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同樣是要削藩,朱允炆失敗了,而康熙帝成功了,這是什麼原因?
20
回覆列表
  • 1 # 吐蕃護法神僧鳩摩智

    吳三桂能和朱棣比嗎?吳三桂反覆無常小人,投降清朝絞死明皇,然後又叛清朝,打著為明朝儲存的名號,同時缺少政治眼光,在勢如破竹之時盡然想和康熙劃江而治,結果讓康熙緩過來了。朱棣和朱允文一樣都是大明皇室,打著清君側之發動政變,而且有個牛逼軍師和尚輔助,朱允文太仁慈而且豬一樣的隊友太多,一副好牌活生生打死了,其中大部分原因還是自己本人的。同時朱允文和康熙也不能相提並論。兩個人性格差異太大,。

  • 2 # 大王卡里面的話

    感謝邀請。首先,朱允炆削藩這是在一定程度上屬於家事,因為都是朱元璋的後代。一個是侄子輩,一個是叔叔輩。而且削籓是全國範圍的削弱大小藩王。加之方孝孺等腐儒倒行逆施,復周禮,復井田,變官制,搞得烏煙瘴氣,最狠的是逼死藩王,堂堂太祖血脈,豈容這群腐儒玷汙?而明朝的藩王大多總有兵權,尤其是北方燕王,寧王更是手握重兵。反觀吳三桂,反覆無常小人,引清軍入關,又在雲南殺害明帝,而且康熙對他要有防範之心,這等小人如何成功?

  • 3 # 步步小贏

    古代皇帝削藩,其實是風險很高的一件事,漢景帝削藩,結果引發七國,但最終平定了叛亂。明朝建文帝削藩,引發燕王朱棣反彈,建文帝被殺,皇位被奪。清朝康熙皇帝削藩,引發南方三藩王反叛,但最終平定叛亂。

    其實上述幾次削藩引發的叛亂,都是非常兇險的,說康熙帝成功了,但是當時吳三桂軍隊已經打到長江了,江南幾乎全部失陷。

    如果只對比朱允炆和康熙帝的兩次削藩,我們可以大致比較一下

    朱允炆要削除的對手是燕王朱棣。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封朱棣為燕王,率部駐守北平,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並且鍛鍊了軍事才能。而朝廷方面,因為朱元璋晚年誅殺功臣宿將,朝中軍事人才已經匱乏,而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持。燕王朱棣反叛打出的旗號是誅奸臣,靖國難,雖然有點牽強,但也沒有太大硬傷。

    康熙帝削藩的主要對手吳三桂。吳三桂也是能征慣戰的老將,軍事才能應該不弱,但是吳三桂打出的旗號是“反清復明”,這好像是在自己打自己臉一樣,因為大家都知道吳三桂引滿清入關覆滅大明的黑歷史,所以吳三桂提出的口號雖然對廣大漢人有很強的號召力,但是一旦起勢後,哪怕吳三桂的實力最強,很多人卻不願意追隨吳三桂,導致整個南方都已經反叛,但是整個叛軍不能整合成一支隊伍,這可能是吳三桂無法克服的弱點。

    從力量對比上看,燕王朱棣南下軍隊只有十萬,當時朝廷軍隊最多時達50萬。但燕王軍隊都是久經戰場的老兵,看看燕王在北方對蒙古的戰績: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真可謂精兵強將啊。而反觀朝廷這邊,兵員數量龐大,但是畢竟馬放南山好多年了,官兵疏於戰陣,而且指揮作戰的將領都是菜鳥,而老鳥們都被朱元璋殺掉了,真是可悲啊!

    反觀康熙和吳三桂的對決,康熙朝廷的兵力並不多,戰鬥力應該也一般,差不多和叛軍勢均力敵。但是叛軍的弱點在於人心不齊,各地都相應反清復明的號召起來造反,但是等到王輔臣敗降平涼後,一些藩王就害怕了,朝廷對各藩王招降安撫,結果大半藩王都投降了,最後就剩下吳三桂一家在鬧騰了。

    如果從削藩的全過程來看,個人覺得朱允炆的手段要高於康熙帝的,比如剛開始,朱允炆是先對其他幾個藩王下手,這樣就避免了多個藩王一起造反的局面。而康熙皇帝一上來搞了個三藩並撤,結果三個藩王一起造反。朱允炆失敗的根本原因其實在於朱元璋,並不是朱允炆個人無能。

    朱元璋為禦侮防患,在位期間曾兩次分封諸子為藩王。藩王各擁重兵,坐鎮一方,其中尤以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朱元璋晚年,功臣宿將被誅殺殆盡,北方軍事均以諸王主之。這就造成諸王有了反叛的實力和條件。

    康熙皇帝雖然已開始把事情搞砸了,但是這些反叛的藩王本身其實就有先天弱點,最有實力的吳三桂身上有硬傷,其他藩王實力不濟,而且心又不齊,朝廷只要分化瓦解叛軍,效果就立竿見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您來故宮,最想去看哪一座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