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穿插游擊隊

    你有沒有去過故宮,或者看過關於故宮的紀錄片呢?如果你仔細觀察,可能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咱們平時寫“門”這個字,按照規範的寫法,最後一筆應該是一個小彎鉤,可是,故宮很多門匾上的“門”字,最後一筆都是直直地下來,並沒有小彎鉤。比如“午門”的門字就沒有小彎鉤。

    (附圖一門匾)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古人寫的時候,粗心大意搞錯了嗎?今天這條問答,我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可以確定,這不是古人寫錯了。因為故宮裡大大小小的宮門有很多,一個門牌匾寫錯了還有可能,但是所有的門牌匾都錯了,那肯定是故意這麼寫的。

    (附圖二門匾)

    那為什麼古人要故意這麼寫呢?關於這件事,現在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不過,根據一些古代文人的記載,我們可以總結出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有一位皇帝覺得,門匾上的“門”字帶鉤犯了忌諱,因為他覺得,“鉤”除了可以釣魚之外,也可以釣一切水裡的動物。

    而代表皇帝的龍也是水裡的動物,所以皇帝覺得這個鉤不吉利,就讓人把門匾都換了。

    第二種說法是,“門”字這麼寫是為了避免火災。據說,門字這種不帶鉤的寫法是從宋朝來的。

    因為南宋的時候,有一個宮殿發生過火災,之後,有位大臣就說,‘門’字最後一筆有鉤,這是“火筆”,會招火,建議把把鉤去掉。後來這個習慣就延續了下來,一直傳到了北京的故宮這裡。

    還有第三種說法認為,故宮牌匾上的“門”字沒有鉤,跟明朝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有關係。在清朝末年,有一個學者寫了一本書,叫《談誤》,談論的談、錯誤的誤,這本書裡記載了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說,朱元璋有一次命令一個大臣寫門匾,這個大臣寫的“門”字,就是我們平時寫的“門”,最後一筆都帶個鉤。

    附圖三朱元璋畫像

    但是,朱元璋看完了以後卻大發雷霆,說,我要招賢納士,你卻要把人才擋在門外!所以下令把這位大臣給斬了。從此之後,明朝皇宮裡的門字就都沒有鉤了。

  • 2 # 菁佳堂

    這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漢字的起源,一開始是象形,也就是看到什麼就畫什麼,用圖形來表達字意,是最簡單也是最直觀的,常見的比如“日” “月” “水” “山”……

    之後就是出現文字會意,透過各種組合,包含各種人文表達。

    門字本身也是象形文字,繁體字的門更是如此,但是皇帝比較講究或者避諱,認為門子帶勾不好,所以就走了這個不帶勾的門,意為進出通順無阻,順利平安。

  • 3 # 老王講事情

    北京城的門都很有歷史文化淵源,首推正陽門.老北京京城(亦稱“內城”)南面的正門“正陽門”,不僅被俗稱為“前門”,而且還被別稱為“國門”,這是受歷史的影響。古時,京將城門名為“國門”,如《禮記。祭法》裡記載:“曰國門”。對此,孔子嫡傳子孫,唐經學大師孔穎達作了比較透徹的解釋:“國門,謂城門也。”即將國都的城門(指正門),稱之為“國門”。”還因為“天子”(皇帝)可以享有聖駕出入京城的正門的權利,如古籍《明宮史》裡記載:“正陽門,掌門官一員,管事官婁十員。帶管外羅城南面居中之永定門。

    凡冬至聖駕躬詣圜丘郊天,並耕耕田,鹹由正陽門出也。”京城的這座“國門”,從它修建落成那天起,經明清兩代,常年關閉著,絕對不允許黎民百姓出入。而只有“天子”出宮(紫禁城)到京城南郊“天壇”去進行祭天,或者去“先農壇”祭祀“神農”(或曰“先農”)時,才“御駕”出入該“國門”。

    黎民百姓,只能從城門樓兩側“甕城”(亦稱“月城”)下的門洞裡進出。可這裡要討論的是正陽門城樓門匾的“門”字為什麼沒有鉤?這得先從秦始皇開始講究“避諱”說起。從中國歷史上來看,就是從秦始皇開始講究“避諱”的。因始皇的名字為“嬴政”,所以就講究避諱與“政”同音的字。

    那時凡是秦始皇避諱的,普天下皆得避諱;凡是社會生活中人們遇到書寫“正”字時,就得一律改為“端”字,以示尊崇秦始皇。秦代時,在一些人的著作裡,就出現了把“正月”改寫為“端月”或“徵月”等現象。講究“避諱”亦就從此開始了。到了現在,正月不讀漢語拼音裡的第四聲,而是讀第一聲.後世的”避諱”講究愈演愈烈,不單涉及皇帝老子的,就連子女都得”避諱”父母的名字.

    記得<<紅樓夢>>裡,賈雨村給林妹妹當家庭教師,總髮現林妹妹讀書時,遇上”敏”字總讀作”密”,開始以為她讀錯了,後得知黛玉母親的名字是個”敏”字,大加讚歎,謂其孝也.以至於皇宮的講究是越來越多,連皇帝自己可能也說不清楚.於是,便有了這樣的傳說,有一年,不知哪位皇帝出入京城南面的正門“正陽門”時,發現城樓門匾上的“門”字有鉤,看著彆扭,心裡覺得不吉利。回宮後,就下諭旨,命人重寫了“正陽門”的門匾,把“門”字的鉤砍掉,以示尊崇皇帝“避諱”,出入“正陽門”順利吉祥。

    這樣,京城的“正陽門”懸掛的門匾,其“門”字是沒有鉤的,並且一直流傳至今。後來大家發現:紫禁城內,懸掛的許多門匾,其“門”字都是沒有鉤的。而中國漢字,其“門”字是有鉤的,那麼明清兩代,究竟始於何時,始於哪位皇帝,因講究避諱,而下諭旨將許多門匾一律重寫,將“門”字上的鉤砍掉,這目前無史料可查,尚有待於發現考證。

    有一種民間說法比較有趣,相傳是因為皇帝乃真龍天子,龍嘛,自然在大海里或者別的水裡,其治下蝦兵蟹將,各種水族等等.有時,龍王也想”微服私訪”的話,變成一條魚是最不被注意了.可不管是龍王變得魚,還是其它水族,怕人用魚鉤垂釣,鉤子可是非常不受歡迎的.這個陰影就一直遺傳給了各色龍子龍孫,包括”真龍天子”們.所以他們在人間也就討厭鉤,於是乎,御筆一揮,將書法上應該有的鉤都砍掉了.

  • 4 # 小剋

    明朝開國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命中書詹希原寫太學“集賢門”匾,所寫“門”字,末筆微微勾起,“門”字末筆有鉤,開國皇帝朱元璋見後大怒:“吾方欲集賢,乃欲閉門塞賢路耶?”遂下令斬之。後來雖然明從南京遷都北京,但依照舊例,皇家的“門”字都無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有趣的發現,小孩花錢多了,老人反而用錢少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