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孫權的周瑜因它而活活地被氣死,孫權的妹子,被迫嫁給自己的對立國家敵人劉備,她最後無法去擺脫被迫投江而自殺,劉備的關羽和張飛兩個兄弟,最後也因它而雙雙死於非命,劉備最後也無法去擺脫因它死亡的命運,這是為什麼?荊襄的魅力在哪裡?能夠讓無數英雄去為之竟折腰?
7
回覆列表
  • 1 # 坯逆翹楚的盜閒居

    地理位置重要,如果諸葛亮在北伐中原的時候,荊州尚在手中掌握,那就可以兩路夾攻,這本來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早就定下的大政方針。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唉!

    再有,荊州也是極為重要的出川通道,尤其是水路。

    其他的,荊州能提供厚實的財政支援和充足的人員儲備。看看蜀漢後期,無論文臣武將,幾乎都是劉備當年留下的老人,能夠拿得出手的青年才俊極少。

  • 2 # 夜讀歷史

    首先,地理位置優越,是同向南方的必經之地;其次,當時各地紛爭不斷 ,特別是中原地區。而荊州在劉表的治理下,還是一塊樂土,最起碼沒有戰亂,所以這也是很多士人選擇荊州的原因;最後,荊州面積龐大,當時又得到了很好開發,糧食生產和經濟都很富足,在平民眼中是塊樂土,在軍閥眼中自然也就是塊肥肉。不幸的是,主持荊州軍政的劉表軍事才能並不高,文治還可以。他在亂世群雄爭霸的時代,安民可以,保土就困難了。

  • 3 # 文藝小生羚羊哥

    荊襄九郡的魅力在哪裡?

    在古代冷兵器時期,所謂的中原是群雄逐鹿的戰場。是戰爭前沿。而兩湖地區因為有長江阻隔。在水軍不強的古代。兩湖地區就相對安定。成為經濟重心。成為人才的寶庫。這是其一,經濟重心。

    在戰爭頻繁的三國時代,中原征戰不休百姓苦不堪言,此處的安定,成為了百姓的樂園,士人的搖籃。這是其二,人才寶庫。

    在戰爭頻繁的三國,有兩江阻隔發展趨勢穩定,人口眾多,從而成為群雄心中的戰略聖地,從而戰略要地的重要性。

    這是其三,有此三點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而,魅力也在此處。

    "

  • 4 # 燈下有火

    荊襄九郡地區是兵家必爭之地,此地四通八達,,地盤廣闊,錢糧充足,人才濟濟,西通巴蜀,北可牽制中原,東可快速攻佔江東,如果巴蜀也拿下的話,南可夾擊孟獲,北可夾擊上庸,當時蜀軍沒有丟失荊襄兩地的話首先滅亡的是曹魏,其次才是孫吳

  • 5 # 左旋藤

    荊州、襄陽是湖北。當時西安為代表的北方開發已久,戰亂不斷,人民不能很好地生活,生產資料相對匱乏。湖北相對來說是剛開發,劉表在此經營比較得民心,人民生活比較穩定,諸葛亮都在此生活。所以糧食多,人足。所以,戰略地位很高,曹操、孫權、劉備都垂涎三尺……

