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朝居士
-
2 # 社會我亮哥
總體是弊大於利。利的方面可防武將專權作亂,但文官大多不諳將兵之道,導致戰場上亂指揮瞎指揮的事時有發生,這也是制約宋軍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南宋為保命,軍隊將領的自主權大些,但重文輕武的總體國策沒變。
總體是弊大於利。利的方面可防武將專權作亂,但文官大多不諳將兵之道,導致戰場上亂指揮瞎指揮的事時有發生,這也是制約宋軍戰鬥力的重要因素。南宋為保命,軍隊將領的自主權大些,但重文輕武的總體國策沒變。
給你舉個例子,
你看日本戰犯,是穿軍裝的多還是穿西裝的多?
你看歐美西方國家,國防部長是穿軍裝的還是穿西裝的?之前西班牙的國防部長還是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挺著大肚子的孕婦。
你看那些內戰頻繁的國家,是不是軍人執政?是不是武將權力太大?
宋朝以文制武,不是不重視軍隊,而是抑制武將權力,用文官管理武將,不讓武將有造反的權力,宋朝前的王朝,戰亂比較多,而且多是內戰,為什麼,武將權力太大,這是經過幾千年來總結的經驗教訓,不是他突然想出來的。
在他之前的帝王,也都是這麼做的,只是他更系統化了而已,每個帝王都害怕軍隊不屬於國家,而屬於武將個人。
還有軍權這東西,分調兵權和帶兵權,武將還有人事權、財政大權、地區政權,宋朝只是把以前武將的這些權力收回去了而已,所以不要亂說,一句話就把它概括了
宋朝調兵權一直歸樞密院和皇帝,文官並不直接帶兵。歷史文官打仗,傳奇的文官帶兵的也有很多啊,
顏真卿、王陽明、鐵鉉、沈括、范仲淹、文天祥、張浚、虞允文、王韶、章楶、于謙、袁崇煥、年羹堯、清朝那些都撫不否認文官?
文官帶兵打勝仗的太多了,你說宋朝弱,我就不跟你爭了,明朝也弱?明朝不是文官帶兵?清朝弱?清朝不是文官帶兵?
在扯遠點、孫臏、龐涓、孫武、韓信不都是文人?民國那些軍校出來的將領,不是文人?
再說,唐朝以前是不分文武的,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出將入相
所以,這根本不是文官還是武將的問題,也非利弊問題,後世多把宋朝悲劇歸咎於趙匡胤的以文制武之策,實際自他之後,世界沿用千年了,都不是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