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山外山FJH
-
2 # 中鐵小哥哥
劉統勳(1700年—1773年),字延清,號爾鈍,山東諸城(今山東高密)人,清朝政治家。
雍正二年(1724年)中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及等要職。劉統勳官至,[1]為政四十餘載清廉正直,敢於直諫,在吏治、軍事、治河等方面均有顯著政績。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猝逝於上朝途中,聞訊慨嘆失去股肱之臣,追授,諡號。
這個問題提的有問題,首先可以肯定的說乾隆不是劉統勳兒子。
劉統勳是乾隆身邊的肱骨之臣,他敢於直諫,深受乾隆的倚重。
劉統勳生於1698年,卒於1773年,其祖父與其父一樣,都是進士出身。所以劉統勳生長在一個良好的環境裡,自幼便受到詩書的薰陶。
劉統勳在康熙年間考取進士,雍正年間歷任了各種並不大的官職,直到乾隆時期,才開始得到提拔。也是在那個時候,劉統勳學習了治水之法,成為了一個治水的能臣,造福了萬千百姓。
乾隆十一年,劉統勳開始修理河道、治理水患,至此走上了一條漫漫治水之路。從乾隆十一年到乾隆二十一年間,劉統勳在山東賑災、勘察河道;視察江南江南河岸,並查出河道官員的各種虧空貪汙案件,使貪官汙吏得到了嚴厲地制裁;在銅山縣修築堤壩......劉統勳在這十年間,不辭辛苦,歷經種種困苦,治理水患無數,造福了無數的百姓。
此後,劉統勳曾多次奉命疏通治理河道,其治水能臣的稱謂並不是浪得虛名的。從劉統勳學習治水之後的三十餘年間,他一直致力於對水患的治理,既避免了國家的損失,又定期完成而來對河道的維護,消除可各種隱患,使國家能夠長治久安。
1773年,劉統勳赴早朝時,因操勞過度而不幸卒逝。乾隆親往弔唁,梗咽出聲,並將劉統勳列為了五位閣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