  • 6 # 世界人文通史

    荊州的地理位置和麵積都很重要!從東漢13州來看,荊州處在最中間,西部是益州,東面是揚州,北面是司隸,東北是豫州和徐州,兗州,西北是雍州,而且荊州的面積比任何州都大,荊州是天下的樞紐。第一,關中門戶南陽郡(小說三國演義中的宛城)是守衛關中地區的門戶,也是荊州最北的一個郡,北方勢力得南陽,可以從北往南攻荊州,南方得南陽,可以從荊州往北攻關中地區,張濟張繡叔侄都割據於此,曹操消滅張繡,就從南陽威脅到劉表的勢力,劉表派客將劉備守新野,防禦南陽的曹軍,南陽在河南,由南陽郡往北,西可進雍涼(長安,隴右),東可擊河洛(洛陽,河東),這也是荊州北面的入口,也是由南往被進攻的關口,諸葛亮給劉備策劃的隆中對提到,要劉備跨越荊州和益州,由荊州攻南陽郡,由益州攻秦川,可以平定中原。第二,荊州中心江陵郡,這也就是東吳借給劉備的南郡,這是整個荊襄九郡的治所,相當於渝中區之於重慶,江陵地勢非常特殊,如果說荊州是天下的樞紐,那麼江陵(南郡)就是荊州的樞紐,它北通襄樊(北面是襄陽和樊城),南開湘水(南面是荊州南部4郡),西連巴蜀(江陵往西是西陵,可以進西川益州),東進揚州(江陵東部是江夏,是劉表防禦揚州孫權的前沿陣地),所以江陵郡是個四通八達的地區,控制了這裡,可以輻射荊州絕大部分地區,屬於戰略中心和戰略樞紐,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第三,臨江重鎮襄陽郡,這裡是整個荊州地區最大的郡,相當於是荊州囤積錢糧的真正中心,劉表失去了南陽的護衛,只能依託襄陽對北方防禦,南宋時期襄陽是作為整個長江防線的上游重鎮,襄陽失,則江夏和江陵就暴露出來了。第四,東境前沿江夏郡,江夏被東吳和劉表各佔據一部分,但劉表佔有大部份,從江夏郡沿江而下,可以突入孫家的揚州地區,逼近東吳的勢力中心江左,前提是突破廬江郡和丹陽郡的防禦,這是一個針對長江下游特別是東部地區作戰和防禦的要塞,劉表讓大將黃祖鎮守這裡。其他諸如章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 武陵郡,版圖較大,戰略縱深長,作為錢糧和物資來源地,非常有用,劉表的前沿是張繡,後援是蒼梧太守吳巨,透過荊州以南與吾巨保持軍事同盟。

  • 7 # 斷鷹攀崖

    從荊襄九郡能解決千年爭議——諸葛亮躬耕地

    東漢荊州本來七個郡,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佔荊州北部,設立襄陽郡(瞎原南陽郡南部、原南郡北部)和南鄉郡(瞎原南陽郡西部)。

    奇葩的“襄陽說”,為何要否定自己歷史——襄陽郡???因為:襄陽郡徹底否定“躬耕隆中”、“躬耕鄧縣”

    諸葛亮上《出師表》時南、襄兩郡的區劃

    石小生

    諸葛亮率軍北駐漢中,臨發上《出師表》的時間為三國蜀建興五年(227年),此前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曹操攻佔南郡北部,設襄陽郡。據《晉書•地理志》載,“襄陽郡,魏置。統縣八,戶二萬二千七百。宜城 故鄢也、中廬、臨沮 荊山在東北、邔、襄陽 侯相、山都、鄧城、鄾。”同書還有:“義陽郡,太康中置。統縣十二,戶一萬九千。新野 侯相、穰、鄧 故鄧侯國、蔡陽……”

    曹魏時期南陽、襄陽兩地的行政區劃變動與諸葛亮躬耕地的確認有直接的關係,因為諸葛亮上《出師表》同期的行政區劃狀況,對其表述和著書都有直接的影響。自古以來人們都有一個習慣,即追述歷史時,除必要時引用古地名外,一般均是用當時的地名註明歷史事件的發生地,這一點諸葛亮以及三國時期的史學家也不例外。

