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劉備,那就不是考慮帶誰去打夷陵之戰了,而是考慮還打不打夷陵之戰。
我當然是不會發動零陵之戰。已經花甲之年了,摟著妃子,抱著兒子,享受下晚年生活多好啊。
蜀漢奪取益州後,又與曹軍爭奪漢中,苦戰幾年。雖然最終漢中到手了,益州也沒有什麼實力了。
關羽從荊州北伐,劉備在益州沒有任何動靜,很有可能是之前連年征戰,把益州給打殘了,沒有多餘的實力去支援荊州。而且關羽敗亡,失了荊州後,劉備也沒有能力立即組織兵力東征,奪回荊州。
劉備準備了近兩年,才開始率兵東征。而且湊出來的兵力對東吳兵力上也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劉備東征最大的優勢就是皇帝御駕親征,喊著為關羽報仇的口號,士氣旺盛。
但是陸遜清楚地分析出雙方各方面的優劣,明白劉備銳氣正盛,求勝心切,於是主動避開蜀軍鋒芒,實施戰略撤退,將不利於兵力展開的幾百裡山地留給蜀軍,再佔據險要進行防禦,遏制住蜀軍的進兵。
這時候劉備沒有了地理上的優勢,陸遜堅守不出,劉備難以攻下,兩軍相持半年,轉眼到了夏天。蜀軍久攻不下,逐漸士氣沮喪,再加上天氣炎熱,早已沒了出征時的銳氣。這時候劉備已經完全處於被動了。
劉備無可奈何,將水軍移到陸地,在深山密林中設軍營,準備等到天氣涼快了再進攻。但是陸遜不給劉備機會,抓住了蜀軍的破綻,果斷反擊,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蜀漢丟了荊州後,元氣大傷,實力有限。劉備執意東征,是因為他經過一系列勝利,早已經失去了理智,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更不會把陸遜放在眼裡。所以他無視蜀軍在地理、補給上的劣勢,不聽黃權的建議,一意孤行。
如果我是劉備,我已經知道陸遜是個優秀的統帥,仔細分析下雙方優劣,實在是沒有出兵的理由。即使心中對東吳恨之入骨,想奪回荊州,那個時候也只能去享受生活,過下做皇帝的癮,讓諸葛亮全力恢復國力,積極備戰,等待時機。
曹丕跟孫權互掐的時候就是時機。孫權只是名義上臣服曹丕,合作是不可能長久的。這時候無論出兵北伐曹魏,還是東征孫權,都是非常好的時機。
如果我是劉備,那就不是考慮帶誰去打夷陵之戰了,而是考慮還打不打夷陵之戰。
我當然是不會發動零陵之戰。已經花甲之年了,摟著妃子,抱著兒子,享受下晚年生活多好啊。
蜀漢奪取益州後,又與曹軍爭奪漢中,苦戰幾年。雖然最終漢中到手了,益州也沒有什麼實力了。
關羽從荊州北伐,劉備在益州沒有任何動靜,很有可能是之前連年征戰,把益州給打殘了,沒有多餘的實力去支援荊州。而且關羽敗亡,失了荊州後,劉備也沒有能力立即組織兵力東征,奪回荊州。
劉備準備了近兩年,才開始率兵東征。而且湊出來的兵力對東吳兵力上也沒有非常明顯的優勢。劉備東征最大的優勢就是皇帝御駕親征,喊著為關羽報仇的口號,士氣旺盛。
但是陸遜清楚地分析出雙方各方面的優劣,明白劉備銳氣正盛,求勝心切,於是主動避開蜀軍鋒芒,實施戰略撤退,將不利於兵力展開的幾百裡山地留給蜀軍,再佔據險要進行防禦,遏制住蜀軍的進兵。
這時候劉備沒有了地理上的優勢,陸遜堅守不出,劉備難以攻下,兩軍相持半年,轉眼到了夏天。蜀軍久攻不下,逐漸士氣沮喪,再加上天氣炎熱,早已沒了出征時的銳氣。這時候劉備已經完全處於被動了。
劉備無可奈何,將水軍移到陸地,在深山密林中設軍營,準備等到天氣涼快了再進攻。但是陸遜不給劉備機會,抓住了蜀軍的破綻,果斷反擊,火燒連營,大敗劉備。
蜀漢丟了荊州後,元氣大傷,實力有限。劉備執意東征,是因為他經過一系列勝利,早已經失去了理智,不把任何人放在眼裡,更不會把陸遜放在眼裡。所以他無視蜀軍在地理、補給上的劣勢,不聽黃權的建議,一意孤行。
如果我是劉備,我已經知道陸遜是個優秀的統帥,仔細分析下雙方優劣,實在是沒有出兵的理由。即使心中對東吳恨之入骨,想奪回荊州,那個時候也只能去享受生活,過下做皇帝的癮,讓諸葛亮全力恢復國力,積極備戰,等待時機。
曹丕跟孫權互掐的時候就是時機。孫權只是名義上臣服曹丕,合作是不可能長久的。這時候無論出兵北伐曹魏,還是東征孫權,都是非常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