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明光宗朱常洛生有七子,五子夭折,只有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和崇禎皇帝朱由檢長大成人。

    天啟皇帝朱由校一死,他唯一的兄弟朱由檢就被接進皇宮繼承皇位。

    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三日,朱由檢如履薄冰地在皇宮度過了第一個不眠之夜。

    越想越後怕朱由檢不由得深深嘆息說:

    啊!原來父皇和皇兄都是這樣而墮入色海之中的!

    從此也堅定了要搞掉魏忠賢的想法。

    這件事要說千鈞一髮也算是千鈞一髮,但是說明魏忠賢並沒有弒君奪位的想法,無法就是想複製用色慾嗜好控制皇帝,以便自己能夠上下其手的老辦法。

    這也是隻要崇禎皇帝下決心就能迅速清除魏忠賢勢力並最終把他送上黃泉路。

    在明末,宦官儘管勢焰滔天,但君權仍然具有壓倒性的優勢,這一情形的另一面就是,所有治國理政的責任也必須君主獨力承擔。

    一舉消滅魏忠賢的崇禎皇帝從此也擔負起了他無力承擔的巨大責任。

  • 2 # 國家人文歷史

    首先,天啟皇帝是崇禎皇帝的兄長。他們兩個人都是明光宗常洛的兒子,而明光宗的死也被記載為晚明三大案的“紅丸案”。而明光宗則是著名的明神宗萬曆的孩子,據說也是神宗寵幸了一個宮女所生。

    其次,崇禎帝的即位其實在法理上一般是沒有什麼問題的。因為根據老祖宗朱元璋一早制定下的規矩《明皇祖訓》來看,“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因此明熹宗(也就是天啟皇帝)死後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就是崇禎帝。因為明熹宗曾經有過三兒一女,但是都夭折了。其中跟他一起長大的崇禎皇帝朱由檢則是當時年齡上最合適的人。

    然而,為什麼還會有其他的關於崇禎帝是否即位的故事呢?一方面是古代的皇權鬥爭從來都是跳出法理之外,先奪權再重新演繹正當性,崇禎即位的時候也不是沒有這個隱患。因為他還有一堆正值壯年的叔叔們,這些藩王們還沒有等到當上皇上的兄弟明光宗分封,明光宗就駕崩了,這些成年的藩王不得不留在了京城。不得不說,成祖的早年的靖難歷史還歷歷在目呢。

    另一方面的不確定性就是來自於千年反派太監魏忠賢。誰都知道魏忠賢跟死去的天啟皇帝關係好,更是靠著這棵大樹成了“九千歲”,在朝廷更是培植了“閹黨”,還掌握著特務機關,可以說是明裡暗裡都是權力極大。那麼天啟皇帝死後他想辦法集權既是保命保富貴的需要,又是權力誘惑的可能。因為,與其上來一個不聽話還想弄死他的繼承人,推上一個自己人豈不是更好。他還真有這麼個人選,那就是他的侄子魏良卿。當時朝廷裡不攀附閹黨的大臣也很是擔心,北京的知識分子也很是擔心,因此有人寫了一些關於魏忠賢如何逼迫張皇后傳位給侄子的故事。比如說在東林黨人文震孟之子文秉的《先拔志史》徐昌治的《昭代芳摹》等等。

    所幸最終,還是朱由檢順利繼位,年號崇禎,也就是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做事情沒有任何目標,該給他找個輔導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