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咖哩臘肉

    因為普魯士已經被併入德國而不再是一個現代國家,所以除了在談論歷史時會提到它之外,普魯士已經消失在大眾的視線中。不像德國巴伐利亞州和比利時佛蘭德斯,普魯士也不再是一個行政區劃或者區域地名,沒有一個省或者地方政府叫普魯士。隨著東普魯士被併入俄羅斯,西普魯士被併入波蘭,兩地德國居民在二戰後逃難至德國,除了殘餘的政治影響之外,普魯士對當今時事已經不再重要。尤其是二戰後,與兩次世界大戰有關的普魯士軍事階級消失後,普魯士對大眾的意義遠不如80年前了。而且冷戰重新劃分了德國的政治邊界。

    因此,我們不再談論普魯士政治,不再談論去普魯士度假,不再有人以普魯士人自居。普魯士已經從大眾的視線中消失。

  • 2 # 鷹的家園

    普魯士作為二戰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被美英蘇有意思的割除了。

    普魯士東邊成了加里寧格勒,蘇聯的飛地,西普魯士被分配給波蘭。

    所有的德意志民族被連根拔起,被蘇聯和波蘭驅逐出境,所有的財富化為烏有,成了難民。

  • 3 # 煙雨—任平生

    普魯士沒有被人遺忘,俾斯麥沒有被人遺忘!只是他們隨著歲月的流轉歷史的演變,變成了德意志這個名字。當今世界,誰人不知道德意志,誰人不知鐵娘子默克爾?!

  • 4 # 東山看日出

    這是一個極其殘酷的現實。我個人把普魯士看作中世紀以來歐洲文明的一顆燦爛明珠。由於條頓騎士團的侵入,帶來了基督教文化,日耳曼人和普魯士原住民融合在一起,最後形成了一個與勃蘭登堡聯姻的強大的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哥尼斯堡則是濃縮了這一偉大文明的結晶。康德,尤拉,還有無數的輝煌的建築,可最後這些被俄羅斯人摧毀了,普魯士人也被殺戮,驅逐,現在的東普魯士沒有日耳曼人居住了,都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人。這是德意志民族的災難,是世界文明的悲哀!

  • 5 # 陳皮果子

    當我們注目今日的世界地圖歐洲區部分時,的確找不到普魯士的蹤影,因為普魯士的領土已經歸屬俄羅斯、立陶宛和波蘭。從下面這張德意志帝國時期的地圖,能看出普魯士包括以哥尼斯堡為中心的東普魯士(地圖中的2)和以但澤為中心的西普魯士(地圖中的13)。西普魯士在二戰後歸屬波蘭,東普魯士的北部梅梅爾地區(Memelland)則在一戰後被立陶宛佔領,東普魯士的南部成了為波蘭的瓦爾米亞-馬祖裡省,東普魯士的中部同時也是普魯士的核心區域則成了俄羅斯聯邦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

    哥尼斯堡(Königsberg)是普魯士的首府,其德語名字如果直接翻譯應該叫做國王的山,因為腓特烈一世於1701年在這裡加冕成為普魯士的第一任國王,而之前普魯士是一個公國。哥尼斯堡在普魯士統一德意志的過程中在政治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如今我們在地圖上找不到這個地方,因為在蘇聯於1945年軍事驅逐當地日耳曼人民,強行佔領該區域,並在1946年將哥尼斯堡改名為加里寧格勒。在現今的地圖上,在德國和波蘭的北部之間有一塊波羅的海沿海的飛地就是加里寧格勒州。

    哥尼斯堡不僅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同時也是普魯士甚至是德意志民族在科技文化方面的中心,這裡曾經閃爍著燦爛的文化光輝。如果你對哥尼斯堡以前瞭解不多,但是當提及生活在哥尼斯堡一輩子的大文豪和哲學家康德、數學家哥德巴赫,其在科技文化上的造詣是不可磨滅的。另外比較出名的是尤拉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即如何一次性不重複走完哥尼斯堡的七座橋。

