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2L9
-
2 # 尊爵文化
父母對孩子包辦一切,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依賴他人心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任何問題都有父母,這樣的孩子得不到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會缺乏自主解決問題能力,面對問題和選擇時,也缺乏決斷。
父母強勢包辦,孩子性格懦弱,容易孤僻,難以交流。
-
3 # 攝影師文博
父母給孩子安排好一切會對孩子有以下許多影響,就像現在網路上火起來的一個詞”媽寶男“,這種代名詞的興起,也說明了現在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過度的保護的太好。我覺得在父母庇佑下長大的孩子,會有以下一些表現:
一:遇到事情缺乏主見
由於父母的保護,對於孩子各種事情幾乎都包攬了的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就缺乏一定的經驗,所以造成在碰到困難的時候,就缺乏主見,手忙腳亂,沒有其他人的指導自己都不知道怎麼辦?
二:特別的脆弱
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由於”溫室裡的花朵“,遇到困難特別的脆弱,容易被困難打倒,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強,容易出現極端的想法
三:適應新環境的能力較弱
由於在家庭保護下成長的孩子,沒有經歷風雨,到了一個新的環境特別容易迷失自我,會造成各種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適應,俗話說:”男要窮養“並不是說實質意義上的窮,在這裡而是一個表象的用法,就是要讓他經歷挫折,懂的困難,明白生活是什麼?
-
4 # 獨留異香
一種是會讓孩子從小形成依賴的心理,沒有主見,尤其是遇到困難時,總是畏縮不前,膽小怕事。生活不能自理。
二是會讓孩子從小形成"小公主。"小皇上"的心理,狂妄自大,自負,目中無人,沒有一種尊重他人,關愛社會的心態。
-
5 # 橘黃色的時光
你好。父母處處為孩子大包大攬,一是容易讓孩子形成依賴,使孩子在生活中沒有目標,沒有動力;二是不利於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在以後的生活中遇到挫折或是失敗了,不怨自己,而是怨父母、怨社會。我們今天的保護,不是為了明天的不保護,因此父母和孩子的心理溝通是很重要的。事事替孩子想好,這時父母們以為是愛孩子,卻沒考慮實際上剝奪了孩子成長中適當遭受挫折和困難、學習、愛護和幫助他人的機會和權利。還有就是漠視、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對他們成長中的問題置之不理,使孩子不得不尋找其他途徑解決問題或得到情感滿足,又往往因為經驗不足或受外界不良影響出現問題。
其次,家庭並不是個獨立的個體,它其實是社會的一個元素、一個縮寫,父母將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強加在孩子頭上,人為地為孩子設計環境,會使孩子覺得他生活的這個環境是虛擬的、不真實的,因而他對社會的不良行為、不道德行為缺乏認識,由此過分敏感,造成孩子心理、人格的缺失,他對於社會的尊重,是被強化出來的。因此,孩子內在的叛逆思想一旦暴發,他就會由對父母的抗拒、反抗發展到對社會的反抗,對道德的反抗。
如何正確教育孩子,宗主任認為,一個人心理健康的標準是智力正常+良好的性格+良好的適應能力。父母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凡事不要為孩子大包大攬。
孩子們快成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了