    此次行政區劃變動,除原南郡編縣以北的五縣劃歸襄陽郡外,原屬南陽郡轄境的山都、鄧城、鄾縣也劃歸了襄陽郡。山都為兩漢舊縣,而鄧城和鄾縣兩漢史書無載,是曹魏新置縣,但其地望很清楚,就是和襄陽隔漢水相望的兩漢鄧縣舊地。而晉太康中設定的義陽郡仍有鄧縣。這裡的襄陽郡鄧城、鄾縣和義陽郡鄧縣是何種關係呢?因史書沒有記載,我們不得而知。但推斷有兩種可能,一是曹魏於建安十三年省鄧縣分置鄧城、鄾二縣,屬襄陽郡。到西晉廢鄧城、鄾縣,復置鄧縣改屬屬義陽郡。鄧城、鄾縣和鄧縣是前後繼承關係。另一種可能是曹魏分鄧縣南部置鄧城、鄾兩縣,屬襄陽郡。原鄧縣北部仍為鄧縣,屬南陽郡,西晉置義陽郡時改屬,是同時存在的關係。從這兩種可能來看,前一種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不管怎麼說,建安十三年時,原兩漢鄧縣地已經劃歸了襄陽郡是不爭的事實。對曹魏設定的襄陽郡劉備和諸葛亮也是認可的,劉備在南征江南四郡後,也委任關羽為襄陽太守。《三國志·關羽傳》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從《三國志》和《晉書》可以看出,襄陽已於20多年前升格為與南陽郡平行的地位了,漢水北的原鄧縣地也劃歸了襄陽郡,並得到魏蜀的承認,按常理,20年後,諸葛亮上《出師表》時,再將襄陽城外此前不論是否屬於鄧縣或山都縣的隆中說成是“南陽”,從常理和實際上講更是不可能的了。這一點,在《三國志》中表現得非常清楚,志中提到的諸多襄陽人從未用東漢時的南郡襄陽人標註,均是標註為曹魏時的襄陽人。如《蜀書七·龐統傳》:“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蜀書九·馬良傳》:“馬良字季常,襄陽宜城人也。”《蜀書十一·向郎傳》:“向郎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但在《後漢書》中,凡襄陽人均註明“南郡襄陽人”,如《逸民列傳》中的龐公傳。“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居峴山。”而在東晉《襄陽耆舊記》中龐德公已“由南郡襄陽人”改為“襄陽人”,同期的馬良、向郎均為“襄陽宜城人”。而同時的南陽人黃忠、文聘、韓暨則註明為:“字漢升,南陽人也。”“字仲業,南陽宛人也。”“字公至,南陽堵陽人也。”(均見《三國志》)。古人籍貫,前為郡,後為縣,郡治地也可以只書郡名。上述傳記表明,在這一時期,襄陽和南陽是對等的,都是郡,同時,漢水北的鄧城、鄾二縣此時已屬襄陽郡,不論漢水南岸的今隆中地區是否屬江北鄧縣,在此階段,在諸葛亮和陳壽的心目中,已升格為郡且管轄著今隆中地區的襄陽絕對不可能和同為郡並遠離漢水的南陽混為一談的。今隆中更不可能和南陽畫上等號。

    不過,對《晉書》提到的曹魏時鄧城縣屬襄陽郡管轄的記載“襄陽說”學者多不認可,潘正賢先生認為:“從秦漢魏晉以至北朝的北周,鄧縣一直是屬於南陽郡管轄的,北周撤銷鄧縣後,隆中就一直歸屬襄陽,至今再無更易”。這顯然是在拍腦袋,想當然了。對“襄陽說”這種隆中攀附南陽管轄的執著心態我們真是不知該怎麼回答。且不說《晉書》有這樣明確的記載,當代《襄陽縣誌》也有鄧(鄧城)縣歷史沿革記載:“鄧縣建於秦朝,以當地古鄧國境而得名,轄漢水以北、新野縣以南、蔡陽縣以西、山都縣以東的地區,屬南陽郡。兩漢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陽郡。魏晉時屬襄陽郡。南朝宋、齊時,屬京兆郡。西魏時改置樊城、安養二縣,屬河南郡。北周時,撤樊城縣。隋朝時,安養縣屬襄陽郡。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安養縣為臨漢縣;貞元中,改臨漢縣為鄧城縣。南宋紹興五年撤,併入襄陽縣。”潘先生如果好好看看《襄陽縣誌》,也許就不會丟擲這麼武斷、無知的妄說了。

    另外,陳新祥先生又說:諸葛亮寫《前出師表》時,由於其強烈的大漢正統思想及對曹魏篡漢的不滿,當然也不會承認這種以曹魏為中心的行政區分,故在其《出師表》中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就理所當然了。這是又一個“想當然”了,沒有任何史料能證明諸葛亮有“不會承認這種以曹魏為中心的行政區分”的臆想。前文提到的《三國志·關羽傳》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這是誰的行政區劃呢?按大漢的區劃,襄陽是南郡下屬的一個縣,關羽應該是襄陽縣令啊,怎麼會是襄陽太守呢?襄陽縣令應該駐江南,關羽太守怎麼偏偏駐江北呢?試想,諸葛亮三顧茅廬後指揮行軍作戰,縱論天下大事,談及襄陽、南陽時,還要如同我們今天辯論躬耕地問題這麼麻煩嗎?還要在襄陽後註明東漢時屬南郡,在南陽後註明東漢時實指鄧縣隆中嗎?笑話,做學問不能天馬行空,要拿出證據來。

