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imin52888

    如果用抗日戰爭時的國軍與八路軍的作用來說明,大家認為如何?努爾哈赤起兵後,明軍在遼東損兵折將、一敗塗地。如果袁崇煥棄守寧遠,那山海關外全歸後金。如此一來,寧錦防線不存在了,幾十萬遼民將被屠殺,大明失地是小,戰略緩衝沒了!一旦山海關再丟失,黃河以北將生靈塗炭!所以,寧遠一戰,殺敵多少勿論,寧錦防線保住了,日後的反攻才有可能!從地圖上看,寧錦兩城輻射整個遼東,既是防守的堡壘,也是進攻的基地!遼瀋戰役中,錦州一戰定東北!懂軍事的人一看便知!寧錦大戰的爆發也再次說明寧錦的重要性!回頭說一下毛文龍,不可否認他的努力,一是抗敵,二是生存!但他對後金的威脅並不大!數年以來,奴未大創!這是天啟帝對毛文龍的戰鬥總結!事實上,毛文龍軍隊戰鬥力低下,小打小鬧可以,大戰必敗!後期毛文龍更是拒絕朝廷的領導:拒監軍和文官進入其軍隊!所以,在毛文龍未投降後金的情況下,毛文龍可殺可不殺!

  • 2 #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那就普及一下毛文龍吧!

    毛文龍和努爾哈赤可是多年戰友,當初都是李成梁的人。李成梁跟努爾哈赤的爺爺覺昌安是好友。 李成梁跟努爾哈赤的弟弟是親家。 除此之外,李成梁跟努爾哈赤關係往來密切,可以說努爾哈赤的發展壯大跟李成梁的庇護與扶持是密不可分的。毛文龍和努爾哈赤稱兄道弟,所以他在給皇太極的信裡,是以長輩的口氣。

    毛文龍是叛國了,毛文龍該死。

    毛文龍通敵。不但有多封通敵信,更有叛國軍事行動,兩次率大軍登陸山東,妄圖佔領山東,策應皇太極。

  • 3 # 晃天下

    我這裡黑關於袁的黑材料一大堆。

    先說說袁。

    一,守備之才。體現在關寧防線建立時,由於祖大壽修築的寧遠城不合格,袁親自督造。孫承宗面對朝臣的彈劾(糜餉數百萬而關寧軍不可戰),孫帝師策劃了偷襲耀州(把山海關的兵力都佈置到錦右前線去了,導致山海關空虛,所以高第要撤回這些兵馬)結果柳河之敗——副將魯之甲等人陣亡,此時敗軍潰散而袁收聚潰兵。這些都是袁一生中不多的亮點。接著是寧遠之戰,要知道關寧是集朝廷資金重點打造的,寧遠守城(僅對寧遠而言)只是表現合格,主要是明朝的邊臣官員水平都次,袁的表現算是矮子裡遠高的,袁的才能也僅限一城之守。高第上任時,要求撤離錦右(關外信地到寧遠為止,錦右為遊哨之地非明朝官方造冊認可),而袁和自己手下的糧草通判抗命不撤,結果右屯就丟失了三十萬糧草。

    二,丁卯之役與寧錦之戰。寧遠之戰後,袁就開始飄了,向皇帝鼓吹屯田,用此法“奴若不降則必為擒”,結果天啟皇帝六個排比句打臉!老奴死了,派人去弔孝議和,後上報皇帝“後金兵連十載”“中空外竭”“鬼怒神怨”,反正就是大事可成。結果半年後被太極打臉——“著著皆狠而著著不後”。猿糞會跟你吹寧錦大捷,但是不會告訴你寧錦大捷和丁卯之役緊密相關。自以為牛逼哄哄,以議和愚弄太極,結果反被將計就計——太極趁機陽緩關寧(關寧軍基本按兵不動放棄救援毛文龍)而先出兵北韓東征毛文龍,暫時解除了毛文龍的威脅;再出兵,西討寧錦破壞袁崇煥的錦右築城計劃。寧錦一戰,明朝損失物資無數,以致於引發朝議是否要放棄錦州,其中以袁的好基友閻鳴泰發聲最典型“當日議修已是失策”等等。所以袁第一次滾蛋,不是得罪了魏忠賢(還和閻鳴泰一起合建了生祠),而是在寧錦之戰表現太差——“暮氣難鼓”“議款一節,所誤不小”。

