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漢末曹孫劉三家軍閥的軍事實力,綜合來看,妥妥是曹操最強,孫家可能在個別時期能與同期曹操相當,不過在孫策、孫權時期便不再能比得過曹操了。
黃巾之亂與反董戰爭之間的五六年間,是曹操、劉備、孫堅三家的草創時期,在這一時期:
曹操先後以騎都尉(184年的朱儁部將)、典軍校尉(188年的西園禁軍)掌軍,但這兩支部隊均為作為曹操部下延續下來。
孫堅則於184年以淮泗募兵跟隨朱儁平黃巾(佐軍司馬),於186年跟隨張溫平北宮伯玉(參軍事),於187年擔任長沙太守平定區星、周朝、郭石等荊南叛軍,這支淮泗募兵而來的隊伍,應當還習得了一些西北戰法,並且構成了孫策孫權時期軍力骨幹。
劉備則以平黃巾之功出任小小的安喜縣尉,鞭打督郵後,經丹楊募兵而出任下密縣丞、高唐令,均為縣級官員,想必軍事實力也相當一般。
所以,在這個時期,曹操雖然掌握著漢靈帝所設定的西園禁軍之一部,但新設禁軍畢竟沒有作為一個整體的實戰經驗,所選兵丁或許是精壯之人,但遠遠比不上孫堅所率領的那批轉戰西北、中南的淮泗精兵,所以,在這個時期,孫堅的軍力應當在曹操之上,至少是相當。
反董以來直到消滅袁術,這是曹操、劉備、孫策三家的初步發展時期,也是三家日後差距剛剛拉開的時期:
曹操經過滎陽之戰的失敗,再度募兵,逐步透過東郡太守、兗州牧的許可權吸收了所在地的兵源,而後又吸收了青州黃巾的三十萬降兵(百萬隨軍人口),組編成屯田單位。而後雖經呂布干擾,短暫失利,好在手下文武能幹,快速翻盤,連續收編了呂布所帶的涼並士兵(張遼、高順)、張繡所帶的雍涼士兵、袁術手下的殘兵敗將以及徐州、青州投奔過來的地方豪強(陳登、臧霸、孫觀),這才迅速做大。
孫堅雖然在荊州敗死在黃祖手下,但袁術好歹隔幾年便把孫堅舊部歸還給了孫策,孫策在袁術名義下席捲江東,軍事實力自然也是上升了,但畢竟沒有曹操在這幾年間的發展速度快,軍事實力已然落後曹操了。
劉備這幾年的發展一直在徐州,但始終未能發展出一個穩定的根據地與穩定的軍隊,屢仆屢起,先後換過公孫瓚、陶謙、曹操等依附物件,軍政發展相當不穩定,自然是比不過曹孫了的。
從消滅袁術到消滅袁紹,曹操在199年到208年間,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漢廷編制的同時,迅速掃平兩淮與河北,佔盡了漢末天下最為精華的關東地區,兼併了河北袁氏人馬以後,軍事實力更是大漲,已然不是日後僅僅佔據荊州、益州、揚州三州的孫劉二人所能比擬。
赤壁之戰是擊潰戰,不是殲滅戰,曹軍有名有姓的名將並未在赤壁戰損,戰後,曹操還能留曹仁一軍制衡孫劉半年以上,可見赤壁之戰並未徹底改變“曹強孫劉弱”的大局面,僅僅是挫敗了曹操的南下企圖。從日後曹魏仍有餘力征服關隴,並把三線防孫劉的態勢保持到西晉,可見曹操的軍力乃至於曹魏的軍力都是超過孫劉之合的,這是曹操所據北方當時尚屬華夏經濟政治核心所致,人口、財糧稍經恢復,便能超越南方。
綜上,除了公元186-191年之間孫堅的巔峰時期以外,縱觀整個曹孫劉三家的軍力發展,曹操一方是始終力壓孫劉一頭的,無疑是三人之中的最強軍閥。
