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鮮動態
-
2 # 馬冠生馬上營養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在每年陽曆的八月二十三日前後。《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是這麼寫的:“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
處暑後,雨季即將結束,將迎來秋高氣爽的好天氣,氣溫也逐漸降低。“處暑寒來”, 處暑節氣以後天氣由熱轉涼,因此,在飲食、起居上需要根據氣候的變化進行合理安排。
我們常說“春困秋乏”。隨著天氣的轉變,人們會有懶洋洋的提不起精神的感覺,早上不愛起床,白天不愛活動。因此,要注意早睡早起,充足睡眠,還要天天運動。
處暑以後的天氣容易引起“秋燥”,包括身體、面板、情緒等。因此,要足量喝水,及時補足水分。飲食以清淡為主,不宜吃辛辣、烤炸的食物。最好做到頓頓吃蔬菜、天天有水果。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有利於防“秋燥”,梨、瓜類都是不錯的選擇。
每天喝粥,對健康的益處多多。
1、粥以米、面、雜糧為原料,符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穀類為主,粗細搭配”的原則。
2、粥的包容性強,單獨喝有天然的香味。還可以和多種食物搭配,加點雞鴨魚肉蛋奶,口味營養都加強;加點蔬菜、水果等,色彩鮮豔,可以增加食慾;加點地瓜山藥土豆,增加了薯類的攝入,有益健康;還可以任意新增,輕輕鬆鬆實現食物多樣。
3、做粥的雜糧,一般不需要研磨加工,避免了營養物質的流失。
-
3 # 爐佳廚房裝置王福臨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各地都有當地的飲食習慣和喜好,至今也沒有官方調查研究發現哪裡飲食更為健康的權威報道。說到健康飲食由於社會發展我們走得太遠已經不可逆轉,首先是食材已經不健康了,過去農作物可以自留種子,現在變得不可能(因為即使留也不會發芽),禽類飼養放在過去需要一年時間長成宰殺,現在只需要一足60日,牲畜類也大抵如此。而巨量的需求使這些變得不可逆轉,林林總總的各種生長素抗菌素殺蟲劑的濫用也把人類推向自我毀滅,這絕非危言聳聽。
-
4 # 東家APP
五行中,秋對應的便是“五氣”中的燥,王之道在《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中便寫到:“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在處暑節氣,人們極易感受秋季天亢旱燥之氣而發病,所以一定要當心“秋燥”傷人。
宜晨練處暑之後晨練愛好者要珍惜一年中最後一段適宜晨練的時光但運動後注意保暖防寒以防腠理大開,外邪入侵。正午時分,燥烈之氣最盛,易致秋溫,此時應儘量避免出行。
宜清淡處暑之後,以“貼秋膘”為藉口,暴飲暴食,其實最傷身體。處暑之後,脾胃氣弱,飲食不節,易傷其氣,增其感邪之危。且秋季多燥,飲食應“少辛多酸”,清淡飲食食,潤濡脾肺,鴨肉冬瓜煲,薏仁百合蓮子羹都是不錯的選擇。
宜微甜進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薑。因為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那麼,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
宜寫字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
5 # 王思露營養師
8月23日,迎來了一年一度的“處暑”節氣;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時至處暑,夏季餘熱至此而止,氣溫下降,早晚溫差較大,由熱轉涼,此時秋燥且秋乏,飲食上應該如何調整?對於此時該做到的“除溼降燥”,我們該如何吃喝?
俗話說: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到了處暑,溫度依舊較高,而且此時伴有秋雨,溼熱並重,對於溼燥交織的日子,飲食該如何是好?