    三,戰略思想,就是築城推進rush和堅城利炮,但是卻不優先練兵,部隊沒有戰力根本無法應對後金的強拆(寧錦之戰,築城班軍死傷慘重),這就是袁築城推進扯蛋的地方。再回頭說說堅城利炮,猿糞忽視了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大淩河之戰時,後金在大淩河足足挖了四條壕溝(在大淩河射程外),完全斷絕了大淩河城,圍而不攻!而且此時後金已擁有了火炮。所謂堅城利炮就這麼破了。按毛文龍引用的話,“西邊全靠幾個火器,兵如死鬼……只帶三千人馬,困他月餘,不得薪水,便死在我手”,這在大淩河和松錦之戰都應驗了。

    四,移鎮與斬帥。其實在天啟六年,就和毛文龍發生過沖突。袁飄了後,就上奏要求毛文龍移鎮到遼南一帶。移鎮之事非同小可,幾萬人馬加百姓移鎮,陣勢不小,非一日可成,更別提還要防備後金奔襲!天上又不會掉下一座堅城,連袁自己都無法跨過大淩河成功築城而立足。說白了,就是讓東江去吸引火力。有了東江去擋槍,袁就可以放心大膽一路築城rush!結果天啟皇帝否決後,袁幹了件很噁心的事——派狗腿子徐敷奏以聯絡東江的名義到東江去造謠挖牆腳(關寧軍“大糧大餉不見敵”),引發東江人心不穩,將士逃亡到關寧。而徐敷奏包括逃將被下旨軍法處置,而徐敷奏被袁抗旨保了。後袁第二次出山,先是斷絕東江經濟逼迫毛文龍——改東江餉司於關門,無督師手令不得發出;又搞海禁不準片板下海,商人不準到皮島通商,交易錢糧。最後不經審判,捏造十二當斬矯旨斬帥。斬帥後還在謀劃東江移鎮。

    五,餓斃東江。除為逼迫毛文龍改餉司和海禁外,斬帥後的崇禎二年八月袁下令登萊發糧十萬以濟東江冬春,買發遲了只發了二三萬,最後僅有數千到達(孫帝師奏報),“漂末”到了百分之六七十。毛文龍時,漂末在百分之三四十,毛文龍經常彈劾登萊貪汙!導致東江的一些島嶼在九月時就缺糧,而皮島因與北韓人交易還可以支撐到第二年。

    六,給蒙古部落賣糧資敵。蒙古汗林丹汗大搞武統,不分青紅皂白。比如後金攻打內喀爾喀,林丹汗根本不支援反而夾擊吞併。因此蒙古形勢很糟糕,很多蒙古部落都反抗林丹汗,而林丹汗又是明朝的盟友,但林丹汗不能敵後金,曾經有次討伐科爾沁,聽說後金派兵救援立馬撤了。林丹汗於1627年西遷(左翼蒙古部落已投靠後金),西遷後立即擊敗了喀喇沁和土默特部。而作為喀喇沁和土默特部屬的生力軍朵顏衛兀良哈人召集右翼蒙古部落於崇禎元年初在後金支援下發動反擊戰——趙城之戰,大敗林丹汗,後朵顏衛首領蘇布地(束不的)怕被報復而投靠後金,於崇禎元年八月盟誓。在崇禎元年五六月時,滿桂曾奏報朵顏三十六家已投靠後金。在此形勢下,崇禎二年三四月,朵顏衛蘇布地請求袁崇煥開市賣糧支援蒙古部落,因此崇禎要求“口量計”——並不是不安撫蒙古部落,而是防止通過蒙古部落糧食轉給後金。猿糞們紛紛譴責崇禎,認為該無條件滿足蘇布地——後金盟友的要求(按這邏輯,乾脆連後金的也滿足,這樣後金也不鬧事了),又認為口量計無法施行。這就奇怪了,明朝的文官黃中色又是如何登島去清點東江士兵為三萬六?道臣王廷試等人又是如何給東江定編為二萬八?!在錢益謙的《大學士孫公行狀》中,“公駁之曰:往以弔喪愚奴而為奴愚,以買米愚束而為束愚”,可見在貳臣錢某心中,袁誤國之深!

