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雨行137605354
-
2 # 虹攝庫爾斯克
1983年4月,美國總統戰略力量委員會提出發展一種機動發射的單彈頭小型洲際導彈,即後來的“侏儒”洲際導彈計劃。從那以後,研製加固式洲際導彈發射車就成為當時的美國空軍的一項重要任務,根據計劃,加固式洲際導彈發射車將大大增強“侏儒”洲際導彈在面對核打擊情況下的生存能力。儘管當時有反對聲音認為,“侏儒”洲際導彈應該部署在經過加固的超硬式地下發射井內,但是美國空軍仍然堅持採用陸基機動式發射的部署方案。
1984年2月,美國空軍和波音宇航公司、馬丁-瑪麗埃塔公司、通用動力公司以及貝爾公司簽約,各公司隨後分別提出了自己的加固式機動發射車方案。1985年,美國空軍選定波音宇航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進入工程樣機演示階段。1986年1月,兩種加固式機動發射車的工程樣機被運送至美國陸軍尤馬試驗場,展開野外機動性演示。這次的野外機動性演示是在7種測試路線上進行的,包括了測力計路線、駕駛和操縱路線、路面粗糙路線、路面傾斜路線、震動路線、垂直障礙路線、沙地和泥濘路線,兩種加固式機動發射車都表現良好,機動性、行駛速度、滾動阻力和可靠性等都超過了預期的指標,並且在演示基礎上進行了改進設計。
根據美國空軍隨後的核實戰評估,在和平時期,每輛加固式機動發射車需要20.8平方公里的機動地域;在高度警戒態勢,每輛加固式機動發射車需要41.6平方公里的機動地域;500輛加固式機動發射車在核實戰態勢採取高速疏散部署,需要73000平方公里的機動地域,而且初期部署費用大約需要430億美元。
如此高的代價和投入,使得美國空軍開始猶豫,加上美國國會技術評審局在1986年底的一份報告中披露,採用加固式機動發射方案部署的“侏儒”洲際導彈計劃的總費用將超過‘MX和平衛士”洲際導彈計劃。進入1980年代末期以後,隨著蘇聯和東歐局勢的變化,以及1990年代初期的蘇聯解體,美國政府開始全面調整軍備發展計劃,“侏儒”洲際導彈計劃和“MX和平衛士”洲際導彈都先後下馬。
-
3 # 裝備空間
一說這個,一幫子毛吹就該歡呼“美國造不出機動式導彈發射車”,要麼就是說什麼“陸基彈道導彈沒有用,有海基和空基就可以了”。此外,美國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全是固定式發射井,俄羅斯則是機動發射與固定發射相結合,而且最新的薩爾瑪特還是發射井發射。對於前者的“孤陋寡聞”,他們應該是覺得“開法拉利的買不起麵包車”,後者則是“我比美國+俄羅斯還聰明”系列。
上圖就是美國幾十年前研製的機動式洲際導彈發射車,後來覺得機動式發射“沒什麼luan用”就不玩了。說道這裡,我們應該明白,一個國家的核武器部署策略是一個異常複雜的過程,不僅與錢有關,與這個國家的技術、自然條件、人口分佈等等都有莫大的關聯,你讓歐洲國家去整個機動式洲際導彈發射車,那才真是沒有用,那麼一點點國土面積加稠密的人口,根本就沒有發射車機動值班的空間。所以,每一個擁有洲際彈道導彈的國家,都是綜合各方面因素並結合自身情況,做出最適合其自身的選擇。當然,對於一些國家可能是因為技術能力不足而無奈選擇,或是像英法一樣因國土有限、資金有限而無奈放棄這些情況對於美國是不存在。
你以為導彈發射車都得是俄羅斯這種“多輪怪”麼?顯然並不是,可以說你能想到的陸基洲際導彈發射方式,美國早都研究一遍了,發射車機動、火車機動、地下隧道機動都研發過,只不過還是上面說的,經過美國綜合評估,沒有選擇而已。
美國的發射車做過輪式和履帶式的,幾十年前的水平,看起來也比現在的“多輪怪”科幻一些。總之,透過考慮戰略武器的提高生存能力的4種手段,美國認為發射井還是陸基洲際導彈的最“最佳化”發射。這4種手段是:
1、機動能力,減少戰略武器被發現並被摧毀的機率。
2、加固能力,提高發射系統的抗核打擊和常規打擊的加固性。
3、分散部署,增加核武器的數量和分佈廣度。
4、偽裝能力,加強戰略武器的低可探測性。
美華人透過研究表明,機動式導彈發射車是提高“機動能力”的典型方式,但是與其他三種能力相矛盾。首先,機動式發射車是脆弱的,無法像發射井那樣進行加固,如果抗打擊能力太強,則需要重灌甲,又會影響機動性。其次,機動式發射車那個大塊頭很容易被識別,做偽裝也沒有發射井那麼容易,如果與民用車輛混合在一起又容易發生其他意外。再次,分散部署也就是提高數量,因為機動式發射車的執行費用要比導彈井高的多,難以大規模提升數量,就談不上大規模分散(發射井一般情況下都在半沉睡,機動式發射呢?如果一直帶著整個車隊在機動,這維護費用和人員原料費用過於昂貴)。
