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界全史羅銳

    崇禎本人有一種莫名奇妙的優越感,所以他從來不肯承認錯誤,從來不肯承認別人有平等的資格。 李自成兵到真定,李建泰被俘,兵部尚書說手裡一分錢沒有。崇禎還是要厚著臉皮發詔書,聲稱”除自成罪在不赦,餘偽將有斬渠、獻城,即與侯爵。“ 您老是應該考慮李自成赦不赦您,還裝這個逼有用嘛? 至於崇禎的罪己詔,不如說是在自誇。 崇禎此人涵養不夠,臨到快完的時候,那脾氣就更不好了。到了要上吊的時候,還忘不了要叫李自成一聲賊-------憑這傲氣勁,他學不了劉禪。 沒人願意給崇禎打工,因為崇禎這人貪心吝嗇,有功者無賞,有過者必罰。崇禎善於許下大話,更善於到時候不兌現,早就沒人信他了。大家寧可投降李自成,是因為李自成說話要比崇禎更算話。 打贏了流寇,崇禎覺得是應該的,不過免於無罪。打輸了,就該免職,免職是好事,還可能被砍頭呢。所以聰明人就堅決不去那些鬧兵災的地方,你要我去,我辭官!

    昏庸無能的君主只會讓帝國慢慢的衰退,好大喜功的君主會讓帝國立刻分崩離析,天啟帝留的家底有多少,心裡沒一點數麼!

    明朝從萬曆皇帝執政後期,就開始了黨爭,只是那個時候的黨爭是為了保護國本(太子)和打壓鄭貴妃,這種黨爭可以說沒有完全的表面化,萬曆皇帝執政後期,只是為了自己的天性和朝臣們冷戰,對於整個國家來說,依然是蒸蒸日上的。

    只是萬曆末年的朝臣都屬於“崇禎型”的人,本身就有著“多謀少斷”性格缺陷,朝臣之中可以提出很多種不同的方略,只是對於實行哪種方略,這些人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爭來吵去,最終只會誤事。

    萬曆四十八年,萬曆皇帝終於在朝臣的吵吵聲中駕崩了。繼位的泰昌帝屁股還沒有坐熱,就隨著萬曆皇帝去了。十六歲的天啟皇帝朱由校少年繼位,可是明朝的軍餉已經被薩爾滸之戰消耗光了,而且薩爾滸之戰中明朝的精英將領損失太大,導致明朝的軍事和財政出現了大問題。

    天啟四年,魏忠賢上臺,由於魏忠賢的經濟能力(魏忠賢對商人科以重稅),所以明朝的財政在天啟年間還是有所起色的。有了財政,所以明朝最終炮斃努爾哈赤,令新即位的皇太極不得不使用收縮戰略。

    崇禎繼位之後,殺死了能為明朝賺錢的魏忠賢,皇太極使用的“突襲北京的戰略”以及“反間計”,讓明朝失去了另一個柱石——袁崇煥。袁崇煥死後,崇禎皇帝的政策更加的極端,內閣首輔平均一年換三個,這就導致了明朝的決策中樞出現了失誤。

    崇禎皇帝的明朝,可以說滅亡在朱由檢自己的手裡,朱由檢不清楚自己手下的臣子的成分,當時的朝堂已經被東林黨佔據了,所謂“黨”,在發展五十年之後,必然會在內部形成一個個的“小型政黨”,這些小型政黨在未來還會細分,這樣的“黨徒”上臺,對於國家來說,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萬曆皇帝時期的朝堂,可以說是束縛天性的開始。因為在萬曆皇帝之前,朱厚照和朱厚熜已經明顯的不遵守“既有規則”了,為了保證萬曆皇帝的“中正平和”,內閣的那些迂腐的朝臣。開始從各方面鉗制萬曆皇帝,這裡麵包括明朝中後期三位大臣——徐階、高拱、張居正。雖然他們是改革家,但是他們的改革始終脫離不了“黨爭”和“維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加一個書房兼臥房的功能,家裡有個小孩,比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