    七,削弱關內防務。崇禎很關心節省,因此袁也投其所好搞汰兵減餉。天津減員二萬八,薊鎮新兵也被裁減(崇禎二年八九月),東江由二萬八砍成了一萬八,定額四百八十萬。自遼事起,九邊舊餉多被新餉(遼餉)挪用,所以薊鎮的新兵由新餉支出。本來巡關御史方大任奏報,薊鎮舊兵缺額三萬多,新兵也有三萬多,到督師大筆一揮定額一萬二,兵部又定額一萬八,戶部尚書畢自嚴請求聖裁(崇禎二年八月)。結果還沒聖裁,薊遼總督劉策又哭鬧,除督師經制一萬二外,西協還需要七千編制(東江本來由四協二萬八砍成了二協二萬二,由於劉策要求加編,最終拆東補西砍成了一萬八)!在督師的總經制下,關內防務被削減,薊鎮的臺兵(瞭望臺)也被汰光!

    八,京城保衛戰。按北韓使臣李雪汀的見聞《朝天日記》記載,後金當時繞道京畿兵力只有兩萬人(含蒙古騎兵,以及後金本身的輔兵——雜役等)。薊州城在燕山餘脈,只能從東北來而城南大道過,東南方有漕運河(州河)和山脈,過了薊州城就是平原,絕佳的阻擊地。而袁在薊州城遣散援軍,卻讓後金越過了薊州城。《明季南略》中弘光朝吏部尚書徐石麟上奏大罵袁崇煥在薊州城“牛酒犒勞”後金軍!後金越過薊州城也沒有上奏,崇禎追責為何敵離通州十里紮營而偵防不得知,兵部侍郎(兵部尚書應該是下獄了)回答“止聞在薊未聞在通”。在京城,反倒是滿桂駐守在北方城門德勝門,而袁崇煥卻駐守在東南方的廣渠門——非後金從通州的來路方向。廣渠門下,關寧軍對後金偏師,二三人對敵一人,還搶不到屍體。種種表現讓崇禎大開眼界!在猿糞們腦補的種種大捷下,後金越發深入到京城南方的良鄉去劫掠……

    九,遼餉集團。倒臺當烤鴨後,立馬爆出“空月馬乾”。本來朝廷打算用部分遼餉(以為有多餘的)來彌補薊鎮空虛,結果清查後關寧軍兵員缺二萬三千、馬騾缺三萬,其中入衛倒斃馬騾一萬九千。按畢自嚴的說法,馬乾(即馬料費用)卻按數給發,而馬匹卻一直沒有足數,“空月馬乾”始創於袁崇煥。畢自嚴還曾以為,多餘的馬乾是袁用來買馬的,結果袁往年挪用的市馬錢還是畢自嚴戶部代為償還!此外袁在做東江編制時,由四協改為二協(人數少了反而要增餉,猿糞還能怪毛文龍貪餉,袁豈不是更貪),還要求增餉(理由是設定馬營),畢自嚴還抱怨過——馬都沒有(買馬既艱又海運不易,移陸尚未有期)而料豆先自擾。

    再說說毛文龍。

    一、遼東逃民。毛文龍自開鎮東江,按記載接應了不下百萬遼東逃民(剃髮逃民,假韃),大部分的逃民透過東江轉移到登萊。

    二,經常襲擾後金。就袁吹子們鼓吹的寧遠大捷,毛文龍兵分多路偷襲海州和威寧營等地。老奴撤兵時,把繳獲的糧草都燒乾淨了,趕緊回師。

    三,開市與北韓。猿糞眼中接應百萬逃民是不需要吃飯的,毛文龍以及朝廷也沒有義務救這些逃民。而北韓苦寒(北韓人也僅夠溫飽),東江各島屯種,多的不過數千,少的僅有數百石,而朝廷僅僅按兵發糧(孫帝師奏報)。所以毛文龍在北韓開市貼補軍資,以貂參賣給明朝商人獲取錢糧,對北韓強買強賣(低價買糧強賣布匹),所以北韓國王大罵毛文龍“與禽獸無異”。此外,遼東逃民由於飢餓在北韓民間劫掠,這些也被怪罪於毛文龍頭上。加上北韓害怕毛文龍引來後金討伐。所以北韓對毛文龍極不友好。

    對比之下,袁崇煥實為滿清第一巴圖魯,和哈士奇一個德行——拆家,大大提前了後金入關進城,怎麼能和毛文龍比?更不配和岳飛對比!

