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賓說歷史
-
2 # 甲殼蟲騎士
如果曹丕能熬死司馬懿(公元179~251年9月7日)曹丕就至少活到公元252年,絕對能夠統一三國是魏國:歷史發展程序就如下面的方向發展……
1.作為魏國開國第一位皇帝曹丕,曹丕生於公元187年,東漢末年。也是文韜武略兼備之人,開創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度,選拔人才,打破世家大族的推舉產生出來的人才,當時曹操的文臣武將舊部俱在輔助曹丕,司馬懿當時根本就不在權力中心的圈內人士,最多就是曹魏老闆曹丕的秘書,謀士而已,朝堂之上人微言輕,官職低微,只不過是在曹丕奪嫡的時候,出過力,謀劃計謀的一個人而已!
當曹丕篡漢以後,公元220年稱帝建立魏國,那是集皇權,軍權政權於一身的握有生殺大權的實權的皇帝,而曹操打下的江山地盤,所有舊部都臣服於曹丕,因為曹丕的大哥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時,為了救曹操被殺了,自己理所當然的就成為了嫡長子繼承,名正言順。司馬懿完全被曹丕所制約,平衡,利用其才華為魏國的發展提供有力有效的發展!
2.諸葛亮從公元228年~公元234年六次北伐都以失敗告終,而司馬懿都完全抵抗住了蜀國的北伐,此時曹丕最多也是讓司馬懿參政而已,戰事用完立馬收取兵權,即使給你兵權司馬懿,也只是魏國的一小部分而已,但司馬懿的家族肯定在許昌扣押為人質,魏國魏文帝曹丕只會駕馭群臣的帝王之術越來越老練成熟穩重。
因為曹丕一直以來都想做出一大堆事情,希望自己建立起來的魏國,能夠完成統一大業,自己也能夠超越曹操建立的功業,地方疆域遼闊,人口眾多,文臣武將人才濟濟,最主要的是魏文帝曹丕也是一位有遠大政治抱負,殺伐決斷果敢的君王,蜀國至諸葛亮死後,就已經能成氣候,不足為慮……最多魏國修養生息幾年,到公元239年左右,曹丕派曹真和司馬懿入蜀,消滅蜀國也是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最主要得意於蜀國後主劉禪的昏聵無能,寵信宦官當道干政,還有司馬懿的謀略才華無人能夠阻擋,以及為魏國的綜合國力在三國中都是最強大的……
3.滅蜀之後,曹丕回軍,派官員和少量軍隊駐紮蜀國,分封郡縣,推薦九品中正制人才選拔,免除百姓的賦稅徭役,與民休息十年,改革新政,整頓吏治,興修水利,收取蜀國民心,軍心,推行仁政管理。
此時就到了公元249年,曹丕滅蜀十年之後,在徵兵五十萬御駕親征東吳孫權,順便攜帶司馬懿為軍師,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曹丕一直不敢忘記,自己也是一直這麼做的,曹操在臨死之前對自己說過:“司馬懿有才華,不過有鷹疾狼顧之相,實在不甘久居人下,如果使用萬不可與之兵權,如果不能駕馭為其所用,必殺之”。曹爽為主帥,曹丕一直以來卻是如此殘酷現實中,對待司馬懿的,為人君王者必有其獨特的手段,以司馬懿的才華謀略,在當時已經無敵了……滅掉東吳指日可待,最多一年時間,就足矣,公元250年曹丕統一三國,封司馬懿為國師,收取兵權,讓司馬懿在自己的監視下度過餘生的一年,曹丕在把統一戰爭以來有實權的文臣武將,該收取兵權實權的就收取,該殺的一律處決,在公元251年,司馬懿去世後,殺完一切有威脅的大臣,立太子曹睿,自己退位給曹睿,自己當太上皇,在輔助魏明帝曹睿一年,公元252年曹丕去世……
-
3 # 加油小黃
