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之後 ,在拔罐處有時會出現晶瑩密佈的小皰或顏色紫紅的大泡 ,不免使人非常緊張 。拔罐後為什麼會起泡呢? 根據本人多年臨床觀察,拔罐起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與拔罐部位有關
一般來說, 胸脅部 、肩關節內廉、大腿內側等面板細嫩處較其他部位易於起泡 ;在疼痛較劇或病程較長的部位拔罐, 亦易起泡。如心臟病患者的靈臺、神道穴,哮喘患者的身柱 、膻中 、巨闕穴、胃病患者的中脘 、胃俞穴等部易發生水泡。
2 、與罐內負壓有關
拔罐時,罐內形成負壓,可造成表皮角化層斷裂,細胞由復層變為單層, 部分細胞間隔破壞,真皮血管擴張, 組織液滲出 。故負壓越大 ,拔罐處出現水泡的可能性越大 。
3 、與留罐時間有關
臨床拔罐多采用閃火法, 其形成負壓一般多在 320mmHg 左右 。故留罐時間過長往往是拔罐起泡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與年齡、性別 、體質及病邪性質有關
一般地說, 兒童較成人容易起泡,女性較男性容易起泡,面板細嫩易於起泡,素體溼盛及溼邪為主的患者易於起泡。如浮腫病人 , 即使留罐短暫也易於起泡;酒後睏乏, 胃脘疼痛者, 拔胃脘部亦易起泡 。
5 、其他因素
首先是季節方面, 夏季較冬季容易起泡;
其次在同一部位連續幾次拔罐 ,亦易出現水泡;
此外 ,區域性接受熱敷、紅外線照射或貼過止痛硬膏 、搽過舒筋藥水之後 ,拔罐亦易起泡 。
至於罐口過熱或酒精滴燃面板 ,也可造成水泡,此屬操作不當 ,不能作為正常起泡之原因。
拔罐起泡讓人緊張, 但拔罐起泡也有它的診斷與治療作用 。在水腫早期, 肉眼難以發現 ,此時拔罐起泡有助於早期診斷治療。拔罐起泡還可提示患者為溼盛之體 ,或感受溼邪 。若水泡呈血色或黑紅 ,往往表示其病已久 ,多為痰溼與瘀血互結之候 。拔罐後如見起泡, 往往能提高療效,縮短病程 。有人特意使拔罐部位產生水泡以達到治療目的,並稱之為“發泡罐” ,據稱與灸法中的發泡灸相似 ,且其泡散在表皮,痛苦較小。此法除有治療作用外 ,尚具強壯之功。但發泡太小太少可能影響療效,發泡過大則患者痛苦 ,故水泡應以黃豆或米粒大小為宜 。拔罐起泡後 , 不必緊張 , 對水泡小如黍粒者 ,可不作處理, 任其自然吸收, 常在 2 ~ 3 天內即可消失 ,但應防止擦破。大水泡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放出液體, 也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泡中液體,然後塗以龍膽紫, 覆蓋敷料即可 ,數天後即可癒合,一般不留疤痕。
拔罐之後 ,在拔罐處有時會出現晶瑩密佈的小皰或顏色紫紅的大泡 ,不免使人非常緊張 。拔罐後為什麼會起泡呢? 根據本人多年臨床觀察,拔罐起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 、與拔罐部位有關
一般來說, 胸脅部 、肩關節內廉、大腿內側等面板細嫩處較其他部位易於起泡 ;在疼痛較劇或病程較長的部位拔罐, 亦易起泡。如心臟病患者的靈臺、神道穴,哮喘患者的身柱 、膻中 、巨闕穴、胃病患者的中脘 、胃俞穴等部易發生水泡。
2 、與罐內負壓有關
拔罐時,罐內形成負壓,可造成表皮角化層斷裂,細胞由復層變為單層, 部分細胞間隔破壞,真皮血管擴張, 組織液滲出 。故負壓越大 ,拔罐處出現水泡的可能性越大 。
3 、與留罐時間有關
臨床拔罐多采用閃火法, 其形成負壓一般多在 320mmHg 左右 。故留罐時間過長往往是拔罐起泡的重要原因之一 。
4 、與年齡、性別 、體質及病邪性質有關
一般地說, 兒童較成人容易起泡,女性較男性容易起泡,面板細嫩易於起泡,素體溼盛及溼邪為主的患者易於起泡。如浮腫病人 , 即使留罐短暫也易於起泡;酒後睏乏, 胃脘疼痛者, 拔胃脘部亦易起泡 。
5 、其他因素
首先是季節方面, 夏季較冬季容易起泡;
其次在同一部位連續幾次拔罐 ,亦易出現水泡;
此外 ,區域性接受熱敷、紅外線照射或貼過止痛硬膏 、搽過舒筋藥水之後 ,拔罐亦易起泡 。
至於罐口過熱或酒精滴燃面板 ,也可造成水泡,此屬操作不當 ,不能作為正常起泡之原因。
拔罐起泡讓人緊張, 但拔罐起泡也有它的診斷與治療作用 。在水腫早期, 肉眼難以發現 ,此時拔罐起泡有助於早期診斷治療。拔罐起泡還可提示患者為溼盛之體 ,或感受溼邪 。若水泡呈血色或黑紅 ,往往表示其病已久 ,多為痰溼與瘀血互結之候 。拔罐後如見起泡, 往往能提高療效,縮短病程 。有人特意使拔罐部位產生水泡以達到治療目的,並稱之為“發泡罐” ,據稱與灸法中的發泡灸相似 ,且其泡散在表皮,痛苦較小。此法除有治療作用外 ,尚具強壯之功。但發泡太小太少可能影響療效,發泡過大則患者痛苦 ,故水泡應以黃豆或米粒大小為宜 。拔罐起泡後 , 不必緊張 , 對水泡小如黍粒者 ,可不作處理, 任其自然吸收, 常在 2 ~ 3 天內即可消失 ,但應防止擦破。大水泡可用消毒毫針刺破放出液體, 也可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泡中液體,然後塗以龍膽紫, 覆蓋敷料即可 ,數天後即可癒合,一般不留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