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凌說史
-
2 # 季我努學社
清代乾嘉時期發展成熟的以考據為主要方法的學術流派,該學派注重以資料的收集和證據的羅列,主張“無徵不信”,以漢儒經學為宗,從音韻、訓詁、文字等小學入手,主要從事審定文獻、辨別真偽、校勘謬誤、註疏和詮釋文字、考證典章制度和地理沿革,較少理論發揮,不注重文采,興起於清初、全勝於乾隆嘉慶、而衰落於道鹹,故稱為乾嘉學派,又因為該學派反對宋明理學,崇尚樸實、實在的學風,故又被稱為乾嘉樸學、乾嘉實學。
乾嘉學派為何在清代興起?一般認為與文字獄為代表的清代文化高壓政策有關,文字獄將明末清初經世致用的學風加以限制,士人學子不敢輕易言政。除此之外,章太炎並認為乾嘉樸學的出現是理學發展到頂點後出現的必然結果。此外,由於統治階級的政策只能影響而不能決定某種學術的生死,因此除政治高壓和學術理路的因素外,清代康乾盛世的出現為,統治者對學術的重視,圖書出版行業大發展為乾嘉樸學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社會基礎。
(戴震)
乾嘉學派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過程。乾嘉學派啟蒙時期的代表人物有顧炎武、黃宗羲、閻若璩、胡渭,全盛時期的代表人物有戴震、惠棟、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錢大昕等。發展至乾嘉時期,惠棟公然打出漢學旗幟即梁啟超所謂“以復古為解放”,遂形成了與宋學相對壘的學術流派。乾嘉學派發展至成熟時期,內部又形成了以惠棟和戴震為中心的吳派和皖派,兩派分別影響和帶動了一批學者。吳派形成於前,皖派發軔於後,戴震曾求學於惠棟,而又在吳派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吳派代表人物有錢大昕、王鳴盛、江藩等,而凌廷堪、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父子、俞樾、孫詒讓等被歸為皖派。以戴震為首的皖派學者和以惠棟為首的吳派學者均崇尚漢學,互為師友,相互影響,惠棟之吳派以信古為標誌,戴震之皖派以求是為準當,均是乾嘉學派的重要派別。
(惠棟)
乾嘉學派的影響:
首先,乾嘉學派繼承了中國古典考據學的治學方法,並將其推向傳統時代的學術頂峰,乾嘉學派將傳統考據學的治學方法、考證內容擴充套件到極致,考證成果更加豐富和充實。考據學非清代所獨有,但考據學稱為一種獨立的學派是在清代完成的。
然後,對中國古代典籍進行大規模總結和整理,為後來的古籍整理、點校、閱讀和利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以考據為特長的乾嘉學派,在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透過訓話箋釋,版本鑑定,文字校勘,辨偽輯佚等方法和手段,對兩千多年來流傳下來的文化典籍,進行了大規模的、認真系統的整理和總結,在經學、小學、歷史、地理、金石、考古,以及工具書、叢書、類書的研究和編纂方面,都留下可資借鑑的寶貴成果。
此外,乾嘉學派崇尚實學注重考證的風氣,對近代新史學和新歷史考據學影響甚大。近代以來在西方史學的影響下,中國史學得以轉型,崇尚科學化成為近代以來史學演進的重要標誌。而在中國學者看來,中國傳統史學中,最符合近代以來科學精神的,就是乾嘉時期發展至頂峰的考據學。梁啟超提倡的新史學路徑,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胡適領導的“整理國故”運動,傅斯年的史語所要讓正統的東方學在中國,顧頡剛的“層累的造成中國古史說”均受到了傳統乾嘉考據學的影響。由此可見,乾嘉考據學有著巨大的深遠影響。
(王國維)
-
3 # 夜航船主人
對於乾嘉學派的產生,試從經濟、政治和明清學術流變(即文化)三方面闡釋:
一、經濟因素:
1、從宏觀層面來講:康雍乾三朝經濟上的繁榮發展,為乾嘉學派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
清初入關後,經順、康、雍三朝將近百餘年的勵精圖治,威脅清政府生存的各種內憂外患基本已經清除,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特別是雍正五年以後至乾隆中期,國家財政有了巨大的增長:“ 國家全盛, 內外度支, 有盈無絀, 府庫所貯, 月羨歲增”。(王慶雲.石渠餘記[ M] ·卷一、卷二.北京:中國書店, 1959 ),同時,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積累也是相當驚人:昭連《嘯亭雜錄·續錄》記載:“ 本朝輕薄徭稅, 休養生息百餘年, 故海內殷富, 素豐之家, 比戶相望, 實有勝於前代。”
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徹底緩解了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以及依附於該矛盾之上的匡復明室的社會心理,就連在清初曾一度流行的經世之學也因社會形勢的變化而不再是學者們關注的中心話題。自然而然的也就為“非直接經世致用”的學術流派的產生及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及社會基礎。
2、從微觀層面來講:
乾嘉學派主要產生於吳、皖兩地——均為江南富庶之地。吳皖兩派的主要人物家底殷實,無衣食之憂。他們可以避開“為稻粱謀”的科舉之學,專心於“考據無用”之學。(無用之大用)。
綜以上兩點,乾嘉學派的產生及興盛,正如梁啟超所說:“ 乾嘉間考證學, 可以說是清代三百年文化的結晶體, 合全華人的力量所構成, 凡在社會秩序安寧, 物力豐盛的時候, 學問都從分析整理一路發展。乾嘉間考證學所以特別流行, 也不外這兩種原則罷了”。
二、政治因素
1、清政府的文化高壓和思想控制政策從反向刺激當世學者將志趣從容易獲罪的詩詞、經世之學方面轉向相對安全的訓詁考據之學。對於當時學者來說,莊廷鑨、戴名世獄, 曾靜、呂留良獄, 胡中藻、徐述夔獄等這些都是血淋淋的“反面教材”。
這一因素,梁啟超說的明白,抄錄如下: “ 其後文字獄頻興, 學者漸惴惴不自保, 凡學術之觸時諱者, 不敢相講習, 然英拔之士, 其聰明才力, 但不能無所用也。詮釋故訓, 究索名物, 直所謂` 於世無患與人無爭" , 學者可以自藏也”.
