,特別老的,觀眾從未見過的,或者只聽說過,而觀眾又根本沒見過的,不管個人館或國家館,要又要門票錢,觀眾是要去開眼的,長知識的。如我暫時持有的,第一任黃帝軒轅氏的三聯玉璽,擺那家,去看的人一定人山人海,先看照片,誰也聽說過龍,但中華第一龍,一定誰也沒見過。龍是多民族的合眾體,十一種動物的組合體。

  • 3 # 智黑inHeater

    喵妹覺得,在現代社會,博物館不應該都是硬生生的文物,而是更多地傾向於互動型參與型的博物館,重教不重展才是博物館真正存在的意義,就像V&A童年博物館,有資格進博物館的不僅是奇珍異品、遠古文物,還有我們的兒時回憶。

    在這,喵妹小小地科普一下,小朋友的味覺會比大人更加敏銳,因為他們擁有大約 3 萬個味蕾;但進入成年後,味蕾的數量會減少到 1 萬左右,味蕾的分佈範圍與唾液分泌量也會一併減少,“食不知味”的現象會因此加劇(所以越長大越難發掘好吃的!)

    不過敏銳的味覺也讓小朋友在嘗試新食物,品嚐到不適應的味道會帶去不太愉悅的體驗(比如菠菜、檸檬的味道...),因此成為他們害怕嘗試新食物的障礙。

    負責策劃這場展覽的是英國廣告公司AMV BBDO和專注設計食物、飲品的創意工作室 Bompas & Parr,他們希望透過這場展覽激發孩子們的創意力和參加活動積極性,由此改變他們對食物的看法。

    這6 件展品分別是在黑暗中會發出綠光的冰激凌、可以吃的泡泡、歐洲防風草龍捲風、能夠飄來飄去的菠蘿雲、彩虹香腸和音樂果汁,所有的展品,基本都是用蔬菜和水果製成的

    比如綠光冰激凌的原料是胡蘿蔔,透明的泡泡是用西蘭花和黃瓜做的,歐洲防風草龍捲風是用歐防風製成的,關在一個特製的透明容器中,想要食用的人需要拿一支吸管吸食

    在這個好玩又好吃的展覽中,小朋友們開心地跑來跑去,想要把漂浮在空中的泡泡吸進嘴巴,真的是大大激發了小朋友們對食物的興趣

    兒童展覽就該如此,不再重“展”不重“教”,只有生硬無聊的展會介紹,而是讓孩子參與進來並開啟屬於他們自己的腦洞,畢竟,孩子的世界更注重趣味性以及創造性,在大人眼裡可能都是一些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事。但,這就是童年的回憶!

    想知道妹子如何用奇特腦回路看待科技行業、智慧產品?

  • 4 # 三聯中讀

    博物館在我心裡一直是科學與藝術合二為一的殿堂,是理性與感性融合的地方。我們在這裡窺探歷史、探索世界、觸碰美、交流智慧。我們行走在博物館中,其實一直在試圖尋找自我身份、歸屬感,追溯自己完整的歷史和遺產。在這些非常獨特的靜默的交流中,我們時時刻刻感受著身為人類擁有智慧的驕傲和麵對時間宇宙如此渺小的謙卑。在當前人們的文化需求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博物館更應該充分利用其自身資源優勢搞活展陳,更好地傳承和弘揚文化。而題主提到的“沒有文物,當然就沒有博物館,但僅僅擁有文物也並不等於就是博物館。讓展品煥發出光彩的說到底還是人。”恰恰強調了作為運營管理博物館的“人”的作用。這其實就與策展相關,展品的佈置陳設,配合的燈光配景甚至是展板的文字和了解展品的各種方式,如展品介紹,二維碼,講解器,講解員等都應該算作策展中重要的部分。首先我們可以探索突破展示館藏文物的侷限,採用館藏文物外的工具來輔助展示展品,比如伴隨VR、AR技術的來臨,科技產品在策展中就是相當出彩的一部分,這一點上臺北故宮博物院就做了很多非常有益的嘗試。除了展覽的形式和展覽的內容豐富之外,更多的活動可以讓觀眾更好地自發地去學習、理解展品,比如鼓勵觀眾透過技術類產品在不對文物或展品造成損害的前提下與展品交流。而這中活動不侷限於視覺的欣賞,也可以有聽覺、觸覺等關於展品的一系列活動。此外博物館也可以在展陳上探討合作共贏的模式,比如把多個博物館零散分佈的藏品整合起來,實現資源的最佳化配置,比如故宮去年的秘色重光展就是集中了多家博物館館藏的秘色瓷。這些聯合展覽可以在參與進來的博物館之間輪流展出,最大程度上發揮博物館藏品的社會價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男生喜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