你以為,機動式洲際導彈發射就那麼一輛“多輪怪”,那你就輸了,整個發射車隊是相當龐大的,就連衛星稍微一看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實際上機動式發射洲際彈道的輔助車隊,要比這張照片顯示的規模還要龐大。另外,機動式發射的穩定性與發射井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例如,導彈來襲,車庫中的發射車緊急離開,隨機選擇發射陣地,整個發射車隊展開,準備發射,結果出現通訊故障怎麼辦?(只是萬一,畢竟任何裝置都不可能100%無故障)。發射井就設計的有多重冗餘線路,一條線路故障可以立馬切換,發射車就不可能只能等著維修。
最後再說一點:
美國不是沒有或者不能造機動式洲際導彈發射車,而是經過評估,最後選擇只要發射井。畢竟地球上只有一個俄羅斯是“國土面積世界最大、相比較下人口非常稀少、有北半球最大的平地森林可提供天然偽裝”,相比較美國面積小的多、人口稠密的多、平地和森林少的多、用地貴的多。而且上世界60年代,美國就研製過火車機動發射洲際導彈、70年代又研製了水陸兩棲機動發射、70年代末研究了低下隧道機動發射(類似於地鐵那種)。所以回到本題答案就是,美國可以有發射車,但是不需要就放棄了。
-
4 # 邵永靈
因為美國不需要。
公路機動的洲際導彈要解決什麼問題?當然是生存。因為地下井部署的洲際導彈基本上是對方第一次核打擊的目標,但是這種部署方式作戰反應快,戒備狀態高,打擊精度好,而且也比較節省維護使用成本,所以它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要對對手先發動核打擊,要使用的同樣也是井基洲際導彈。
蘇聯在上世紀80年代推出了世界第一款公路機動洲際導彈“白楊”,核心就是想透過動起來的辦法讓敵人難以發現,定位和跟蹤。蘇聯國土廣闊,確實比較適宜洲際導彈在公路上機動。那麼美國為什麼不採取同樣的辦法呢?要說美國的國土也很廣闊,高速公路比蘇聯還密集發達。這是因為美國已經有了更適合自己的提高導彈生存機率的辦法,那就是發展海基核力量。當然,蘇聯也有海基核力量,但一直落後於美國。而美國是世界第一海洋強國,其彈道導彈核潛艇和潛射導彈數量多,水平高,可以確保國家有無可置疑的二次打擊能力。既然都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自然是哪個更好更適合自己最重要。
其實國內媒體誇大了公路機動的好處而沒有看到不利之處。不利的方面很多:第一,不能長時間保持高戒備狀態。這個動腳趾頭都能想象出來。導彈在井裡本身就是起豎狀態,而在車上時基本是躺著的,跑起來肯定不能起豎,停下來也不能長時間起豎。所以,絕對不能說打就打。第二,精度不夠。井基部署的導彈座標什麼的都已經測量好了,非常準確,而車載機動發射,都是臨時測量,這肯定會影響打擊精度。第三,動起來的時候目標也不小。發射洲際導彈不是一輛車就行了,還需要其他保障車輛,公路上突然出現七軸八軸發射車和其他一堆車輛,這目標也夠大的了吧?第四,日常維護保養需要的人員和經費多。美國450枚民兵3導彈,就一個20航空隊管理,相當於我們的一個軍(導彈基地),再往下,一個旅團(聯隊)管150枚,一個營(中隊)管50枚,一個小隊(連)管10枚!要是管理公路機動導彈,需要的人肯定遠遠超出這個規模。導彈待在井裡維護起來也更容易。第五,壽命短。蘇聯(俄羅斯)公路機動導彈保質期只有10年。而地下井是恆溫,導彈處於靜止狀態,更少受到各種影響和損害。而公路機動的好處說來說去只有一個:那就是貌似生存機率更高一些。
補充一個常識,:俄羅斯的白楊M有公路機動和井基兩種部署方式,而且是以井基部署為主。這與媒體宣傳的大相徑庭。
回覆列表
沒必要,美國空基 海基洲際導彈威懾打擊能力超強,路基發射井都該廢了,還要什麼公路或鐵路發射系統,他們是高隱蔽性,減少避免本土暴露性核爆源,弄一車導彈,東奔西跑的,一個不留神炸了不好對國民交代,美國追求的是本土絕對安全,所以減少本土的核暴露是正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