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來現實

    在選擇拉丁字母還是斯拉夫字母長時間的徘徊下,中國“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的三原則最終獲得毛澤東的讚賞,三原則即是:“拉丁化、音素化、口語化”。

    1958年秋天,漢語拼音走進小學教育,在試點掃盲的過程中,漢語拼音也創造了奇蹟。據統計,一名沒有文化的農民只需要十幾個小時,就可以掌握全部漢語拼音,100個小時,就能夠認漢字1500個,於是,漢語拼音在全國範圍內全面展開。

    古代沒有發明漢語拼音時,學漢字是個長期系統的艱難過程,很多窮苦人家沒有財力讓孩子接受教育,導致了全國文盲率比較高。知識成為有文化人群的專利,普通勞苦大眾被一道鴻溝分隔開來,漢語拼音相當於在這道鴻溝上架設了一座橋樑,使得短時間內掌握漢字讀音變得簡單起來。

    自鴉片戰爭以來,開啟國門看世界的有識之士們就發現,似乎中國識字率低的現實是與漢語沒有實現拼音化有關,因此,從清朝末年,到北洋政府,再到國民政府時期,都開始進行了有益的漢語拼音化嘗試。

    1906年,劍橋大學教授、著名漢學家威妥瑪,釋出了以拉丁字母拼寫的威妥瑪式拼音。

    北洋政府於1918年正式頒行注音字母,1930年,改稱“國語注音符號第一式”,這種注音符號的發明者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它與外文字母毫不相同,相反與漢字偏旁(近似日語)有些類似。1986年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釋出“國語注音符號第二式”,改為拉丁字母。

  • 2 # 王祖蔭1

    漢語拼音的嘗試古已有之。那候稱為"切”,即用一個字的聲母和另一個字韻母相拼。如祖字可標為"資誤切"。清代後期,與外國交往逐浙頻繁,一些人包括外華人開始探索漢字拉丁化,曾有多種方案。應用最廣的是"威妥瑪"(WADE CODE)。後來國民‘政府頒佈"注音字母",採用古代記事符號,列出一整套聲母韻母,便於拼讀漢字。新中國成立後在此基礎上改用拉丁字母,形成"漢語拼音方案。

  • 3 # 漢字先生

    現行的拼音是58年立法確定的,至今60年了,對普通話推廣作用巨大。

    由於拼音在先,電腦在後,造成聲調輸入不便。

  • 4 # 漢字科普—新雷第一聲

    拼音的含義有二。一、我們把現行的借用西方字母的讀音,標註漢字讀音、聲調的方法,叫做拼音法,拼音法是1955年頒佈推行的。二,之前有國語音標和更早的反切法,那是先人發明的原始“拼音”。國語音標選用一些有代表性的古老符號作為發音依據,合成拼讀。反切法是選用代表聲、韻兩個字去連貫拼讀。古代注音書籍有《唐韻》、《韻會》等著作。

  • 5 # 溫暖的心12341234

    你問的哪一套?反切法(一種注音方法),最少不晚於漢代就有了。中華民國有一套注音法,現在的新華字典後邊有附,在中國臺灣地區依然使用。而《漢語拼音》則是1958年開始推行的。這一套也是我們大陸地區普遍使用、聯合國官方使用的唯一漢語拼音方案。

  • 6 # 漢唐76182784

    大概是1957年,國家公佈文字改革方案:推廣使用第一批簡化漢字,並同時使用漢語拼音,以漢語拼音統一漢文字的發音標準,簡稱“普通話”,又叫標準話。

    普通話,舊時稱“官話”。但官話沒有統一定標,帶有隨意性。所以以制度形式,標定普通話發音。制定出的標準:就是以北方語系為基礎,參考北京話的發音,以漢語拼音形式,為普通話定標。形成一整套普通話的,漢語發音的標準話系統。並於同時期,開始在大,中,小學普及教育。學習,使用漢語拼音定標的普通話。

    有了以漢語拼音為標準的普通話之後,對全國各地,各民族的人員交流,提供了標準的統一語言,方便了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交流。

  • 7 # 世外散人

    中國最早官方頒佈的漢語拼音是民國時期,那時稱“國音字母”,形似日語片假名,一直沿用到1957年。這一年,由經濟學家周有光先生修定了使用拉丁字母的現代漢語拼音方案並在全國推廣。有人只把拉丁字母的拼音符號稱為漢語拼音,而不把之前的國音字母看作漢語拼音,這是理解上的錯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3年俄羅斯隕石如果真的撞擊地球會造成多大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