現在許多家長包辦了孩子的一切,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會成為自己事情的局外人,一切責任都有人為他承擔。而有些家長也非常樂意承擔責任,孩子成績沒考好,家長說我不知道要考試,沒給他複習;孩子的學習用具沒帶,家長又說忘了給孩子準備。其實承擔責任是很累的。有的家長三天兩頭請假給孩子送東西,怕孩子受委屈,有的家長就乾脆叫孩子把畫筆、水桶等,長期放在教室裡,省得孩子記不住,更放縱了孩子不負責任的行為。(冉 福)
在孩子心裡種下責任的種子
總有一些家長認為學生在校有老師教育引導,一切萬事大吉,非常放心。因此,忽略了對學生的家庭教育,對小孩十分嬌慣,現在也吃到了一些苦頭。
試想一個孩子,如果現在不種下責任的種子,將來怎樣走向社會。且不說對社會做出貢獻,就是生存都將存在問題,家長一定要配合學校,從抓責任心的培養著手,培養孩子的素質。(白 炎)
過分包辦會限制孩子正常發展
孩子有手有腳,有自己的頭腦和思考方式,少替孩子做一點事並不意味著孩子會出問題,反而會讓孩子在自立自主、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體會到自我的力量,並由此產生成就感和自信心。即使失敗,也是為他將來的人生積累經驗。
同時,你要多鼓勵孩子參與各種決策,比如臥室裡挑選什麼式樣的傢俱、穿什麼顏色的衣服等等,讓孩子成為生活的“主人翁”,明白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孩子雖小,卻也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個體。過分包辦,只會限制孩子的正常發展。
-
6 # 格格媽成長記
生活條件好了,嬌慣孩子的父母也越來越多。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累,事事包辦事事代勞,殊不知如此對孩子危害十分之大。
第一,使孩子喪失了選擇的能力。選擇能力是一個人最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而這種能力需要從小開始練習。可是父母的包辦就剝奪了孩子練習的機會,變得不會選擇或者不知該如何選擇。
第二,叛逆。雖說孩子青春期大都很叛逆,不過事事包辦的父母養出來的孩子可能更叛逆。有時候包辦就是控制的代名詞,而越被控制的孩子有時候越叛逆。當他叛逆父母的包辦時,很有可能不是父母的決定不正確,而僅僅是因為不想被控制。
第三,思想不獨立,依賴性強。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凡事都不用自己動腦筋父母就給安排好了。當一個孩子習慣了父母的包辦時,那麼遇事他的第一反應可能就是找父母幫忙,而不是自己想辦法。
第四,懦弱膽小。在父母的包辦下長大的孩子,一旦獨立應對的時候,往往會更膽怯。沒有父母在身邊了,不知該怎麼辦,退縮不前。
其實為人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賦予孩子選擇的能力,培養孩子可以謀生的手段,才是父母的責任。
-
7 # 雅兒媽媽育兒碎碎念
最重要一個影響是讓孩子覺得許多本是自己的事,會認為是家長的事。
為人父母者必是愛子女的,無論何種行為都是希望對孩子好,包括包辦一切,甚至並不認為是包辦,而是更好解決問題的辦法,現代生活壓力大,節奏快,許多家長時間緊迫,許多事情催促甚至替孩子做了,理由是他們做的慢或是做得不夠好,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包辦,大到孩子上哪個小學,哪個中學,哪個大學甚至和誰戀愛結婚無一不是家長說了算。這樣長大的孩子有明顯幾個特點:
第一,生活能力差,所謂油瓶倒了都不扶就是這種人,離了父母各種髒亂差。
第二,沒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學習成績很不錯也不知道自己學來做什麼,為什麼要學,將來有什麼打算,他們一切都沒有任何體驗,一切選擇父母都沒有給過權利,自然不覺得需要承擔什麼後果。
第三,對父母的幸苦付出沒有感恩的心,父母包辦會讓孩子覺得那些都是父母的事,既然都是父母的事,你做了為什麼要我感謝呢?
第四,孩子將來的路要走的比別人幸苦,而且自己垂垂老矣還不得不幫著他。本該三歲學會吃飯,結果五歲還在喂,本該成家立業養兒育女的年齡卻還在不停換工作,原因是無法適應每一分工作。
包辦是對孩子最殘忍的愛!從現在開始學會放手,學會讓孩子慢慢來吧!他總要自己長大!
