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搞

    曹操是漢魏時期最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文學家和詩人,他一生雖並未稱帝,但他在漢末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措施,可以使他與秦始皇、唐太宗、康熙等千古帝王同列。但是曹操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千百年來,對曹操的評價貶多於褒。肯定他的,說他胸懷大志,唯才是舉,平定北方,登高必賦,文武兼備,御軍三十餘年,自著兵書十萬餘字,是個大政治家、大軍事家、大文學家;否定他的,說他“名託漢相,實為漢賊”是個善於玩弄權術,殘忍嗜殺的“奸雄”,尤其在民間,更將曹操作為“奸詐”、“虛偽”的代名詞。 究其原因,也許很多,但主要是一部《三國演義》的問世,把曹操形象醜化、被定格。因此,要還曹操真實面目就不僅僅是一個“是”還是“非”的問題,就必須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和觀點對其人及其所處的歷史背境進行系統整體性的分析,才能得出實事求是的結論。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徵著力描畫,極盡誇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傑”的真實形象。

    《三國演義》中的袁紹,手下人才眾多,門生故吏遺天下,因為有這樣的優越條件,所以在討伐董卓時,被當時各諸侯推為盟主。但他有個毛病,就是容不得部下比自己高明,所以最後是損兵折將,家破人亡。袁紹在官渡戰役中敗給曹操後,軍中將士都說,若聽田豐的話,我們怎麼會遭這等大禍。袁紹自己也十分後悔,說:“吾不聽田豐之言,兵敗將亡,今回去,有何面目見之耶,遂命使者拿他的寶劍先往冀州獄中殺田豐。田豐在獄中,獄吏來給田豐賀喜,說袁紹不聽你的話,大敗而回,你一定要受到重用了。”田豐說:“那我就要死了。”獄吏說:“人人都在為你高興,你怎麼說要死了?”田豐說:“袁紹外寬而內忌,不念忠誠。若勝而喜,猶能赦我;今戰敗則羞,吾不望生矣”。

    該不該征伐曹操,田豐的見識比袁紹高明,連獄吏按照一般邏輯推理都認為田豐應該受到重用,可是衰紹卻把他殺了。袁紹如此“外寬而內忌”,在用人上“表裡不一”,容不得比自己見識高明的人,豈能不敗。在這一點上,曹操、劉備、孫權的做法要遠遠好過袁紹,翻開《三國演義》,透過那廝殺征戰的刀光劍影和鼓角爭鳴,孫權登上吳侯的寶座,是在前有袁術之流虎視眈眈,後有劉表等輩嚴重威脅的“夾縫”中謀得的。為了保證並開創父兄留下的大業,他遵循其兄孫策“內事不決可問張昭,外事不決可問周瑜”的遺囑,緊緊團結原來一班老的文臣武將,同時張榜招賢,廣羅人才,“視新人同於舊僚”,終於改變了自己的劣勢,實現了雄踞江東的宏願。對此,連曹操也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感嘆。

  • 2 # 天山月3

    評價歷史人物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站在不同的立場觀點迥異。作為政治家、歷史學家站在大一統的傳統史觀上對曹操評價很高,但民間傳說,文學作品都對曹操大加指責。老百姓感興趣的是人品道德,善良正義的楷模。在這一點上曹操比劉備相差甚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被蚊子叮咬跟血型有關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