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經略幽燕我童貫

    南宋的繪畫,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咱家水平不高,就從咱家比較瞭解的側面來談談。

    眾所周知,北宋晚期的繪畫題材上,大量的花鳥、山水題材的出現是一個很重要的特徵。這個特徵在南宋時期有所繼承和發展。

    例如,南宋畫壇出現的一些新畫家,即所謂的“李、劉、馬、夏”為代表的“院體”,成為一種風格流傳開來。

    這裡“李、劉、馬、夏”分別指的是李唐、劉松年、馬遠、夏珪這四個人。

    其中,李唐作為南宋院體畫派的開創者(當時已不年輕),很大程度上是發展了宋初名家范寬的技法。但由於北宋時期山水畫領域中,范寬的畫風並不受皇室的重視(不屬於李成-郭熙系統),因此後來李唐予以繼承之後加以發展,在南宋時期就顯得格外有新意,由此得到了宋高宗的讚賞。

    之後,到劉松年時則進一步的發展,在題材上更多體現西湖園林的特色,而少了李唐取材山川大河的雄偉氣勢,顯得更加精麗細緻。

    到馬遠、夏珪時期,則更發展為體現一部分統治階級的特殊口味的取向了。例如,繪畫中的審美不再取法天然,而是喜歡富有雕琢意味的人工美上。夏珪則以畫長卷山水為主。

    總體來說,這四個人體現的南宋院派繪畫中,有一個逐步轉向為風格精緻秀美,有意體現“富貴”意蘊的發展趨勢。從藝術手法和形式上來說,還是屬於寫實,而不是寫意的文人畫的風格。

    一般來說,追求寫實來達到儘可能的形似,是早期繪畫藝術的一個共同的規律(之後則不然)。在中國宮廷畫院中,寫實的能力到北宋晚期達到一個巔峰。但在此時,以概念更為模糊不定的寫意風格為代表的所謂“文人畫”也逐步的產生成長起來了。

    例如,北宋的文同、蘇軾等人,在繪畫的形式和技巧上進行了信的嘗試。他們創造了一種所謂的“粗筆”的水墨行形態,並自稱為“意似”,或者“意氣”(蘇軾語)等,並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形成了的新的繪畫風格流派。

    這種繪畫流派從北宋開始興起,經過南宋時期的沉澱,到南宋晚期和元初期逐步成熟,並最終成為後世的“文人畫”的鼻祖,不得不說,是繪畫史上的一大貢獻的。

  • 2 # 藝滴美育

    南宋的繪畫在水墨畫方面有非常大的突破。

    在南宋,中國的文化中心向南遷移,環境的變化對水墨畫的發展有非常大的影響。從空氣乾燥的華北的大山,來到江南煙雨的水鄉澤國,水與墨得以結合。

    米芾可以說是北宋水墨畫的革命者,而其創作實踐顯然獸“江浙”地區地裡環境的影響很大,另外他個人在技法上也突破了以往的侷限,不再是單一的線條的統一,他試圖用“紙筋”、“蔗滓”在畫面上營造出豐富的質感。而“水”與“墨”的結合,已經不再適合在礬紙和絹這種利於表達精細線條的介質上進行創作。能夠彰顯暈染效果的生紙逐漸成為新的繪畫載體。

    米芾、王庭筠、趙令穰都是早期水墨創作的先驅。

    李唐是北宋向南宋過渡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從他的創作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地域變化給創作帶來的影響。他的《萬壑松風圖》在筆法上依舊是北宋幹筆皴擦的效果,完全沒有水墨的渲染,如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一個美學範疇內的畫作。但是李唐的《江山小景》則完全不同,立軸改為橫卷,畫面也變得平曠、空靈,不再是堆疊的滿滿當當。畫面中景物被忒遠,皴染多變,畫面活潑,虛實相應。李唐的探索對水墨畫發展的影響不可小覷,一直延續到明代的浙派,以及日本的“雲谷”、“狩獵”等畫派。

    水墨交融的渲染效果的成熟運用,形成了南宋繪畫大易於北宋的面貌。

  • 3 # 般若143457669

    承接北宋山水的技法,但風格發展變化尤為特殊,內容由北宋大氣磅礴的全景式演化為精緻簡雅的小景描寫,風格由工筆或半工筆逐步轉變為寫意,尤其是南宋四大家劉、李、馬、夏以南方山水為主的半工寫山水體現了“水墨蒼勁”這一特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後一個人生活過得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