-
8 # 宏泓的明天
在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資訊知識時代,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已的孩子按照預訂好的軌道去生活,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健健康康成長。可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的。
第一,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我兒子從出生到幼兒園畢業幾乎很少離開我,在傢什麼都安排好。小到刷牙洗臉大都整理書包都是我一手操辦的,每天起來第一句話:“媽媽,我今天穿什麼衣服,牙膏擠好了嗎”?有天作業本沒帶,交不了作業,回來說:“媽媽,你怎麼沒給我裝作業本?”我說:“你怎麼不會自已裝?”他說:“媽媽,這一直是你裝的。”經過這次,我反思,想了很多,他快上一年級了,有些事該自已做了,不能再過依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了。
第二 ,抗壓能力差,遇到困難時不敢面對,做事心中不踏實,心裡慌張 ,束手無策。
第三,適應能力差,不知道怎麼與人交往。
第四,選擇能力差,因為從小都是父母包辦,事事依靠父母,處處依靠父母。從懂事那天起就要接收父母安排的一切:報什麼樣興趣班,選擇跟什麼樣的小朋友玩等等。
第五,膽小懦弱情感脆弱。父母包辦一切,喪失了鍛鍊時機。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父母,一時得不到解決 ,情緒低落。
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限制思維方式發展,不敢有創新意識。
作為新時代的父母,我們應該多給孩子成長的空間,讓孩子自由健康快樂的成長。
-
9 # 言勸
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對孩子的一切都是包辦,看似在疼愛孩子,實際上是在害孩子。最常見的包辦現象之一:擔心孩子受傷害。孩子剛跚珊學步時,家長怕孩子摔著不讓其多在地上走步,總是把孩子牽著、抱著。小孩子跑一下、跳一下,跨個坎、下個坡,都怕摔著、碰著。結果,自己孩子的性格,不如別家孩子活潑、膽小,身體也沒別家孩子健康。
最常見的包辦現象之二:生怕孩子累著。常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培養孩子愛勞動、能自立的能力。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家長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生怕累著孩子,孩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久了就讓孩子一身惰性,不會做事、不願做事。最常見的包辦現象之三:怕孩子無法識別。無論什麼事情,家長都要替孩子做主,如買東西家長總是說這個好、那個好,吃食物總是說這要少吃那要多吃等等。孩子的吃、喝、玩、學都是由父母做主,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讓孩子喪失了辨別是非的能力,從小養成了依賴性。最常見的包辦現象之四:生怕孩子吃虧。有時候孩子做錯了事情,總是家長去“擦屁股”,頂替孩子處理麻煩和遺留問題。如孩子與小朋友打架,把人打哭了,家長總是替孩子向人道歉。還有孩子踢球打爛鄰居的窗戶玻璃,還是家長簡單地賠錢了事等等。讓孩子不懂得與人道歉,沒有處事能力和應急處置能力。家長要學會對孩子放心、放手,少管孩子和不管孩子。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不管孩子,是最好的管教”。我認為這個“不管”,並不是放縱,而是哪些該管,哪些不該管?家長要好好把握。
-
10 # 進擊的滷蛋
●在現在這個快速發展的資訊知識時代,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已的孩子按照預訂好的軌道去生活,在成長的道路上少走彎路,健健康康成長。可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的。
很多父母掌控欲非常的強,很喜歡包辦孩子的所有一切。
中國青年報社的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曾對2014名受訪者進行過一項關於父母包辦的調查。資料顯示,81.5%的受訪者認為父母習慣包辦孩子個人事務,58.1%的受訪者有被父母包辦個人事務的經歷。此外,62.8%的受訪者認為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
可能這些受訪者的家長知道了會覺得委屈:我們不也是為了小孩好嗎?想讓孩子享受被愛,快快樂樂地長大啊。
聽起來是挺委屈,可是這些家長卻沒有想過:
這樣長大的孩子,又能快樂多久呢?
包辦就意味著“低能”
他們打著愛孩子的名義,什麼都給小孩準備的好好的,恨不得連病都替孩子生了。
乍一聽,這是愛。
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當祖宗供著,吃喝拉撒全給安排齊全;
孩子大了當寶貝寵著,學習工作全部打點照看,這樣是愛孩子嗎?
細想想,這是“害”啊!
害得孩子連基本的自理和自立能力都沒有,害得孩子一輩子只能依靠父母生活!
無微不至的父母
就像82歲的丁阿婆一樣,從兒子小就樣樣包辦,一路將兒子送到了海歸碩士學歷,但是兒子畢業之後卻拒絕工作,專心在家啃老。
面對母親的職責,兒子振振有辭:我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都是你造成的!
丁阿婆後悔不已,卻也不得不承認,是她害了她兒子。
後悔不已的丁阿婆
可憐嗎?可嘆嗎?