若論漢末曹孫劉三家軍閥的軍事實力,綜合來看,妥妥是曹操最強,孫家可能在個別時期能與同期曹操相當,不過在孫策、孫權時期便不再能比得過曹操了。
黃巾之亂與反董戰爭之間的五六年間,是曹操、劉備、孫堅三家的草創時期,在這一時期:
曹操先後以騎都尉(184年的朱儁部將)、典軍校尉(188年的西園禁軍)掌軍,但這兩支部隊均為作為曹操部下延續下來。
孫堅則於184年以淮泗募兵跟隨朱儁平黃巾(佐軍司馬),於186年跟隨張溫平北宮伯玉(參軍事),於187年擔任長沙太守平定區星、周朝、郭石等荊南叛軍,這支淮泗募兵而來的隊伍,應當還習得了一些西北戰法,並且構成了孫策孫權時期軍力骨幹。
劉備則以平黃巾之功出任小小的安喜縣尉,鞭打督郵後,經丹楊募兵而出任下密縣丞、高唐令,均為縣級官員,想必軍事實力也相當一般。
所以,在這個時期,曹操雖然掌握著漢靈帝所設定的西園禁軍之一部,但新設禁軍畢竟沒有作為一個整體的實戰經驗,所選兵丁或許是精壯之人,但遠遠比不上孫堅所率領的那批轉戰西北、中南的淮泗精兵,所以,在這個時期,孫堅的軍力應當在曹操之上,至少是相當。
反董以來直到消滅袁術,這是曹操、劉備、孫策三家的初步發展時期,也是三家日後差距剛剛拉開的時期:
曹操經過滎陽之戰的失敗,再度募兵,逐步透過東郡太守、兗州牧的許可權吸收了所在地的兵源,而後又吸收了青州黃巾的三十萬降兵(百萬隨軍人口),組編成屯田單位。而後雖經呂布干擾,短暫失利,好在手下文武能幹,快速翻盤,連續收編了呂布所帶的涼並士兵(張遼、高順)、張繡所帶的雍涼士兵、袁術手下的殘兵敗將以及徐州、青州投奔過來的地方豪強(陳登、臧霸、孫觀),這才迅速做大。
孫堅雖然在荊州敗死在黃祖手下,但袁術好歹隔幾年便把孫堅舊部歸還給了孫策,孫策在袁術名義下席捲江東,軍事實力自然也是上升了,但畢竟沒有曹操在這幾年間的發展速度快,軍事實力已然落後曹操了。
劉備這幾年的發展一直在徐州,但始終未能發展出一個穩定的根據地與穩定的軍隊,屢仆屢起,先後換過公孫瓚、陶謙、曹操等依附物件,軍政發展相當不穩定,自然是比不過曹孫了的。
從消滅袁術到消滅袁紹,曹操在199年到208年間,挾天子以令諸侯,佔盡漢廷編制的同時,迅速掃平兩淮與河北,佔盡了漢末天下最為精華的關東地區,兼併了河北袁氏人馬以後,軍事實力更是大漲,已然不是日後僅僅佔據荊州、益州、揚州三州的孫劉二人所能比擬。
赤壁之戰是擊潰戰,不是殲滅戰,曹軍有名有姓的名將並未在赤壁戰損,戰後,曹操還能留曹仁一軍制衡孫劉半年以上,可見赤壁之戰並未徹底改變“曹強孫劉弱”的大局面,僅僅是挫敗了曹操的南下企圖。從日後曹魏仍有餘力征服關隴,並把三線防孫劉的態勢保持到西晉,可見曹操的軍力乃至於曹魏的軍力都是超過孫劉之合的,這是曹操所據北方當時尚屬華夏經濟政治核心所致,人口、財糧稍經恢復,便能超越南方。
綜上,除了公元186-191年之間孫堅的巔峰時期以外,縱觀整個曹孫劉三家的軍力發展,曹操一方是始終力壓孫劉一頭的,無疑是三人之中的最強軍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