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瓜島主

    皇帝只是一個稱號沒有深入人心

    秦始皇結束了戰國時代一統天下,他認為自己的功勞已經超越了三皇五帝,所以他就用三皇裡的皇五帝裡的帝來當做自己的稱號,所以大家可以看到這個皇帝只是一個稱號,而秦朝稱帝的又只有兩位,歷經時間太短,沒有深入人心,你可以看到自漢朝以後後面的人都是稱皇帝的,這個時候皇帝這個稱號已經被繼承下去了,已經深入人心。

    項羽只想統治原先楚國的的地盤

    項羽滅掉秦國後,大封諸侯,把一個一統六國的秦國,又變回了原先的戰國時代;而他自己也定都彭城,統治原先楚國的地盤,他自己根本無心一統天下,在這裡你可能會說項羽不稱帝是因為諸侯會反對,但我覺得不是,因為像劉邦建國後就分封了英布、彭越等為王,他完全可以效仿劉邦自己當皇帝分封他們當大王讓他們去管理那些地方,至於後期為什麼會變成楚漢相爭是因為漢王出山打破了那種局面,項羽作為一個武林盟主他是不允許有這樣的事情發生的,以至於隨著戰爭的變化,就變成了楚漢相爭。

    項羽把一個統一的國家又帶到了分裂的時代,這是歷史的倒退,時代在前進,項羽阻擋了歷史的前進,這也許正應了他那句話:“是天要亡他”。

  • 2 # 歷史研習社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轟轟烈烈的反秦起義用了僅僅三年時間便讓秦帝國走向傾覆,楚國貴族的後裔項羽站上了金字塔的塔尖。但奇怪的是,項羽並沒有自己加冕為帝,只是當了西楚霸王。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還要從分封制和郡縣制的分歧說起。商周以來,中國一直是分封制的國家。天子封邦建國,在地方上分封諸侯,由世襲罔替的諸侯代理天子管理地方政務。諸侯只要盡貢納、朝見等禮節上的義務就足夠了,封國中的事務卻可以自己完全做主,中央不能輕易干涉。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部也搞同一套分封制度,分給宗室子弟采邑。這樣層層向下分封,形成了完整龐大的宗法分封體系。(春秋時期地圖)事情在春秋晚期起了變化。隨著兼併的小國越來越多,為了更加方便控制,晉國這樣的大國開始在邊遠地區設定郡縣,隸屬中央管理。到了戰國時代,郡縣在列國間都普及開來了(齊國稱之為“都”)。但同時,分封制依然保留了下來。地方上有除了中央控制的郡縣,還有世系貴族們的封邑,二者並行不悖。但實際上,君主控制的郡縣和貴族分封的采邑是有衝突的。郡縣多了,貴族們的食邑就要縮減,貴族們的利益就會受到侵害。反之,則是君主的財政收入被侵害。所以在貴族勢力比較強大的一些國家,郡縣設定的並不多。比如說,項羽的祖國---楚國。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是君主集權最強大的國家,貴族的勢力受到了很好的遏制。所以秦國每攻戰一地,便在當地設定郡縣。到秦始皇稱帝,天下分為三十六郡,舊貴族已經沒有容身的地方了。皇帝控制的郡縣威脅到貴族們的食邑,這只是一方面。更加嚴重的是,皇帝制度是與官僚制度結合在一起的,由皇帝指派官吏直接統治民眾,而貴族們的存在就顯得可有可無了。強勢的皇權令一切舊勢力黯然失色。皇帝制度意味著普天之下,唯我獨尊。而且皇帝制度又是楚人萬分痛恨的秦華人發明的制度,推翻了秦朝的楚國貴族對這套制度不可能有一絲好感。暴虐的項羽殺掉了子嬰,焚燬了秦朝的宮殿,連秦國設立的制度也一同丟棄了。項羽是楚國貴族出身,當然要維護列國貴族的利益,尤其是楚國貴族的利益,侵害貴族利益的皇帝制度當然不能夠繼續下去。項羽選擇做霸王,而非當皇帝,道理正在於此處。與此相比,平民出身的劉邦就沒有貴族階級賦予的壓力,於是在攻滅了項羽之後稱帝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項羽分封天下諸侯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轎車的後備箱拉貨會被罰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