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欣寶貝兒智慧屋

    1、讓寶寶自己觀察乞丐。

    2、教寶寶辨別乞丐。

    A.如果是年老體弱或者殘疾人,可以給他們一些錢來獻獻愛心,從而培養寶寶關愛殘疾人或老人的優良品德。

    B.如果看上去年紀輕輕,一副身強力壯的樣子,就得告訴寶寶:這些人可以透過自己的勞動去賺錢的。不需要我們給他們錢,其實賺錢有很多方式,像他們不勞而獲的賺錢方式是件可恥的行為!如果是一個四肢健全的乞討者,我們就不予理會,並告訴寶寶他可以自食其力,有這樣的區別對待之後,孩子也會有意識地去思考一些問題,從而去辨別真正的乞討者,告誡自己將來也應該自食其力。

  • 2 # 繁華消盡

    孩子從出生到步入最初的社會群體之前,眼前的參照物基本只有家庭成員,父母的判定在絕大部分上影響著孩子。父母覺得正確的事物孩子也很容易跟著相信,而父母認為不好的事情,孩子同樣也會產生反感。但是一個人的成長絕對不是在真空中進行,尤其是當孩子逐漸長大,開始接觸到社會群體時,即便是一些不相干的人的行為,也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大部分人表現出喜歡、高興的事物,孩子就會認為它是好的,而絕大部分人都不喜歡的,孩子也自然而然的覺得它不夠好。因此家庭因素雖然是影響孩子的主體,但是也不是絕對。

    每個家長都期待孩子擁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將來長大成為社會認可的人。

    家長可以給孩子提供儘量多的正確的社會群體認知,比如說一些歷史書籍,透過確實存在的歷史事件來教育孩子的認知判斷。給孩子多提供一些科學書籍,讓孩子透過學習來豐富自己的判斷能力。因此也存在一些社會集體判斷錯誤的時候,比如說古時候的封建思想,那時候全社會集體對婦女有一些束縛,綁小腳等等的行為在當時是被集體認可的,可是這一定是正確的嗎?家長平時可以給孩子創造一些提問的平臺,讓孩子多質疑,然後再透過一些科學理論來證實的自己的觀點。

    再有就是不要過早給孩子下定義,認定孩子就是……的孩子,這樣做只會打擊了孩子繼續認知的積極性。即便是大人也會自己反駁自己之前的觀點對不對?孩子也是一樣的,即使當前來看孩子的認知發生了一些偏離,但是並不代表孩子不能認清自己的錯誤。需要家長積極耐心地引導,總有一些孩子會重新判斷是非對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檀香木產地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