  • 6 # 洞庭一葦1188

    普魯士分為以哥尼斯堡為中心的東普魯士和以但澤為中心的西普魯士。

    二戰結束後,同盟國鑑於普魯士是列次歐戰和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為了永遠消除後患,決定肢解普魯士,這樣,東普魯士成了蘇聯的加里寧格勒,現屬於俄羅斯,西普魯士成了波蘭的格但斯克,原來居住在普魯士的日耳曼人全部被趕到了德國,普魯士從地理、行政、政治上都已經不存在了。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1285年條頓騎士團完成普魯士的征服工作,1660年開始獨立,到1701年正式稱王,1795年成為列強,1871年成立德意志帝國,1933年成立德意志第三帝國,1945年德意志帝國戰敗投降,接受審判。

    普魯士之於德國,就像山東之於中國,耶路撒冷之於歐洲。

    德意志戰車在歷史上平庸了1000多年,自統一後,在世界近代史上掀起了腥風血雨,讓整個世界震驚於他所迸發的能量,在群毆攻滅德意志第三帝國後,世界主要國家對德意志這個國家進行了他們認為是徹底的改造。

    在地理單元上,強行將德意志與普魯士分隔開,並在中間塞入一個波蘭加以監視。在意識形態上,強行閹割普魯士的軍國主義精神,把德國塑造成現代民主國家。

    於是,我們看到了現在的歐洲版圖。

    東普魯士被俄羅斯佔據,成為了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州,俄羅斯在這裡設定了導彈陣地,威脅和訛詐歐洲。

    還有一部分的東普魯士土地被立陶宛、波蘭佔據,而以但澤為核心的西普魯士則全部劃給了波蘭。波蘭現在的31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其中有50%取自原德國領土。

    殘餘的普魯士領土,分別加入了東德和西德政府,成為了新設立的幾個州。

    在戰後,美蘇主導的紐倫堡審判,徹底清算了納粹戰犯,德華人面對罄竹難書的納粹罪惡也展開了徹底的反省,並在法律上認定納粹思想為犯罪,隨著德國總理科爾在華沙街頭的一跪謝罪,德國重新被接納進入國際主流社會,並在1990年獲得東西方陣營的諒解得以統一,但是德國的這次統一,是建立在對現實妥協的基礎上的。

    因為,德國現在的法統繼承於德意志帝國,而德意志帝國的核心即是普魯士王國,這裡有些朋友說是普魯士的龍興之地,但是德國的戰後反省工作做的很好,羞於提及普魯士,因為近代德國的精神、制度等都脫胎於普魯士精神。

    普魯士是人類史上僅有的建軍史比建國史要長的國家——先有軍隊,再有國家,使普魯士成為了一個有國家的軍隊,信奉“強權即真理”,直接為以後的納粹提出“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獲得土地”的軍國思想提供歷史依據。這個國家的所有工作都是為了軍隊和作戰需要,整個國家就是一個軍營,在普魯士形成世俗化的國家後,先後擊敗波蘭、瑞典、俄國、奧地利、法國,直至統一德國,甚至有一段時間接近於建成世界帝國。

    德意志橫挑幾大強國,直接改變了當時的國際秩序,深為列強們嫉恨,於是在群毆擊敗德意志帝國後,直接宣佈了普魯士不再作為地名、不再作為政權組織存在。

    1947年2月,普魯士王國壽終正寢,王位被蘇、美、英、法取消,財產被瓜分。而德國民間則有意無意地選擇性遺忘了這片地方,變成了列強心中期待的樣子。

  • 8 # 巴黎八卦資訊

    普魯士是一個強大的軍事帝國,19世紀它透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意志,並且在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擊敗了法國,在短短二百年內崛起並統一德國,這就是之前歷史書上我們學過的。所以普魯士有時也是德國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詞,同時也是德國專制主義與軍國主義的來源。

    問普魯士為什麼會被遺忘,自然得首先知道它的崛起,簡單來說,它崛起的因素有這麼幾點:民族單一,宗教改革,七年戰爭,資本主義,軍事工業,高度集權的專制國家,鐵血政策等……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普魯士跟後來德國的納粹貌似有那麼一點點相似。普魯士的軍國主義曾經讓法國的一位官員感嘆道:“別的國家是擁有一支軍隊,而普魯士則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

