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以茶代酒”的典故早出現在晉朝陳壽寫的《三國志·韋曜傳》裡:“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茶荈以當酒。” 文中的“皓”即孫皓,三國時期東吳的後一個。文中的“曜”指的是韋曜,吳郡雲陽人,以博學多聞而為孫皓所器重。吳王孫皓每次大宴群臣,臣子至少得飲酒七升。韋曜的酒量不過二升,孫皓對他特別優待,經常允許他少喝,或暗中賜茶來代替酒。 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曜碰到的是個嗜酒如命的君主。“皓每於會,因酒酣,輒令侍臣嘲虐公卿,以為笑樂。”韋曜認為這樣下去,會“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孫皓不僅沒聽韋曜的勸阻,還把他打入天牢,不久又將其處死。
5
回覆列表
  • 1 # 完美理財

     中國以茶代酒的由來,中華民族是禮義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習俗,每逢宴飲,不善飲酒或不勝酒力者,往往會端起茶,道一句“以茶代酒”,以盡禮數,既推辭擺脫了飲酒,又不失禮節,而且極富雅意。這一軼事廣為應用,可知此典故是從何而來呢?

      話得從頭說起,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其子孫亮繼位,由幹後宮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繼位,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豈知孫休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登王位,撫卹民情、開倉賑貧,深受黎群愛戴。後來過慣了帝王之奢侈生活,變得專橫拔扈,殘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盡失民心。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強要群臣作陪,每設酒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按現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會飲酒與否?必要碰杯大飲,每杯定要見底,孫皓是個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誰個不畏懼於他?所以每次席間,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臥地上,醜態百出。其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任為太傅,謂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因地位相當特殊.故此,孫皓對韋曜也格外照顧,早知韋曜不勝酒力,就在杯裡暗中換上清茶,韋曜也心領神會,故意高舉酒杯,“以茶代酒”乾杯,就這樣不至於醉酒而失態。

      孫皓竊知二位“顧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後悔立他為君之意。

      孫皓不知感恩戴德,反而收押他們,並且放逐到廣州,途中派人追殺,誅滅三族。

      韋曜是個耿直之臣,常諫勸孫皓,說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謔公卿,以取笑為樂,長久以往,外相毀傷,內長尤恨。韋曜奉命譜錄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蹟時,因秉筆直書寫了一些他見不得人的醜事,觸怒了孫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獄,最後殺頭送了命。

  • 2 # 只見說茶

    東吳末代國王孫皓是一個專橫跋扈、驕奢淫逸的國王,成天沉迷於飲酒作樂之中。孫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凡參加酒宴者必須至少喝七升酒,而且每次舉杯必須一飲而盡,且要把空杯向眾人展示,否則就要讓侍衛硬灌。

    這種風氣讓當:當時孫皓最為寵愛的臣子之一,一位名叫韋曜的大臣非常為難。,此公不會飲酒,別說完成七升的量了,就是二升酒下肚便會爛醉如泥,出盡洋相。

    於是,孫皓就特許司酒官為他準備好清茶,為他倒酒時就以茶水替換。從此,有國君撐腰的韋曜在酒桌上便每杯必盡,現極為豪爽。只是,那時候除了國君和國君和司酒官瞭解內情之外,別的人都蒙在了鼓裡。

    後來這個以茶代酒的故事也就流傳了下來,這個詞還一度成為文人名士酒宴之上常常談論的話題,漸漸地竟然成為了一個文雅的詞彙。

  • 3 # 漢周讀書

    配圖-《山海經圖贊》嗜酒如命的狌狌

    孫皓,字元宗,孫權之孫,東吳末代皇帝。

    孫權死後,傳位給兒子孫亮。孫亮在位不久,發生宮變被迫自殺,孫亮的哥哥孫休即位。

    孫休臨終之前,遺詔太子孫 (上雨下單,音wān)繼位,以丞相濮陽興、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二人覺得太子年幼,就改立“長君”——二十三歲的孫皓為皇帝。

    孫皓剛上臺時,表現還不錯,詔命開倉賑貧,撫卹百姓,但不久就開始表現出昏庸殘暴的本姓。

    孫皓嗜酒如命,他自己酒量很大,每次和大臣們聚餐,一喝就是通宵達旦。孫皓規定,群臣無論酒量大小,統統得喝下七升。

    誰要是喝不下去,孫皓就會派人武力解決,按住腦袋,撬開嘴巴,強行灌進肚子裡。大臣韋曜不勝酒力,酒量小,最多能喝兩升酒。孫皓很照顧韋曜,常暗中命人用粗茶代酒。

    “以茶代酒”典出《三國志》:“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chuǎn]以當酒。”

    孫皓為何單單照顧韋曜呢?因為韋曜原本是孫皓老爸南陽王孫和的師父,因這層特殊關係,孫皓才格外開恩,讓韋曜以茶代酒,緩解不勝酒力的尷尬。

    終日沉湎酒色的孫皓,動輒以殺戮大臣為樂事,大臣可謂人人自危。耿直的韋曜認為長此以往“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勸孫皓要有所收斂,避免引發眾怒。

    頻頻的勸諫,終於把孫皓惹煩了,詔令將韋曜關進監獄,不久將其殘忍殺害。

    七年後,吳國被西晉所滅,孫皓被俘,受封洛陽,四年後病死。

    孫皓雖因貪酒而誤國,卻也留下來“以茶代酒”的典故。

    《山海經圖贊》中的狌狌,天生警覺卻因為嗜酒而招災,一看到酒罐聞到酒香就邁不動腿,常常因此落入獵人的圈套。

    狌狌貪酒,誤得是自己;孫皓貪酒,誤得是國家!

    僅此區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人會在意自己的女友或未來的妻子不能生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