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禾子水淼
-
2 # 光照無極
文學作品所處的時代不同,文學家所要闡述的社會主張不同。不好在一起比較。三十年代“革命+愛情”文學作品主要是描寫知識分子對革命的認識、參與和對愛情的追求。如蔣光慈《野祭》蕭軍《八月的鄉村》,丁玲《韋護》等等。讀者熟知的楊沫《青春之歌》,宗璞《紅豆》,雖然創作年代稍晚, 仍然可以看到“革命+愛情”文學創作的痕跡。那個年代的文學家所張揚的革命迷茫到熾熱的蛻變與對愛情的赤熱追求所包含的社會價值叛逆,與《山鄉鉅變》一類的文學作品所處的時代迥異。 文學家關注的是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以及自己在這一時刻的主張。同時代的《創業史》《香飄四季》《風雷》都是這樣。雖然褒貶不一但是具有很高文學藝術價值的《豔陽天》,是《山鄉鉅變》同類作品,所描寫的男女主人公愛情比後者更加引人注目。簫長春和焦淑紅的愛情,已經與三十年代“革命+愛情”描寫完全不同。作家融入的時代不同,催生的作品年代痕跡記錄就不同。文學作品沒有不變的“八股"。
這個題目有點大,不太好說。
不過,我總覺得三十年代的愛情觀大多是革命性加上小資產階級情調的混合物,一般愛情描寫比較含蓄,大多以革命工作為先導,其它一切都必須為革命工作讓路或者服務於革命工作。如曹禺、巴金、楊沬等作家筆下的那些愛情故事,好多電視劇裡的愛情故事,均體現出了這一點。而《山鄉鉅變》裡的陳大春、鄧秀梅等年輕人甚至包括亭麵糊夫婦、李月輝、盛佑亭等情感故事就不一樣。一是雖有點新的時代氣息但主要還是中國傳統思想束縛下的情愛觀念;二是這些人的愛情觀裡鄉村習俗、鄉土氣息也顯得濃烈一些。
因為農村必竟經歷了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體制薰陶,那些舊社會的陳舊痕跡一時半會還不可能在這個偏僻並且落後的鄉村徹底清除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