    而普魯士能成為歐洲強國,主要是就靠腓特烈二世,他為了使普魯士躍上強國的位置,採取了最直接的方式:戰爭。其中有兩場非常著名的戰事——西利西亞戰爭和七年戰爭,普魯士透過這兩場戰爭,奪取的大量土地,大大增強了國力。而這一切也是它後來為什麼被大眾遺忘的原因。

    自普法戰爭後,“普魯士化”的德國已經成為西方世界動盪的根源。你透過戰爭大肆搶奪,被搶奪的國家自然會想方設法把丟掉的東西要回來。二戰後期盟國就協商要徹底摧毀普魯士,普魯士是德國軍國主義的發源地、專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從歐洲版圖上抹去作為政治實體和地理概念的普魯士。1943年,美英蘇三巨頭第一次在德黑蘭聚首就將普魯士稱為萬惡之源,因此要讓它儘可能地縮小和削弱,因此戰後,普魯士就直接在地圖上被抹去了。

    昔日的風光不再,我們也僅能通過歷史去追憶它曾經的輝煌了。

  • 9 # 桃花石雜談

    普魯士為什麼被大眾所遺忘?首先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大家看看下面這張圖就知道了:

    普魯士故地已經物非人更非

    上面那張圖片裡的紅色區域就是普魯士在統一德國之前真正的故地。普魯士王國從這裡出發,最終統一了除奧地利之外的各個德語公國與王國,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人國家。但從這張地圖裡大家可以看到,普魯士的發源地現在卻沒有一寸領土還屬於德國。現在這裡早已分屬波蘭和俄羅斯兩國,當地已經沒有德意志人在生活,甚至經過波俄兩國的改造,整個普魯士地區已經幾乎沒有普魯士王國的遺存了。

    而造成這種變故的原因就是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上面這張地圖是一戰之前的德意志帝國,東西普魯士都很自然地位於其疆域內。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戰敗,西普魯士被割讓給波蘭,西普魯士重要城市但澤被劃定為劃定為“自由城市”,但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管。

    德國在一戰中損失的領土概覽

    可以說德國發動二戰的一個原因就是試圖恢復在一戰中損失的領土,所以在二戰初期,德國確實重新佔領了一戰中失去的所有領土。但二戰最終的結局是德國輸的比一戰更慘,因此不但二戰前期佔領的領土又都被剝奪,而且又有更多的領土被割讓給了別國。

    德國在二戰之後損失的領土概覽

    在二戰之後,一戰後就已經割讓給波蘭的西普魯士又重新歸還波蘭,此外,東普魯士由波蘭和蘇聯瓜分,而且本來與西普魯士接壤的波美拉尼亞和西里西亞地區也被割讓給了波蘭。也就是說,德國不僅失去了普魯士的全部領土,而且在普魯士和德國本土之間還間隔了別的地區。

    德意志人的遷徙

    而在領土被割讓之後,原來生活在普魯士地區的德意志人也都被驅逐。根據戰後的一些統計數字顯示,在東普魯士一共有140萬德意志人被驅逐回德國,在西普魯士則有23萬人被驅逐。關於德意志人被驅逐這段歷史,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格拉斯在其著名作品《鐵皮鼓》裡曾經有過詳細的描述。德意志人被驅逐之後,當地在戰後已經完全沒有德意志人生活,普魯士地區已經完全地去德意志化,現在生活在當地的已經完全是波蘭人和俄羅斯人。

    從東普魯士被驅逐回國的德意志人

    所以普魯士在戰後確實是被各方有意地遺忘了。對於德華人來說,普魯士已經不僅是建立統一德國的王朝的代名詞,更重要是它代表了德國曆史上最不光彩也最屈辱的一段歷史。因此在德國,基本上關於普魯士的一切名詞都被替換成了德意志,對於德華人來說,這其實也是非常好理解的。