處暑時節,飲食就該這樣調整:去溼防燥,減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攝入:處暑時節,溼氣較重,加之此時氣候仍然乾燥,飲食當中應該刻意減少辛辣食物的攝入,以免加重燥氣,影響胃腸的正常功能。類似像麻辣燙、九宮格等誘人味蕾的麻辣刺激之食,建議減少食用。
另外,處暑時節溼氣較重,飲食中應該增加可以去溼的食材,應該多吃薏米、綠豆、冬瓜、鴨肉等食物,適當去溼,另外增加食物種類,也可以較好的達成“食物多樣”。
飲食軟爛,減少煎炸炒類食物的攝入:處暑時節,溫度仍然偏高且燥氣十足,一不小心就會上火;此時飲食應選擇“易消化、不給腸胃惹麻煩”的食物,所以,食材烹調加工應該更加軟爛,粥、面、湯是不錯的選擇,烹調方式多選擇蒸煮燉等低溫烹調方式,拒絕煎炸炒烤等高溫“暴躁”烹調方式,還原食物營養,減少由於高溫生成的有害物質的攝入。降燥除溼,飲食應該這樣調整。
秋季忙碌,也應注意“飲食次序”:素有俗語“處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秋季,代表著豐收;一到秋季,總是預示著忙碌;農民伯伯忙著“雙搶”(搶收搶種),各位也在為寒冷的冬天做著各種準備。
但是,無論您多麼忙碌,無論您的工作有多麼重要,此時更應該注意“靠譜飲食”,只有飲食跟上才能提供充足的能量,只有餐食到位才能更好的補充營養。一日三餐,適當加點,細嚼慢嚥,多種營養均衡攝入,為了您的秋天更加完美,請注意保證“飲食次序”,別因為忙碌耽誤了您的飲食健康。
調整飲食,靠譜“養胃”:秋季,本身是消化道疾病的高發期,此時應該增加養胃食物的攝入,例如像南瓜、小米、木瓜、酸奶等食物,易於消化,也適合秋季食用。
蔬果跟上,補充水分:首先,和日常生活中進食最多的主食和肉類相比,處暑之後仍然應該增加蔬果的攝入,蔬菜和水果中富含水分,可以為除燥“添磚加瓦”;另外秋季本身燥熱,很多人不愛吃飯,酸甜的水果可以很好的增進食慾,幫助我們更好的進食。
果蔬當中還含有豐富的植物色素物質,也可以起到適當的抗氧化作用,保質保量,水果每日6兩左右,每日攝入水果不少於三種;蔬菜每日1斤左右,增加綠色蔬菜的攝入,給您的秋季“增光添彩”。
天氣炎熱,燥氣加重,溼氣加重,此時應該合理養生,科學調整飲食,適當運動,為您的秋季保駕護航。
-
6 # 大洋網
處暑時節,天氣理應由熱轉涼,但處暑前後日夜溫差逐漸增大,時而白天氣溫仍然較高。處暑前後氣候特點以“悶溼”為主,一方面,防暑祛溼相當重要,此外,之後的“秋老虎”也可能隨時來襲,有時炎熱程度可能並不亞於酷暑天。為此,防暑降溫也不可掉以輕心。專家提醒,需注意作息,預防慢性疾病復發,面對冷暖以保持“恆溫”最重要。
處暑高溫不宜吃太冰涼食物處暑節氣,代表夏天的暑氣即將退去,但天氣上還未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秋涼。“夏打盹”和“秋乏症”都會在這一時期出現,讓人感覺渾身上下懶洋洋。“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但不能因為之後“秋老虎”可能到來,而吃太多冰涼或不易消化的食物。秋季腹瀉與夏季不同,秋季的脾胃也相對虛弱,即使沒有吃壞肚子也會不舒服。
為此,專家提醒,處暑時節要注意避暑,調整起居,注重休息,保持正常規律作息,保證充足睡眠。在避暑方面,市民可以吃點銀耳羹。
保持“恆溫”小心“舊病復發”秋夏之交正是颱風多發季節,但颱風一過,又酷暑悶熱,時而雷電交,時而傾盆大雨。此外,颱風、雷雨多發時節還有一個顯著特徵就是氣壓低。以往,每年秋天“十一”黃金週總是肺氣腫、哮喘、支氣管炎等疾病的高發時節,但最近氣壓低,也應開始注意防治舊病。隨氣候變化,早晚、雨前、雨後溫差拉大,心血管收縮比較明顯,心血管類疾病也易復發。
處暑時節,防病方面還應注意“恆溫”,除了注意及時增減衣物,此時室內空調溫度也不宜太低。若在室外曝曬或大量出汗後,更不要立即對著空調或電扇出風口猛吹,當心引發支氣管炎、哮喘之類的慢性疾病復發。
紫外線仍強防曬不可忽視處暑前後,最近紫外線仍可能較大,此時市民不要因為天涼快了而忽視防曬,當心傷了面板。戶外時間長了,肌膚容易出現紅腫、刺痛、水泡、脫皮等問題,可能是遭受Sunny毒曬留下的痕跡。
