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百味寫春秋

    自隋唐到明清,一千多年的時間裡,科舉制度是各朝代選拔人才的最主要方式。

    古代的科舉制度與當今的高考制度不同,今天的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最後高考決定能上什麼樣的大學。而在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是遞進式考試,只有通過了前一級考試才能獲得後一級的考試資格。

    科舉考試製度形成於隋朝,發展於唐朝,完善於宋朝,到明清兩朝達到了高峰。科舉考試製度是一級一級透過之後,才可以參加更高級別的考試。

    以明清時期科考為例,讀書人先要參加縣試或府試,這是最低級別的考試,考上的稱為“童生”。

    成為“童生”後就可以參加下一級別的“院試”,在院試中考試合格的,稱為“生員”,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秀才”。

    “生員”就等於拿到了“鄉試”的入場券,可以參加三年一次的鄉試。

    鄉試中考試通過後則被稱之為“舉人”,也叫“解元”。

    “鄉試”可以說是科考第一場難度較大的考試了,很多讀書人只考中了“秀才”,很多人一直考到中年,甚至考到老年,才能中個“舉人”。成語中“范進中舉”就是個典型的範例。

    “舉人”可以繼續參加更高一級別的“會試”,其考試難度也是更上一層樓了。如果透過會試合格者,就稱之為“貢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貢員”。

    “貢士”可以再參加最高級別的“殿試”,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歸納一下明清時期的科考級別,由初到高分別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稱謂由高到低分別為:狀元、榜眼、探花、貢士、舉人、生元、童生。

    明清時期,“舉人”一般不會直接授於官員,而是官員的候補人員,就是哪塊兒缺少官員,就由舉人候補做官,雖然機會不多,但是社會地位是不錯的。

    在明清時,“貢士”參加殿試除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之外,其以下的就是“進士”了,因此“貢士”基本上就是進士及第,從此而步入仕途的。

    解答至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和特愛臉紅的人聊天相處,為什麼她那麼愛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