    而對於在戰後獲得了普魯士地區領土的波蘭和蘇聯(俄羅斯)來說,肯定也不願意去刻意強調自己的領土是曾經的普魯士,是完成德意志人統一的那個王朝的發源地。在獲得了這塊領土之後,波蘭和蘇聯甚至還把一些重要城市的名字都改了。比如但澤被波蘭改成了格但斯克,雖然其實只是拼寫不同,但不同的拼寫其實就代表了不同的民族屬性。而曾經的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則被蘇聯改名叫加里寧格勒,從名字上就更加看不出曾經的歷史了。

    所以忘記普魯士對戰後的德國、波蘭和俄羅斯來說都更加有利,因此也成為了他們共同的選擇。反倒是咱們華人感受不到其中複雜的情感,在很多場合沿用了19世紀記錄裡的普魯士一詞,反而讓漢語幾乎成了普魯士這個名詞最為人熟知的語言了。

  • 10 # 青年維也納

    (其實早在盟軍廢除普魯士國家以前十五年,普魯士政府已經被德華人自己廢除了)

    我發現很多人大談普魯士卻忽略了一個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固然盟軍在1947年釋出了廢除普魯士國家、政府和機構的命令。但是普魯士邦的獨立性卻不是到1947年才喪失的,相反,普魯士的獨立性早在1932年7月20日就依據總統令被廢除了。廢除普魯士的原因也不是因為其“軍國主義”,相反是因為普魯士的左翼傾向,也就是“紅色普魯士”。廢除普魯士政府的也不是左翼,而是典型的容克貴族軍人興登堡,和他支援的貴族總理巴本。

    (戴花盆盔計程車兵佔領普魯士政府,這比盟軍可早多了)

    作為德意志帝國之內最大的邦的普魯士,在1918年11月的革命之後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成為魏瑪共和國內最大的州,掌握著整個魏瑪共和國超過一半的領土和三分之二的人口。是1920年11月30日普魯士共和國憲法透過,這部憲法比《魏瑪憲法》要民主的多,《魏瑪憲法》賦予總統的非常法權力,和超越議會的統治地位,是這部普魯士憲法所沒有的。而且相比脆弱而混亂的魏瑪共和國,普魯士共和國實際上從1921年到1932年之間維持著一個穩定的執政聯盟。

    社會民主黨的奧托-布勞恩憑藉他的威望和手段,在普魯士共和國實現了魏瑪共和國所沒能實現的大聯盟政府的持續統治。而且透過這個大聯盟政府,這位普魯士的“紅色沙皇”實現了普魯士公務員的民主化,貴族公務員被排斥出普魯士政府,取而代之以民主派公務員。普魯士內政部在卡普暴動之後實現了警察機構的民主化,30個普魯士警察局長裡有15個是社民黨人,5箇中央黨和4個德意志民主黨。

    (普魯士的紅色沙皇奧托布勞恩)

    這就決定了無論德意志其他地方如何的右傾,如何的反對民主制,至少在德意志第一大邦的普魯士,一切反民主的活動都只能在體制之外進行。普魯士內政部曾經簽署命令取締納粹黨,甚至一度禁止希特勒入境,直到魏瑪共和國內政部出面廢除了普魯士內政部的入境禁令,希特勒才得以在普魯士共和國境內活動。

    但遺憾的是魏瑪德國存在著一個強大的體制外反民主勢力。這種反民主的勢力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民間的草根的民粹運動,也就是法西斯主義。另一派則是官方的依靠《魏瑪憲法》授予總統的“非常法”和對軍隊的統帥權而公開活動的貴族軍官團的反民主勢力。

    前者實際上直到1928年都還微不足道,希特勒雖然宣佈自己要依靠合法的手段執政,但事實上他手裡既沒有金錢也沒有組織機構。納粹黨只是一群烏合之眾,1928年它第一次參加國會選舉得票率比德共還低。

    (興登堡總統身穿傳統的普魯士制服頭戴普魯士釘盔檢閱軍隊,與其說他是魏瑪共和國的總統不如說他是德意志帝國的元帥)