  • 4 # 寂寞之手

    換個方式來討論一下:當時形勢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方式來對付滿清?明朝除袁之外誰還提出新的辦法方略?袁是去爭了一個大家都爭著想當的官還是眾人都不願去當的官?如若不然,那就是一群瞎BB不幹活的在批評那些願意幹活的?有資格嗎?《明季北略》,尤其《滿文老檔》裡袁崇煥與毛文龍都和皇太極有書信往來,袁的信裡是標準的外交辭令,並沒有絲毫對皇帝,對明朝的不敬不尊!反觀毛文龍的信裡猶如一個孩子般的要條件和抱怨!說破大天去,袁(降)投清並沒有實質性的證據,《滿文老檔》裡連賞(奪)一頭驢都有記載,對這等大事卻沒有定斷,那些所謂找到的鐵證不過是別有用心的人意淫而已!“五年平遼”,當年君臣二人雄心壯志,相互許諾,但袁上任後發現形勢要比他想像的要惡劣的多,袁所預想的十萬鐵騎尚不能成半,(袁再迂腐也不至於沒說過漢史,怎樣與遊牧作戰,需要步兵還是騎兵都一無所知),明朝和皇帝給他的遠達不到所需,也就是說袁忽然就變得愛錢了,對毛文龍吃得多幹活少就在意了!以米資敵的本意是換取戰馬(還能去哪換?)“五年平遼”早在心裡就否定了,從而和談只不過是為大明和自己爭取更多的(休養生息)時間!“五年平遼”的重點是“平遼”,而不是五年,知錯能改,因勢制宜難道不是一個優秀的將領不可或缺的嗎?袁是廣東人,大老遠去東北和滿人去拉關係(投清),清拿什麼官職好處給他,有明朝給的大嗎?(當時),排除內亂因素(當時還沒成大氣候李自成還是闖將),一方是人口不足百萬的異族,一方是人口八千萬的明朝,要是你,你將如何選?自薩爾滸以來,明對後金作戰可有勝績?直到寧錦,寧遠!“平型關”(抗日)戰果雖小,意義非凡!皇太極之所能繞道蒙古入境掠奪,是因為蒙古恰好當時已投向後金(清),大開方便之門,而不是所謂的毛文龍牽制,恰恰相反、毛文龍對後金來說是不足為慮,拿出地圖看一看,毛逃跑還可以(水路)所謂的戰聽略縱深並沒有,皇太極之所以沒用心對付毛,正是因為毛危脅不大,敵意不濃,已有收降之意!退一步講,毛能拖住(後金)的兵力恐怕最多一萬,一萬八旗兵來防守毛也是夠看得走他了!清入境前後,明眼人都可以看出袁崇煥的戰略變了,儘量避戰,少戰,清軍(第一次)入境後,幾乎沒有遇到大規模的扺抗,這也正是袁的高明之處,因為最合適的戰場就在北京城下,在這,大明可以集中最大的勇氣和兵力以火力優勢來和皇太極決戰(最其碼重創敵人)(學于謙當年)。在《滿文老檔》裡也清楚地看到,後金的戰功無不是三五十,一二百的戰功,從而為明朝最大地保留了實力,倘若如某些人所言,就算有個一兩萬人,在相對邊遠之地,無疑是徒添傷亡,自損實力!而在北京城下,皇太極攻而不下,形勢對其不利,於是退走!然而崇幀卻再也沒有給袁崇煥追擊(堵擊)指揮的機會,這恐怕是皇太極此番最大的收穫!從此大明再無機會!而後來李自成圍北京時吳三桂遲遲不來,當年袁的下場讓人心有餘悸啊!祖大壽,吳三桂是袁的部下,耿精忠,尚可喜是毛的部下,這幾人在後來可有對袁(降清或不降)有評論?有人說再後來乾隆對袁公還以清白是出於某某原因,我就只能呵呵了!(其實我真TMD想罵人)清有《二臣傳》裡面有誰可去檢視,為何獨缺袁公?乾隆為袁公平反同時也追封孫傳庭“忠靖”為何沒有人提?讀史應該存疑,所謂盡信書莫如無書!但審史如同斷案,歷史人物行事所處的背景,動機,目的,細節,結果!所有證據留下的蛛絲馬跡,祥祥查之,多多請教,多多思考!不可為求達名,標新立異,混淆視聽!愧對先人,遺害後人!

  • 5 # 守竹園的老熊

    不請自來。

    袁:讓老熊我知道皇帝是可以忽悠的,但後果很嚴重,尤其是讓敵人跑到領導家門前“採購一圈”……

    毛:讓老熊我知道做島主收稅“上交國家”也要把心態放低,不然就被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自己學會了游泳,有必要請教練再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