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袁載譽
-
2 # 帝國的臉譜
【戰國就有宰相,朱元璋怎麼說廢就廢了呢?】
先來說說宰相的來歷。
宰相,戰國時即有,初為君王的輔政大臣,如相邦、相國、丞相等官的泛稱。《呂氏春秋》說:“宰相所與治國家也。”《韓非子》說:“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秦漢以來,成為對輔佐皇帝、統領百官、綜理全國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而司馬遷對於宰相的解釋最透徹,他在《史記·陳丞相世家》中說:“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得任其職也。”
關於宰相的具體名稱和職權範圍,因時而異,因朝不同。秦、西漢稱相國、丞相,參決大政,綜理要務,不親庶事,位高權重,御史大夫為副宰相。漢武帝以後,逐漸形成以大司馬大將軍為首領,以尚書、中書為核心,由皇帝高階侍從官員等一起,組成中朝,即內朝,掌握政務決策權,以丞相為首的中央決策號外朝,僅奉詔行事、負執行之責。
西漢後期,罷丞相、御史大夫,改置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並號宰相,三分相權。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名義上仍為宰相,不過位雖尊、權則輕了,實際上已由尚書檯總攬政務,統攝百官。太傅、太尉、大將軍等加錄尚書事銜,始得預聞國政,行宰相職權。
魏晉南北朝時,相國、丞相也號宰相,實非其職,多以安置權臣。三公皆為名譽宰相。諸公、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等大臣加錄尚書事銜,始得為實際主持政務的真宰相,當時,尚書令、尚書僕射亦可為真宰相。當時,宰相無常官,皇帝所與商決政事、委以機密者,皆可行其職權,故近臣如中書監、中書令、侍中、黃門侍郎、領軍將軍、中書舍人等如受命參議國政者,亦可稱宰相。
北周設六官府分管全國政務。隋朝以尚書省正副長官尚書令、僕射為真宰相。唐初以尚書、門下、中書三省長官尚書左右僕身、侍中、中書令為真宰相。唐太宗以後,漸以他官加參知政事、參掌機密、參預朝政、參知機務、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銜為副宰相。唐玄宗以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正式宰相職銜,宰相多至四人,一人為首相。五代沿襲唐制。
北宋前期以同平章事為真宰相,間或有一相、二相、三相,以兼職昭文館大學士、集賢殿大學士、監修國史區分主次。以參知政事為副宰相之職,以分相權。宋神宗時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宋徽宗改名太宰、少宰,宋孝宗時改置左、右丞相為宰相。元朝以中書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
明太祖朱無璋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不設宰相,皇帝親攬政務,總領六部。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取消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年的宰相職權呢?這是因為,元朝後期的皇帝多不理朝政,將權力委託於宰相,造成權臣輩出,遺患無窮。
朱元璋當上皇帝后,一方面總結前車之鑑,另一方面為了加強皇權,他在把宰相胡惟庸構陷殺死之後,朱元璋乾脆罷丞相、革中書省,將宰相職位連同這個機構都一併廢除了,以前的宰相事務,由六部分理,所有大事,都得由皇帝親自裁決,他自己則幾乎成了一個帝、相一肩挑的集權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防止了大權旁落,他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所以,朱元璋之所以廢除宰相,原因是為了一己之獨裁。
明仁宗、宣宗以後,諸殿、閣大學士官位日隆,號為內閣,居六部之上,有宰相之貌似,但受制於宦官和六部,權力不及前朝宰相。清朝內閣大學士為名譽宰相,雍正皇帝以後,由軍機大臣執行宰相職權,但其名望早已不及唐宋之盛了。
回覆列表
其實我們一直有個誤會,皇帝跟官僚集團是一夥的,其實不然,皇帝是個獨立的個體,不代表任何人。
他的一切都是為自己服務的,所以皇帝們才會因為威脅,而殺死自己的兄弟,大臣,有些時候支援百姓,打壓貴族,有些時候又支援貴族剝削百姓,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統治的一種法式。
他扶持國家內的各個階層內鬥來服務自己。並把這稱為帝王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