2、從正向角度來說,乾嘉學派的出現也正好暗中契合了政府實施思想控制的初衷。因為“ 專門漢學” 之“ 主實證” 、“ 貴專門” 的特點, 有利於在知識界推行思想文化專制政策, 因而乾隆朝時, 一反清初尊宋黜漢的態度, 大力提倡專門漢學, 作為統治工具的理學的補充。例如《四庫全書》的編纂也為乾嘉學派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3、雍正以後,朝廷開始實施閉關鎖國政策,西洋的最新學術思潮和科學方法無法傳進來,客觀上阻滯了清代學術的創新。學者們在各種因素的束縛下,也只有專注於用考據辦法整理國故。
三、明清學術傳承及流變的因素
乾嘉學派的興起不是孤立的,而是在前代學術的流變基礎上繼承發展而來。
1、 明代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 特別是顧炎武, 他所開創的以經史考釋和古今山川地理風俗的辯析為重點的考證學, 日益發展成為後來乾嘉學派的學術淵源。
2、 清初學者的尊經復古思想及其治經傳統,乾嘉學派就是持續清初的思想端緒而發展起來的。
乾嘉學派的成就及影響
一、主要代表人物
皖派:以戴震及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為代表
吳派:以惠棟及錢大昕、王鳴盛、汪中等為代表
二、主要成就及影響
1、集歷代特別是明末清初考據之大成,把中國古代考據學推向高峰,形成獨具特點的考據學派;
2、對中國兩千多年以來的文獻典籍,進行了大規模的整理總結,使得豐富的文化遺產得以儲存。
3、開近代實證學風之先河,是近代以來學術研究現代化的先聲。
-
4 # 考貳拉
下面的內容主要來自於柴德賡先生《清代學術史講義》(商務印書館,2013年)之第一章《清代學術發達之原因》:
一、萬曆以來風氣的轉變。柴先生說,明代士人風氣是不怎麼讀書的,研究學問的人也比較少,而且即使是文人研究學問,與宋代學者也無法相比。為什麼會這樣?柴先生給出的證據讓人很佩服:因為明代對進士待遇很優厚,比宋朝好多了,明代進士出身,可以直接做知縣,宋代就不行了,只能做主簿、縣尉之類的。所以,明代人當然熱衷八股文居多,做學問的少。讀八股文做八股文,已經可以掙得不錯的前程,又何必那麼辛苦讀書求真?
但萬曆之後,學者開始漸漸務實做學問。至於原因,柴先生歸之於文人結社和西學東漸。但怎樣證明文人結社這一點,柴先生並沒有給出。
二、西學輸入的影響。柴先生說,利瑪竇以及其他耶穌會教士進入中國,傳播西方的科學知識,把讀書人的眼界放寬了,這時華人才真正開始知道世界地理、世界歷史。那時華人對於西洋的歷法的精準很是依賴,所以才有傳教士做欽天監。其他西洋大炮、醫學、論理學等也都深入影響了中國士大夫階層,徐光啟以及受其影響的後世士大夫即為其中顯例。但如果講到乾嘉漢學,則反而不如明末的徐光啟,除了在算學方面受影響較多,其他方面可謂乏善可陳。
三、朝代變遷的影響。滿清佔領中國之初,因為恐懼,所以採用了極為暴力殘酷的手段意圖震懾漢人,以便維護自己的統治。士人中具有與民族氣節的,既然不能與之明確對抗,只能採取極為委婉的抗爭,就是去讀漢民族的古代典籍,以此隱含不合作的態度。所以,那時第一流的學者都不應考,也不應徵,去為學問而學問,故而清初名家輩出,學術和思想的氣象非凡。至於到了康雍乾時期,文網更加嚴密,漢學考據更成了逃避現實的隱身符。
四、程朱陸王勢力的消長。明代中葉王陽明心學大盛,本來是思想尋求解放的重要表現,可是到了王陽明身後,漸漸禪學意味越來越重,士人因此崇尚空談。明朝滅亡,也有不少人歸罪於王學興盛。加之清代統治者提倡朱熹之理學,這一派偏重於格物致知,也因此容易轉向求實證的學問。
回覆列表
這裡先普及一下什麼叫做乾嘉學派吧,顧名思義就是清朝乾隆、嘉慶時期達到鼎盛的一個研究古代經學的學術學派,又稱“考據學”。我還記得高中歷史書上簡單說過清朝的“考據學”,至於有沒有說過也叫“乾嘉學派”就記不清了。
歷史事物的興起必然有其歷史原因。清朝建立後開始大興文字獄,尤其是雍正、乾隆時期更甚,這使得大量的知識分子不敢各抒己見,只能在以前的經典文學中尋求安慰,整理典籍、學習經典。
乾隆為了維護清朝的穩定統治,也大力提倡經學的考據,這進一步助推了乾嘉學派的發展。雖然說這個學派對於清朝思想文化的發展沒有什麼貢獻,但是他們對於清朝時期學術的研究還是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代表人物有顧炎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