    所以,筆者認為,諸葛亮在率軍出師前,有感於劉備的知遇之恩,向後主劉禪追憶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樣一件自己一生中最大的轉折事件時,一定是百感交集,斟字酌句,為什麼非要用“南陽”和“草廬”,而不用“襄陽”和“隆中”?今天看來,絶不僅僅是一個區劃歸屬問題,而是他對“南陽”和“草廬”的全部感情和一生心血的寄託。諸葛亮不是對襄陽沒有感情,那裡畢竟是他生活過的地方,只是他躬耕之地確實不在那裡,只能提南陽而已。

    襄陽總想篡改“躬耕於南陽”為“躬耕於襄陽(漢襄陽)”,這是不可能的,“南陽”就是南陽,“南陽”不是南郡,也不是襄陽,更不是隆中。解密:今襄陽隆中為何不是諸葛亮躬耕地

    諸葛亮在《出師表》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據此“襄陽說”認為襄陽隆中是躬耕地,理由是:

    諸葛亮說的“南陽”是南陽郡,非今南陽(宛),所以躬耕地不在今南陽,而在今襄陽,即所為“南陽,襄陽一帶”,而襄陽僅隆中和諸葛亮有關,所以隆中是躬耕地。

    那麼襄陽隆中是否是躬耕地呢?

    當然不是,理由如下:

    一、諸葛亮沒說過“躬耕於襄陽”,更沒說過“躬耕於隆中”。

    我們發現:諸葛亮的所有著作以及《後漢書》、《三國志》都沒有“隆中”這個詞語。所以,躬耕地和隆中無關。

    “襄陽說”認為“隆中”太小,不能入傳,這是屁話,“街亭”、“箕谷”、“斜谷”都是小地點,他們都能入傳,為何“隆中”不能入傳?“躬耕隆中”、“三顧隆中”難道不比街亭之戰重要?

    退一步講,諸葛亮不說隆中,說樊城也行啊,當年關羽發動襄陽、樊城戰役,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三國志》),可是諸葛亮為何不說樊城?所以,躬耕地和樊城、隆中無關。

    二、隆中不是“南陽”,“南陽”也不能指隆中;同時,隆中也不屬於南陽。

    《後漢書—郡國四》載“南陽郡,洛陽南七百里(漢制,約今500裡),三十七城,”,這說明:東漢、三國時,“南陽”一指南陽郡,二指南陽郡治(宛)。所以,隆中不是南陽。

    三、諸葛亮躬耕南陽時(197年——207年),隆中屬南郡襄陽縣管轄。“南陽”和隆中之間隔著漢江。

    建安十三年(208年)前,南陽郡、南郡以漢江為界。《南都賦》載“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就連“襄陽說”鼻祖習鑿齒也說“秦兼天下,自漢以北是南陽,自漢以南是南郡”;《資治通鑑》雲“孝敬皇帝(漢獻帝)……初,琅琊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所以位於漢江以南的隆中屬南郡襄陽管轄。

    四、諸葛亮做《出師表》時(227年),隆中屬襄陽郡管轄。“南陽”和隆中之間隔著義陽郡、襄陽郡、漢江。

    1、據《晉書》記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荊州,置襄陽郡,瞎樊城、鄧縣”,《三國志》也有“襄陽之樊城”的記載,如《三國志卷四•魏書四•三少帝紀》:“夏五月,吳將朱然等圍襄陽之樊城,”既然樊城都屬於襄陽郡了,隆中還能屬於南陽郡嗎?

