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卿84924971

    文革以前村村有廟,每個村裡面都有兩三個廟宇,文革期間毀壞嚴重,深山寺院大多都是文革時期沒有波及到的,現在市區也開始恢復宗教活動,但是由於市區規劃以及審批手續的繁瑣,市區建設新寺院不現實,現在也有在原來寺院基礎上恢復原來道場的。所以不要片面理解!個人觀點,如有不詳之處望諒解!阿彌陀佛……

  • 2 # 無修2

    山林寂靜好修行,

    教堂鬧市實不明!

    近水樓臺先得月,

    俺願清幽洗心情 。

  • 3 # 開心果165931305

    寺廟建在山上主要是出家人為了清修清淨而建,以貪吃供養和為了旅遊景點穿上出家人的外衣賣香賣門票為目的都不是正修寺院,以超撥靈魂把錢騙的寺廟都不早正修佛教,教堂建在鬧市是為了經常聚會方便而建。

  • 4 # 信願唸佛決定往生

    個人理解哈。佛教強調修心,心不靜則理不明,所以修行初期,環境以寧靜為好。基督教強調信主,主是萬能的,個人只要誠信就好,所以不需嚴格的外部環境。相反,在鬧市中佈道,更能擴大影響力。

  • 5 # 雲隨風遠

    古時寺廟修建之處,多為風景秀麗人跡杳的地方。想來,一是欲普渡眾生者必先自修行,待修得正果方可引渡他人;為免受世俗騷擾、潛心修學和圖個清靜而為之、修訂諸多清規戒律;故選僻靜、優美之處,也便於管理。二則,心誠之人為表心跡,不惜山高路遠、涉險前往一拜,更加彰顯寺廟之高深莫測、玄幻神秘,令人嚮往及敬畏。放眼今日,寺廟隨城市化程序的發展,也越發城市化了;君不見,在鬧市香菸繚繞、財源廣進的寺廟,已經是見慣不驚;與過往的寺廟概念,已不可相提併論、同日而語了。外教卻大不相同,沒有佛教那許多清規戒律、世俗許多,本著往教堂的人越多越好、多多益善,鬧市自然成為教堂首選。過去教堂在鬧市,今天教堂仍在鬧市。以往曾對佛有嚮往,隨寺廟的世俗化,已是不屑一顧了。

  • 6 # 董娟49董宏斌

    都寺廟建在山上,有一下幾大好處:一環境優雅,利於禱告誦經。二避免閒雜人等干擾寺院校正常生活,為僧人創造一個清淨修為的環境。如果在鬧市,世俗生活必然對僧侶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三都市生活對僧侶誘惑還是相當大的,因為僧侶是禁慾修行,遠離都市,就是減少這些麻煩。教會則不同,它是傳教來弘揚基督精神,它既不用禁慾,信男信女們可以眉目傳情,也可以授手相親。而且它是靠大眾傳播教規教義,教堂建在鬧市中也在情理中了。

  • 7 # 餘之言

    一個想獨善其身,一個欲兼濟天下。

    一個說,你既然能獨善其身,憑什麼就不能兼濟天下?

    一個說,如若天下可以兼濟,老納又怎會獨善其身?施主,爾成功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區分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