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鴨梨心理

    每個人在少數與多數當中,都徘徊過。或者說體驗過。當你生病時、當你落單時,你自己心裡就主動趨向於“少數”,而將在自己病前的“我”不自覺地拋棄了。這是我們認知自動加工的一種過程。並且,當我們看到“老人”、“孕婦”,我們也會想到的是弱勢群體,而將其和自身劃分開來。廣而言之,當我們身處的大環境中突兀顯現出一類不屬於群體共同的特性,我們將會自動識別同時將自身劃分開來。

    可能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也不盡相同,那麼在我們自身的認知和行為上也會顯現出不同的狀態。在所謂的“多數人”面前,我們或多或少不知不覺都受到過他們的排斥,不管是眼神的流露還是行為的表現。新員工剛進公司,對“多數人”來說是“少數人”;轉學來的學生,對於其他學生來說是“少數人”。彷彿這些“少數人”佔據著不利的地位。

    但是我們可以想,“少數人”真的就處於不利的局面嗎?我想這要分什麼樣的“少數人”。在一個國家中,一個學校中,領導也是屬於“少數人”。那麼他們就處於一種不利的地位嗎?我想他們可能處於一種更有利的地位。所以說,這個“少數人”定義的範圍不一樣,那麼對於他的評價、看法就不盡相同。

    “多數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轉化為“少數人”,“少數人”也並非一直處於“少數人”的行列。我想在生活中,能夠體驗到這兩種狀態才是最好的,這樣,我們自己的同理心就會達到一種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就會理解為什麼在某一種場面一個人會有這樣的行為。理解,在於我們設身處地地想別人所想。被理解,在於他人想你所想的程度。

    希望所有不管“多數人”、“少數人”都能夠將自己作為“一般人”對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餐廳燈用壁燈好還是吊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