    2、有人說諸葛亮不會承認漢賊曹操設立的襄陽郡。真的嗎?《關羽傳》載“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羽以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可見劉備、諸葛亮是認可襄陽郡的。

    3、227年諸葛亮做《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此“南陽”顯然不包括襄陽郡隆中。

    所以,諸葛亮做《前出師表》時,隆中屬襄陽郡,不屬於南陽郡,故不是躬耕地。

    五、隆中一帶不是“草廬”

    據歷史記載,襄陽隆中一帶是“宅院”(如習鑿齒《襄陽離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即磚瓦房,和諸葛亮說的“草廬”根本不是一回事。“襄陽說”認為諸葛亮自謙,即“草廬”實為宅院,那今天隆中的草廬如何解釋?

    六、《後出師表》載“困於南陽”

    諸葛亮在《後出師表》雲“曹操……困於南陽”,此“南陽”是宛(河南南陽),建安二年(197年),“公到宛。張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可見曹操“困於南陽”即“困於宛”,“南陽”即宛,和襄陽隆中沒一點關係。

    這裡的“南陽”之所以是宛,是因為宛是南陽郡郡治,相當於郡政府所在地。這在《後漢書》得到驗證,《後漢書—郡國四》載“南陽郡,洛陽南七百里(漢制,約今500裡)”。

    七、總結

    諸葛亮說的“南陽”是宛,所以躬耕地是南陽(宛)臥龍崗,不是習鑿齒“號曰”的“鄧縣隆中”,更不是今天位於漢江以南的南郡隆中。

  • 8 # 歷史寶藏

    “荊襄九郡”這個說法其實並非三國時期的產物。

    因為東漢時期,荊州下轄的郡總共有七個:分別是南陽郡、南郡、零陵郡、江夏郡、桂陽郡、長沙郡、武陵郡。為什麼最終會有“荊襄九郡”的說法呢?

    眾所周知,元代以雜劇出名,當時有不少元雜劇以三國曆史為題材寫故事,就是在這些劇中,出現了“荊襄九郡”的說法。這種說法一出現,就像如今電視劇中的流行詞彙一樣,廣受傳播,最終反而越來越少的人知道荊州本只有七個郡的史實。

    東漢末年之時,三國分立,荊襄地區政區變動也較為繁複。在七的郡的基礎上,變成八個,九個,甚至到十二個,甚至更多。一般認為,“荊襄九郡”就是在原有的七郡上,加上從南陽郡和南郡分出去的襄陽郡和南鄉郡(還有一說為章陵郡)。

    公元262年荊襄地區局勢圖(節選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這九個郡在三國時期勢力如何分配的呢?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後,三國局勢逐漸走向一段相對穩定的階段。此時曹操擁有九郡中的南陽郡和南郡一部分,而南邊的其他郡被孫劉兩家瓜分。曹操從南陽郡、南郡中分出襄陽郡和南鄉郡,而江夏、桂陽、長沙歸孫權,剩下的南郡、零陵、武陵歸了劉備。

    從三國勢力的分佈就知道荊襄九郡的重要歷史地位了,此地位居中原,號稱九省通衢,又為三股勢力交匯之地,就是俗話說的四戰之地。三國任何一個勢力想要有所拓展,必以此地為基礎向前推移。

    而地理位置的重要只是一個因素。

    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此地乃是三國時期的一個智力中心!

    這要感謝東漢晚期的荊州牧劉表,在三國這個亂世中,維持著荊襄地區的穩定,並注重文教,使得荊州成為亂世中一個難的的人才匯聚之地。諸葛亮就是被其叔父帶著,從山東琅琊避難而至此地的。

    當時的龐德公、司馬徽皆為當地知名人物,諸葛臥龍、鳳雛龐統更是名聞天下,還有徐庶、石韜、孟建、崔州平等都是荊州出來的。人才匯聚,資訊流通,實乃三國之樞紐。

    由此可知,荊州在三國時期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事爭奪中心和智力中心。

    這也是諸葛孔明可以躬耕隆畝,未出家門而知天下三分的原因。

    這也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關羽守荊州、呂蒙襲荊州,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發生在此地的原因。《三國演義》共一百二十回,而與荊襄九郡有關的回目即佔三分之二左右。

    因此可以好不誇張的說,一部三國史,半部荊襄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蛇老婆是豬可以在一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