非常感謝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說下 司馬懿他從一個東漢邊緣的基層小吏,最後把司馬家族帶上了一條通往九五之尊的康莊大道,生生熬死了三國時期幾乎所有風雲人物,最終,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還統一三國,成為天下之主,三國中這段風雲變幻的歷史中,最後的贏家卻是司馬懿。根據正史材料中記載,司馬懿年少有大志,常懷憂國憂民之心,然而在曹魏政權建立初期,他卻一直有著避世之心。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推薦了20歲的曹操舉孝廉,也因此,曹操一直對司馬家懷著感激之心。
司馬懿的父親對曹操有恩,建安十三年,曹操當上丞相以後,邀29歲的司司馬懿加入曹操的政治集團,才是故事發展的正確開始。此後他在曹操身邊任職了整整12年,他的軍事和政治才能都在這一時期有所凸顯。在曹丕與曹植的太子之爭中,他屢出奇策,最終幫助曹丕獲得勝利,被曹丕所信重。
建安二十五年,司馬懿終於熬死了對他多有猜疑的曹操,曹丕登上帝位,司馬懿已是41歲的年紀了。黃初六年,升任撫軍大將軍一職,掌管軍政大權。黃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登基。司馬懿為輔政大臣,大權在握的司馬懿景初年間在對吳、蜀戰爭中屢立軍功,他的實際地位已經位極人臣。
司馬懿的威望已經讓曹叡感到不安,曹叡已經對他多加猜忌。景初三年正月,魏明帝曹叡突然病重死亡,司馬懿所面臨的危機暫時解除。這時司馬懿和齊王曹爽一起,輔佐年僅8歲的曹芳登基。以曹爽為中心的政治集團形成,開始排擠司馬懿,司馬懿稱病不上朝,甚至不讓自己的子弟為官。這一次司馬懿潛伏了將近10年之久,嘉平元年,高平陵政變,曹芳成為了司馬懿手中的傀儡皇帝,曹魏政權垮臺,開始建立自己的家族王朝。嘉平三年八月,73歲司馬懿病重去世。
上述可以看出司馬懿是曹丕死亡之後才大權一步步在握,曹丕不死司馬懿必然是不會奪得天下的,曹丕的城府深,心機重,和曹操的性格很像。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建置。黃初七年(226年),曹丕病逝於洛陽,時年四十歲,曹丕對外一向主張征伐,渴望早日實現統一山河的志向。曹丕在位六年,統治期間,版圖得以擴大,如果曹丕不死,曹丕在三國表現不過多敘述,以曹丕為人和性格統一天下後,司馬懿不管是裝病還是躲藏必然面臨的也是一種悲哀的結局。個人觀點,多加評論啊。
回覆列表
首先曹丕本身就比司馬懿小几歲,理論上是應該死在司馬懿後邊的。同時雖然曹丕重用司馬懿,但也防著司馬懿,並沒有讓司馬懿掌握兵權。曹丕即位後,內有曹操留下的重臣和曹氏宗親的支援,外有魏國將士的擁護,早已是大權在握,而司馬懿是一個善於審時度勢,特別會隱忍的一個人,只要曹丕還在他就不會有異心,即使有也不敢造反。
其次三國中魏國的實力是最強大的,本身就最有希望統一三國,隨著蜀國和吳國爆發夷陵之戰,蜀國大敗,元氣大傷,劉備不久後也病逝了,魏國最大的威脅也就消失了。而吳國也受了很大損失,從此主要精力都放在防備魏國的進攻上。這種情況下,魏國統一三國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最後曹丕如果活得很久,那會蜀國和吳國已經沒有太厲害的人了,曹丕攻打蜀國和吳國是很有勝算的,這樣就不需要靠司馬懿去帶兵打仗,從而讓司馬懿掌握軍權並樹立威望。一個沒有過軍權和威望的人又怎麼敢造反呢?
由此可知,曹丕要不是死的太早,司馬懿是沒有機會的,曹丕治理國家尚可,得到大臣,將士和百姓的擁護,權力比較穩固,隨著魏國實力的增長,統一三國是早晚的事情。其實不要說曹丕,就是曹睿不是死的那麼早,司馬懿也沒什麼機會,最後建立的晉朝不過是司馬氏借魏國的實力統一三國換了個朝代名字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