如果這位母親知道自己對兒子的“愛”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她還會選擇包辦教育嗎?
人的能力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都是從小時候一點點的開始,這是連低等動物都懂的事情,包辦父母們卻搞不明白。
他們只想著自己是替孩子解決掉挫折與麻煩,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懂得如何在社會上立足。可是卻沒有想過:
5歲該學習用筷子吃飯了,心疼孩子不勉強他學會,那麼他到了8歲仍然不會用筷子吃飯;
8歲該學習自己繫鞋帶了,心疼孩子不勉強他學會,那麼他到了18歲仍然只能讓父母幫忙;
一步落後一步,18歲就該掌握的自立,他什麼時候才能學會?
包辦了精神和經濟的“愛"
這種寵溺長大的孩子,不僅僅是無法自立,很有可能還會變成熊孩子!
啃老都是輕的,說不定,還會“殺”老!
湖南少年吳某,因為爸媽常年不在家,覺得虧欠孩子,所以對吳某特別溺愛。包括吳某的爺爺奶奶對他也是十分心疼,能幹的都給他準備好。結果,因為母親管教他抽菸,12歲的吳某向母親舉起了菜刀……
包辦的父母,不僅是替孩子包辦了他自己應該面對的挫折,也包辦掉了他在挫折中成長的機會;不僅是替孩子準備好了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也給自己準備好了被啃老的一生。
因為在這樣錯誤的教育方式下,孩子成年之後只能選擇啃老。
結果,父母無法接受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我怎麼養了個這麼沒用的孩子?”
孩子無法理解突然間冷漠的父母:
小時候,你說我不用管,你們什麼都會替我處理好,
怎麼長大了,卻說我是“啃老”?
-
11 # 一溪心理
替孩子做決定,包辦孩子生活的危害:
生活中,大家是不是會覺得孩子小,他們沒有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所以會替他們做在我們看來正確的、有利的決定呢?
可能有不少父母是這樣的,本著對孩子的愛,幫他們來做決定。但是,大家有想過沒有孩子真正喜歡什麼、真實的需求是什麼呢?當發現孩子的行為、喜好,在我們成人的眼中是幼稚、沒有意義、不利於成長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替他們來決定一些好的行為和喜好。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看到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決定孩子的玩樂方式,讓他們玩得安穩有益,如:在家裡不能玩水,不能光著腳到處跑,不能把東西搞得到處都是。或者是在超市購物時,覺得吃冰淇淋不好,就讓孩子喝牛奶,這樣有益健康。又或是覺得孩子看多了漫畫、動漫對視力不好,應該學習音樂,美術或者圍棋,這樣對以後的發展更好。
然而,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隨著身體的發育,他們可以用語言去表達他們的想法,可以用手腳去探索這個世界。在心理上,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有了自主感,有了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的感覺。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開始喜歡說“不”,開始頑皮搗蛋。有時候,明明可以走更方便的近道,他偏偏要自己繞著走遠道;或者是告訴他了,光腳在地上走容易著涼,要求他不能這樣,但他還是喜歡光著腳在地上撒歡。這體現了孩子的自主感。
這時,如果我們不顧孩子的需求和喜好,一味地給孩子去做決定,就會破壞孩子的自主感,導致他失去自我選擇的能力,變得不能獨立思考,從而成為一個沒有自我認知的人。這樣孩子今後可能會在小到穿衣、穿襪,大到大學讀的專業,出社會找工作,談物件,都需要父母幫忙去抉擇。沒有自主做決定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生活將是一片迷茫和無趣。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插手。無可否認,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所以就會害怕孩子走彎路,走錯路。但是人生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彎路上會積累經驗,錯路上會懂得回頭。我們對於孩子的人生,可以旁觀,可以引導,但不應該插手。父母應該引導孩子,給他們提供一些分析和意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己做決定,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這樣,孩子今後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滿意的生活。