    但後者就不一樣了,興登堡總統雖然在一戰前就和威廉二世皇帝有矛盾,1918年更是坐視非貴族出身的魯登道夫和格勒納這兩任“軍需總監”迫使皇帝退位。但內心深處他一直都是一個傳統的普魯士貴族。當他1925年當選總統之後,已經78歲的他並不反對復辟君主制。他僅僅是希望等到自己死了之後再復辟君主制,或者越過和他自己有新仇舊恨的威廉二世皇帝,讓德國皇儲威廉作為威廉三世回到柏林。所以這位手握“非常法”統治權的總統,對復辟活動採取了默許的態度。

    (賽克特將軍締造的幾乎清一色的貴族軍官團)

    而相比曾經兩次和皇帝結仇的興登堡總統,那些普魯士貴族軍人對復辟的熱情是毫不遮掩的。魏瑪十萬陸軍的締造者賽克特將軍就是典型的普魯士貴族軍人,利用《凡爾賽合約》規定的裁軍,他迅速清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混入軍隊的平民出身的軍官,幾乎實現了十萬陸軍清一色的貴族化。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隆美爾和莫德爾這樣的軍官會對希特勒心存好感,因為這兩位軍人雖然後來都晉升為元帥,但他們都不是貴族。莫德爾是因為一戰期間曾經和賽克特一起前往奧斯曼帝國充當軍事代表團才和賽克特建立了私人友誼。而隆美爾一個符騰堡教師的兒子甚至連這一點都不具備。在十萬陸軍裡莫德爾還有一定的上升空間,而隆美爾的命運幾乎是註定的。相反像賴謝瑙這樣的貴族出身的軍人,即使傾向納粹黨內心深處依然並不認同納粹的行為方式。

    (興登堡總統和皇儲握手)

    施萊歇爾並不是整個貴族軍人的代表,但卻是最紅果果的復辟派。他和威廉皇儲是好朋友,是格勒納視為弟子的人,但因為他支援皇儲所以在興登堡的總統府,他也左右逢源。甚至建立起和興登堡總統的親密關係。所以利用總統和國防部長對他的支援,他和他的一派迅速把持了國防部。而施萊歇爾的復辟計劃就以國防部和總統府為渠道穩步推進。

    施萊歇爾的第一步是顛覆魏瑪的議會民主。他的計劃是利用憲法四十八條授予總統的“非常法”權力,來建立一個超越議會之外的總統內閣,這個內閣就是1930年的布呂寧內閣。今天被叫做飢餓總理的布呂寧是一戰期間保衛大本營的機槍連連長,他一貫以興登堡總統的衛士自居。但是他依然是一箇中央黨的政治家,所以他並不願意做一個對總統俯首帖耳的總理。

    除此之外1927年興登堡80歲生日的時候,他受到了國家送給的生日禮物,興登堡家族已經抵押出去的“諾伊德克莊園”。這件禮物讓這位總統得以在80高領重歸故土,但也隨機被他的鄉紳鄰居們包圍。普魯士的容克地主這時候已經陷入絕境,經濟的蕭條、東部莊園上落後的基礎設施和農業技術,幾乎形同虛設的水利工程,讓這些莊園主的收入越來越低。而他們卻完全無力自救只能指望政府救濟,而他們在政府裡的靠山就是興登堡總統。

    所以當他們向興登堡總統證明布呂寧這個人靠不住的時候,布呂寧內閣的命運就完了。而施萊歇爾也樂於坐視自己促成的布呂寧內閣的垮臺。因為在施萊歇爾看來布呂寧居然拼湊出了一個足以支撐起執政的議會多數。於是在布呂寧之後施萊歇爾選擇了一個絕不可能湊出議會多數的人巴本來組閣。

    (1933年的皇儲檢閱軍隊)