涼快後又現高溫天,極易曬傷。如果出現曬傷,應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建議不應加重面板負擔,而要先舒緩、鎮定發紅發熱的面板,再用溫和、無刺激的保養品進行曬後修復,緩和面板曬傷症狀。如果面板出現輕微發紅或發燙,可用棉片蘸冰水敷,直到面板恢復本來的顏色和溫度,再用溫和的潔面乳做清潔,洗完後擦些保溼水補充水分。如果面板出現疼痛紅腫,則說明面板已真正曬傷。當真正曬傷後,即使胡亂使用護膚品和化妝品也無法緩解,反倒可能“弄巧成拙”,建議市民還應及時前往醫院,謹遵醫囑,請醫生給出修復方法。
-
7 # 麥豆醫生
今日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
“處”即為“止”,也就是停止的意思,代表著暑季即將結束。此時節晝夜溫差大,北方降溫明顯,南方仍需小心“秋老虎”。
秋季氣候乾燥,人們除了把關注點從防暑降溫轉移到防寒保暖上來以外,還要注意潤肺防秋燥。
防燥養生中醫認為“肺喜潤而惡燥,燥邪最易傷肺。”所以,此節氣養生,首先應防秋燥。
秋燥之氣極易讓機體患上呼吸道疾病,也往往會引起大便秘結等症狀。因此,應多進食滋陰潤燥的食物,以避免燥邪傷害。
首先,飲食要清淡,多吃蔬菜和水果,如銀耳、蓮藕、百合、枇杷、西紅柿、茄子、馬鈴薯、梨等;並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及豆製品等。
其次,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食物,如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酒等。尤其要多喝水,最好多喝些蜂蜜水、綠豆百合湯等滋陰潤燥的飲品。
養生單品●銀耳
銀耳既有補脾開胃的功效,又有益氣清腸、滋陰潤肺的作用。既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又可增強腫瘤患者對放、化療的耐受力。
秋季天氣乾燥,身體較為虛弱的女性在此時節可適當多食一些,即可美容養顏,又能保健養生,還能預防口乾唇燥等秋燥症狀。
●鴨肉
中醫認為,鴨子吃的食物多為水生物,故其肉性昧甘、寒,入肺胃腎經,有滋補、養胃、補腎、消水腫、止咳化痰等作用。
鴨肉適合體內有熱的人食用,體質虛弱,食慾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但是腰痛、動脈硬化、慢性腸炎等人應少食,感冒患者也不宜食用。
●梨
具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主治熱病津傷煩渴,消渴,熱咳,痰熱驚狂,噎膈,便秘等。
據《本草通玄》記載,“梨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即生食去實熱,熟食去虛火。
養生粥●梨粥
做法:將梨洗淨後去核切碎與大米同煮粥。
功效:梨,味甘酸性涼,有生津潤燥、清熱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氣,兩者同煮為粥,具有益氣健脾、滋陰潤燥的作用,可作為預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百合銀耳粥
做法:將百合洗淨切碎,銀耳用溫水泡開後,洗淨切碎,與大米同煮為粥。
功效:百合,味甘性微寒,有養陰潤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銀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氣健脾,三者同煮為粥,具有潤陰潤燥、補肺養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適用於在乾燥的秋季食用。
養生小菜●芝麻菠菜
做法:菠菜去根洗淨,在開水鍋中滾燙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涼後撈出淋幹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
功效:此菜品具有補肝益腎,開胸潤燥之功效。
●青椒拌豆腐
做法:豆腐用開水燙透,撈出晾涼,切成1釐米見方小丁。青椒用開水焯一下,切碎,香菜切末。將豆腐、青椒、香菜及香油、鹽、味精等攪拌均勻,盛入盤內即可。
功效:此菜品具有益氣寬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之功效。
-
8 # 大媽聊養生
最近的你有沒有感覺到渾身疲憊、無精打采,還沒有胃口?