-
12 # 愛思考的皮皮爸
會讓孩子失去獨立自主的能力,會破壞良好的親子關係。
我們辦公室老黃最近遇到了個難題,上初中的兒子成天玩手機遊戲,作業都不做。
他一看到這個情況 ,就會念叨「天天玩手機,就知道玩,還不寫作業」之類的話。
但他的提醒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相反,他越說,孩子就越磨磨蹭蹭,而且常常一臉的不耐煩。
見情況沒有好轉,他也就不再多說什麼,工作上的事情很多,就忙工作去了。
沒想到這個「不做作業」的孩子,漸漸改變,開始規劃週末假期,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按時收看老師直播,做筆記,做錯題,與老黃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融洽。
老黃後來跟兒子聊天時,孩子坦白說了他的心裡想法。
「有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你讓我做什麼,我就是不想做。你不說還好,一說我,我就覺得這件事是為你做的。所以很不情願,很抗拒。其實我現在是初中生了,我自己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你應該給我足夠的自由空間。」
老黃一下子明白了很多,跟我說,原本以為自己常常唸叨的「為孩子好」的叮囑,其實是一種干涉和控制,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與叛逆。
《媽媽是超人》這個真人秀節目裡,因為媽媽,演員朱雨辰又一次紅了。不管兒子去哪裡,母親都要給他做飯,照顧他的生活。朱雨辰要去拍戲,她也跟著進了片場,拿著灶具去給兒子做飯,每天早上四點起床,給兒子做早飯,熬梨汁,一熬就是十年。
正如她所說,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兒子,她為兒子感到驕傲,因為她可以頂著兩個菲傭的壓力,為家裡省錢。可是朱雨辰卻覺得:「媽媽給他的壓力太大了,讓他不敢結婚,也沒有哪個女生敢嫁給他,畢竟有個比保姆還盡職的婆婆,想想都覺得可怕。
都市情感劇《愛的釐米》裡,佟大為飾演的徐清風是一名優秀的醫生,為人正直,勤奮,學歷高,能力強,是個很有前途的年輕人。他是單親家庭,母親徐秀蘭把他撫養大,徐秀蘭把兒子當成了自己的一切,她很愛兒子,但是卻控制著兒子的事業、生活、婚姻。每一次,徐秀蘭都會迫不及待的給自己的兒子介紹物件,兒子還沒有物件,她就迫不及待的想讓兒子談戀愛。但是每一次找到合適的人,她都會覺得對方配不上自己的兒子,就會挑三揀四,鬧得不可開交。
面對母親那令人窒息的壓迫感,徐清風甚至有點崩潰:「媽,您放心,不會有任何人把我從你身邊搶走,我想好了,我可以不談戀愛,我放棄談戀愛,我放棄結婚,行了吧?」
是的。在現實生活中,一些父母打著「愛」的旗號,做著「包辦和控制孩子」的事情。
他們總是說「我是為了你好」,卻從來沒有考慮過孩子是否需要,也沒有問過孩子是否喜歡,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某種需求,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
比如,讓孩子每天都穿自己喜歡的衣服,哪怕孩子不喜歡、哭鬧;強迫孩子上補習班,孩子不願意就會抱怨自己小時候想學也沒這麼好的條件。
這類「愛」,無意間變成了一廂情願的干涉和控制,孩子們掙脫束縛、渴望獨立的行為,最終演變成對父母的不滿和反抗。
剋制那顆想要包辦一切的心,讓孩子充分鍛鍊,嘗試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剋制自己想要控制的慾望,尊重孩子的喜好和想法,給孩子自由的選擇和決定。
做個有分寸的家長,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願意放手,給孩子充分的成長空間。
回覆列表
父母為孩子設計人生,小到穿衣吃飯,大到上學、工作、談戀愛,父母們無時無刻不為孩子操心。而父母往往無意識、不自覺地犯一個錯誤,將孩子緊緊握在手裡,不想放手,總感到孩子還有許多人生道理不懂,擔心孩子這也不會,那也不會,一旦脫離父母,就會“飛不起來”。長期生活在父母得庇護下,孩子性格中的獨立、勇敢、責任、創造、堅韌等基因,會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消失,得不到充分自由地生長,對父母得依賴性也會越來越強。
因此導致許多孩子普遍有一種意識,父母無論怎樣為自己付出都是應該的,自己怎樣依賴父母也都是應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