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怡心的海shu
-
2 # 佛系育兒先育己
著名心理學家潘蓀教授曾指出“教育是一種環境,是人類有組織、有計劃地傳遞社會經驗、發展技能的方式”。
將書本中的科學知識滲透到生活中,就要讓孩子走進生活,利用身邊的事物來進行科學理論和實踐的相結合。
在幼兒園裡,提倡在區角中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類活動的同時,就必須為幼兒創設一個豐富寬鬆的探索環境,為幼兒的科學活動配置充足的物質條件,隨時滿足幼兒求知慾的需要。
專門投放了一些專供幼兒做小實驗的材料和工具,讓他們自己動手做一些感興趣的小實驗。如:“會轉動的紙棒”、“沉浮實驗”、“火箭上天”、“神奇的吸鐵石”等試驗。在活動中,孩子們的活動勁可高了,一個個積極開動腦筋,在玩中探索,在玩中發現。如:“會轉動的紙棒”,為幼兒提供電池、紙棒、圓珠筆,讓幼兒自己來動手操作、探索,從而發現塑膠圓珠筆在頭髮上摩擦後會產生靜電,靜電會吸引紙棒順筆桿牽引方向轉動。引發幼兒對靜電產生興趣。又如:“火箭上天”為幼兒準備了加蓋與不加蓋的可樂瓶,用半張圓形紙貼上成一定大小的圓錐體做火箭,在不斷嘗試中讓幼兒發現怎樣的可樂瓶能使火箭上天。從中瞭解空氣壓力的奧秘。
在活動中我們給予幼兒足夠的自由度,讓他們獨自或合作地進行觀察、操作、嘗試、實驗,自由自在地探究。教師尊重和關注幼兒的個別活動方式,不隨意評價,發現並肯定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觀察分析孩子的興趣和需要,在孩子求助時給予適宜的啟發。讓幼兒感到學科學、做科學是一件輕鬆而快樂的事。
科學的海洋浩瀚無邊,我們要不斷轉變自己的教育觀念,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輕鬆快樂的活動環境,激發他們不斷去探索、發現。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未來的科學家將會在他們中誕生。
樓主說到的應該是學習的知識如何遷移吧?學習的遷移發生的基礎,是孩子對知識原理深刻的理解,在不同情境中對知識有較為全面的解釋,當孩子能夠將書中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認知體系裡,就能不自覺地將學到的知識在適當的情景裡啟用。所以,這需要老師或家長作引導,有一些方法可以運用:
一,將同一知識放在不同的情境中,讓孩子能夠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同一知識,同時深化對知識的理解。(這需要引導者本身有較高的能力)
二,幫助孩子搭建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絡,讓新知識與舊知識建立非任意性的實質的連結,這樣孩子就能夠很好的將新知識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中,然後帶著這個認知結構去生活,遷移也就會順帶自動地完成了。這需要家長或老師提供一種概括性水平更高的新的概念知識來構建新舊知識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