那是因為今天就是處暑了!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反映氣溫變化,意為“出暑”,夏天暑熱即將離開,天氣逐漸轉涼,“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氣候特徵愈發明顯。
那麼,處暑時節應該如何養生以適應季節的變化呢?下面一起來看看。1.充足睡眠
“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睡眠不僅能消除人體的疲憊,能使大腦和身體得到休息,同時也是最簡單、有效的養生方法之一。
入秋處暑後,我們常常會感到莫名的疲勞,俗稱“秋乏”。
為了防止秋乏影響我們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起居作息應作相應調整,比夏天增加1小時的睡眠,儘量做到早睡早起、適當午休,保證有一個充足的睡眠時間。
2.注意飲食
民間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處暑處暑,熱死老鼠”的俗話,處暑後雖然暑氣結束,但氣溫還沒有真正涼快下來。
腸胃不宜受到忽冷忽熱的刺激,否則容易出現腸胃病。
這個時候,飲食上應遵從潤肺健脾的原則,少吃一些辛辣燥熱的食物,多吃一些清熱安神、生津養陰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菠菜芹菜等。
3.預防秋燥
處暑後燥氣明顯,表現為面板乾澀、起皮脫屑、毛髮枯燥、鼻腔乾燥、嘴唇裂口、大便乾結等現象,需要及時採取預防措施,以免發展為疾病。
除了在飲食上以清淡之外,多喝水、多吃新鮮蔬菜水果也是預防秋燥的好方法。
喝水以白開水為主,可適量喝些金銀花茶、菊花茶等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養生茶水。
4.注意溫差
處暑後氣早晚溫差較大,寒冷和高溫會不定期的“相遇”,雖然老話常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但早晚也要注意新增衣服,以防寒氣入體,預防感冒。
5.適量運動不管哪個季節,堅持運動絕對是沒錯的,運動鍛鍊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適量運動,可以促進血液迴圈、加快新陳代謝、增強人體免疫力。
根據身體素質,運動方式和運動量應有所差異,比如登山、慢跑、快走、打太極拳等,但注意不宜過度,以“不累”為標準。
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可選擇最簡單易行,強身效果又好“走路”運動方式,不論男女老少,什麼時候開始這項運動都不晚。
除了以上主要養生外,其實每天保持一個好心情也是相當重要的哦,畢竟“笑一笑十年少”嘛!
-
9 # 中國農林科技網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處暑過後秋意濃,要注意滋陰潤燥
四時俱可喜,最好新秋時,柴門傍野水,鄰叟閒相期。——宋·陸游《閒適》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氣,2019年處暑時間為8月23日18時01分53秒,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中國古代將處暑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有俗語說:爭秋奪暑,是指立秋和處暑之間的時間,雖然秋季在意義上已經來臨,但夏天的暑氣仍然未減。處暑之後,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遊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其因是老鴨味甘性涼
“處暑”期間,氣侯逐漸乾燥,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這時可多吃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此時天氣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百合鴨:鴨子、百合、芡實、姜和鹽。將百合和芡實洗淨,將宰好的鴨子切塊,汆水撈起,煮沸的清水倒入燉盅,放入所有材料,隔水燉上兩個小時,下鹽調味就一切完備了。有補益心肺、清心安神、之用,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
芝麻菠菜:鮮菠菜500克,熟芝麻15克,鹽、香油、味精各適量。菠菜去根洗淨,在開水鍋中滾燙一下,撈出浸入涼水中,涼後撈出淋幹水分,切成段,放入盤內,分別加入鹽、味精、香油,攪拌均勻,再將芝麻撒在菠菜上即可。可補肝益腎,開胸潤燥。
回覆列表
處暑天氣依舊炎熱,俗稱秋老虎。這段時間的飲食養生講究淡補。
淡補,也就是飲食清淡,用‘淡’來養生。因為這個季節仍有暑氣,脾胃功能較弱,吃過於辛辣、油膩、甜會加重溼邪,容易造成食積。而且,處暑也有“燥”的特點,辛辣等刺激性的飲食會助長肺氣,肺氣旺則會傷肝,所以處暑時節的飲食應該“少辛多酸”。
選擇淡補,既可以避免肺旺傷肝,又可以避免傷脾,同時滿足了處暑季節的“暑邪”和“燥邪”,因而飲食主要以清熱化溼、健脾化溼、潤肺滋陰等為主。
多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菠菜等,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早上起床後可喝一杯溫水,平時可適量喝些金銀花茶、菊花茶,清熱解毒,滋陰潤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