    巴本屬於中央黨,但布呂寧是中央黨的領袖,布呂寧垮臺之後中央黨絕不可能支援巴本。而原本和布呂寧合作的社民黨也不可能支援巴本。甚至1932年成為第一大黨的納粹在組閣無望的情況下也不可能支援巴本,所以施萊歇爾知道巴本只能要麼順從的當一個總統內閣的總理。要麼就乾脆發動政變,而一旦政變發生幾乎就意味著軍隊可以出來決定德國的道路,那時候自任國防部長的施萊歇爾就是威廉皇儲復辟的最大功臣。

    而擺在他們面前最大的障礙,就是魏瑪共和國之內最大的邦,六千萬人口的德意志國家裡的,四千萬人口的強大的普魯士共和國“赤色普魯士”。於是1932年7月20日巴本得到了興登堡簽署的特別法,宣佈廢除普魯士的政府,由巴本自己擔任德意志國家駐普魯士專員,並由駐普魯士專員委任構成普魯士政府的國務秘書。

    (這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就決定了普魯士的命運,從左到右總理巴本、內政部長蓋爾男爵、總統興登堡、國防部長施萊歇爾,背對我們的是總統府國務秘書邁斯納)

    普魯士的獨立地位實際上隨著這次政變宣告終結。舊普魯士的貴族、軍官團聯合起來為了復辟王朝而摧毀了被左翼掌握的普魯士國家的獨立。但舊普魯士也沒能取得勝利,相反1933年希特勒就成功的爭取到了興登堡的支援,施萊歇爾內閣垮臺。納粹黨開始瘋狂的“統一運動”,在1933年裡納粹黨迅速的在德意志各邦取得統治權,然後發動了大規模的國際改造運動。魏瑪共和國的聯邦制色彩被完全拋棄,轉而變成納粹主導的各個大區,普魯士自然也不能倖免。

    施萊歇爾夫妻二人都在1934年的政變裡被納粹殺死,他身邊的國防部小集團被反對他的布倫堡將軍趕出了國防部。興登堡死後,納粹對復辟的曖昧態度也逐漸被拋棄,希特勒甚至連“第三帝國”的名號都不願意接受。於是施萊歇爾派迅速和因為復辟無望而仇恨納粹的貴族軍官團結合在一起組成了軍隊內部的反納粹小集團。1944年7月20日,在巴本廢除普魯士政府12週年紀念日,這些軍人發動了針對希特勒的暗殺政變。其中在巴黎下令逮捕蓋世太保和黨衛隊官員的施蒂爾普納格爾將軍就是施萊歇爾的堅定追隨者。

    普魯士之所以被人遺忘其實因為它的所有力量已經彼此互相吞噬了,1932年7月20日的政變是舊普魯士的代表貴族、軍人、高階教士一起聯起手來推翻了左翼的新普魯士。但是1944年7月20日的政變這些人又被納粹一掃而空。實際上普魯士1932年就死了,1944年它曾經掙扎了一下,但又被釘回棺材裡,1945年的戰敗和領土調整已經把這個國家徹底埋進土裡,1947年的盟軍命令只是給它樹了一座墓碑而已。

  • 1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古代普魯士人是波羅的海語族的一支,信奉原始的多神教,在血緣上其實和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更為接近,這時的普魯士其實和德意志民族壓根沒半毛錢關係。從12世紀開始德意志條頓騎士團發起打擊異教徒的北方十字軍運動:1170年波美拉尼亞的索比斯勞公爵在普魯士地區建立了第一個殖民地——這就是位於如今的但澤附近的奧利瓦修道院,但在1224年該修道院被古普魯士人焚燬。此後條頓騎士團對普魯士地區發起了長達近200年的東征運動,在這一過程中先後建立託倫、馬林堡、庫爾姆、埃爾平等要塞。到16世紀時大量德意志人、波蘭人、立陶宛人和歐洲其他民族紛紛湧入普魯士,條頓騎士團迫使當地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語。此後古普魯士人被同化於德意志人,古普魯士語也逐漸消失。定居於此的德意志人沿用了普魯士之名,但其實他們和古代的普魯士人是兩個不同的民族。

