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59800814593

    8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頒佈了教科技〔2020〕2號檔案——《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2號檔案”)。一時間,SCI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有人認為該檔案中的意見有助於糾正多年來科技界存在的“SCI至上”的問題;也有人認為,在尚未建立能夠替代SCI的評價指標之前,徹底否定SCI將會影響科技評價的科學性、客觀性。哪麼,應該如何看待SCI論文在科技評價中的作用呢?我想,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要先做好兩個事情:一是對“2號”檔案的內容進行準確的解讀;二是對於過度否定SCI的後果要有清楚的認識。

    一.“2號檔案”的解讀

    “2號檔案”第一條指出“(SCI)不是評價學術水平與創新貢獻的直接依據”。在“依據”前面加上“直接”一詞,說明並沒有否定SCI作為科技評價依據的價值。而是指不能簡單地直接用SCI論文的數量、被引次數、影響因子等來評價科研機構或個人的學術水平和創新貢獻。

    第二條指出,SCI成為學術評價等的核心指標,“使得高等學校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第二條指出了中國科技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SCI”至上的弊端。這一弊端的後果之一是造成中國科研單位和人員重論文,輕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

    在第三條提出“建立健全分類評價體系”,“不以論文作為單一評價依據”,第五條提出“實行代表作評價”,“不再要求填報SCI論文相關指標”。第三條和第五條分別是針對SCI論文並不適合作為應用研究、實驗開發、科技成果轉化等工作的重要評價指標,以及在科技評價中追求SCI論文數量忽視論文質量等問題而提出的。

    由此可見,“二號檔案”的目的是“扭轉當前科研評價中存在的SCI論文相關指標片面、過度、扭曲使用等現象,規範各類評價工作中SCI論文相關指標的使用”,而不是否定SCI論文。

    二.過度否定SCI論文的弊端

    由國家主管教育和科技的部門出臺的這份檔案,對於改變科技評價中“SCI至上”的現象將會起到宏觀上的導向作用。但是,地方的教育、科技主管部門和基層科研單位在落實的過程當中,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即過度否定SCI甚至是否定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原因如下:

    第一,各專業領域的中文學術期刊數量比較有限。一方面會導致最新的研究成果無法及時發表;另一方面,原本瞄準SCI的論文改投中文期刊,會對那些學術水平不高但應用推廣價值很好的成果有擠出效應。這不利於科研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今社會,寫一手好字真的無足輕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