    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會戰中條頓騎士團敗於波蘭和立陶宛聯軍,被迫簽訂第一次託倫和約:除賠款600萬格羅申外,還將但澤城置於波蘭主權之下。1466年條頓騎士團再度戰敗,於是在第二次託倫和約中被迫割讓包括但澤和馬林堡在內的西普魯士。這些地區被稱為“王室普魯士”。條頓騎士團保留普魯士的殘餘領土,但被迫效忠波蘭國王,成為波蘭的附庸國。這就是歷史上普魯士稱臣于波蘭以及日後波蘭和德國領土爭端的最初由來。1512年來自勃蘭登堡的阿爾伯特當選為條頓騎士團總團長。1525年他宣佈改信路德宗教,從而切斷了與騎士團名義宗主羅馬教廷的聯絡,隨後宣佈將條頓騎士團改為世俗化的德意志邦國——普魯士公國,阿爾伯特自任普魯士公爵,成為臣服於波蘭最高權力之下的世俗君主。事實上目前通常所說的普魯士就是指的這個作為德意志諸侯的普魯士公國,而不是古代普魯士人建立的國家。

    普魯士公國的首任公爵阿爾伯特死後由他的兒子阿爾伯特·腓特烈繼承了公爵之位,然而阿爾伯特·腓特烈死後卻沒男丁繼位,於是普魯士公國由其長女之夫、勃蘭登堡公國的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從此普魯士和勃蘭登堡被置於約翰·西吉斯蒙德的家族——霍亨索倫家族的統治之下,合併成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在1660年的瑞典-波蘭戰爭中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透過《奧利瓦條約》取消了波蘭對普魯士的宗主權,獲得了瑞典、波蘭等國對普魯士公國主權的承認,並且壓制國內的等級會議,建立起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當時德意志更多的是一種地理和文化上的概念,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實體——德意志分成大大小小的諸侯國,名義上各諸侯尊奉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作為德意志諸侯的盟主,因此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除了是奧地利本國的君主之外還兼任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而其他諸侯國的君主則不能稱帝,只能按各自的爵位稱國王、大公爵、選帝侯、伯爵等等。1701年勃蘭登堡大選帝侯腓特烈三世(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援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國波旁王朝宣戰,而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則以允許普魯士稱王作為回報,於是在當年的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正式晉升為普魯士王國。19世紀下半葉普魯士王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策劃下南征北戰、縱橫捭闔,最終透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意志諸邦國的統一:1871年1月18日是普魯士王國建國170週年紀念日,就在這一天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正式加冕登基成為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皇帝。嚴格意義上真正統一的德國曆史就是從此時拉開帷幕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普魯士正是德意志國家發展起源之地。

    一戰後德國合計喪失了13.5%的領土: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北石勒蘇益格經公投後迴歸丹麥;承認波蘭獨立並將取自波蘭的西普魯士、波森省、部分東普魯士及部分上西里西亞歸還波蘭;東上西里西亞給予捷克斯洛伐克;但澤由國際聯盟管理,稱為但澤自由市;割讓尤本及薩爾梅迪給比利時;克萊佩達地區交給立陶宛;薩爾煤礦區交由法國開採15年,其行政權由國際聯盟代管15年,然後由公民投票決定其歸屬;德國承認奧地利獨立,永遠不得與其合併;萊茵蘭地區劃為非軍事區;承認盧森堡的獨立。但對柯尼斯堡所在的東普魯士地區的主權在各國之間並無任何質疑,然而隨著西普魯士地區被割讓給波蘭,東普魯士就此成為被波蘭領土隔絕的一塊德國飛地,而隔絕東普魯士和德國本土之間的是一小塊瞎唱的走廊狀波蘭領土,這被稱之為波蘭走廊(又名但澤走廊)。此時德國已失去了普魯士西部地區,而普魯士東部地區則成為被波蘭領土所隔絕的飛地。

    然而在一戰結束後二十年左右德國又迫不及待地將世界捲入又一次世界大戰中。二戰後期以美、英、蘇為首的反法西斯同盟國就如何消除德國的軍國主義傳統進行了多次探討,最後同盟國方面認定:作為德意志國家興起之地的普魯士歷史上尚武好戰的悠久傳統正是德國軍國主義的濫觴——1943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和美國總統羅斯福、蘇共中央總書記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談話時指出“普魯士是萬惡之源!”羅斯福隨即表示:“普魯士要讓其儘可能地縮小和削弱”。1945年納粹德國在二戰中戰敗。根據同盟國方面在雅爾塔和波茨坦兩次會議上的決議:所有奧得河-尼斯河一線以東的地區都不再為德國所有,這使德國東部1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入波蘭。與此同時蘇聯透過《波蘇疆界條約》以法律形式獲得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19.41萬平方公里領土,使蘇聯、波蘭、德國三國的領土來了一個整體西移。在確定蘇波邊境的過程中蘇聯從波蘭獲得的東普魯士地區中要來了北部的柯尼斯堡並將其更名為加里寧格勒以紀念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至此德意志國家的起源之地——普魯士幾乎完全被劃歸波蘭和蘇聯。

    而在領土被割讓之後原來生活在普魯士地區的德意志人也都被驅逐。根據戰後的一些統計數字顯示:在東普魯士一共有140萬德意志人被驅逐回德國,在西普魯士則有23萬人被驅逐。德意志人被驅逐之後當地在戰後已經完全沒有德意志人生活,普魯士地區已經完全地去德意志化,現在生活在當地的已經完全是波蘭人和俄羅斯人。戰後的德國對本國的二戰罪行進行了深刻反思,不再圖謀恢復東部領土,普魯士因此被視為德國曆史上的軍國主義策源地及德國曆史最不光彩也最屈辱的記憶之地,以致於德文媒體普遍不願再提及“普魯士”這一名詞。而在戰後獲得普魯士故地的波蘭人和蘇聯人自然也極力試圖抹去人們對普魯士的歷史記憶,以強化自己在當地的統治:一方面當地的德意志人口被大量遷徙,另一方面對當地殘留的普魯士痕跡進行清除。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波蘭將原但澤改名為格但斯克,蘇聯則將康德的故鄉、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改稱加里寧格勒,如今已成為俄羅斯的飛地。

  • 12 # 成都地產逍遙君

    畢竟普魯士在政治上已然消亡,在地理上其定義也隨著人們的遺忘而淡化,古老的條頓騎士團與霍亨索倫家族的印記正逐漸在波羅的海之濱的這塊土地上消逝。那個曾經撼動舊世界秩序的黑白雄鷹也完全被作為軍國主義的罪惡象徵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大眾對於普魯士的印象和概念是不會很多的,腓特烈大帝,威廉一世,威廉二世,俾斯麥統一德意志的波瀾壯闊,其餘大概不會有特別多深入的瞭解。

    首先在今天的德國,曾經普魯士的核心區域已經不在這個國家內了,德語的文化和日耳曼的血液已然乾涸,被波蘭和俄羅斯取代了。

    波美拉尼亞,柯尼斯堡,勃蘭登堡,西里西亞,這些最核心的地盤已經有很大一部分不再被掌握在德華人手中。

    曾經的德意志帝國向東延伸的一對翅膀,已然被剪斷了,演變成今天德國的疆域。

    其次普魯士的精神和文化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和片面否定。普魯士精神被一味認作是反動的,軍國主義的,壓迫人性與自由的,甚至有部分德國學者聲稱自己都因為普魯士而蒙羞,可他們卻不曾想過一個國土零落的國家在法國。奧地利,俄國的包圍下成長強大起來是有多不容易。

    一個不近人情的普魯士,一個沉重壓迫人性的普魯士,一個沒有藝術氣息的普魯士但我卻討厭不起來,我彷彿看見士兵國王腓特烈,奢華的宮廷,優雅的樂章,這些都與他的一生無緣,他的目光深邃而銳利,對著身旁的兒子——未來的腓特烈大帝說道——“在我們的力量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之前,我們是沒有資格享受這些東西的。”

    這是一個小國的崛起,是一個小國的夢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