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中國古代有發達的釀酒術,製茶術,但是後來成為華人主要食用調料之一的糖的出現卻是比較晚的事情了。在中國古籍當中,“糖”一字的出現也是比較晚的,在“糖”出現之前,先出現了“蜜”、“飴”等。“飴”最早在先秦時期就出現了,而當時的飴實際上只是麥芽糖,不是現在意義上的白砂糖。唐太宗曾經派人到印度學習過製糖術,我們現在吃到的白砂糖的雛形是在唐代由印度傳入中國的,其實際做法就是在中國此前本土製糖術的基礎之上加入了鹼,進而製造出了散的紅糖。唐代典籍中雖然也偶爾出現“白砂糖”字樣,但實際上唐代的白砂糖並不是真正的白,而是與黑糖、赤糖比較起來更加有色澤,更加光亮些。元代,製糖技術出現重大轉折,華人在製糖過程中加入樹灰後,開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白砂糖,即真正的“白”和“砂”。華人制造白砂糖的技術又在13世紀傳入印度,因而梵文中的白糖一詞的願意是“來自中國”的意思。到了明代,華人進一步改良製糖術,發明了一種“黃泥法”,可以達到很好的脫色效果,在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當中有詳細的記載,明代中後期,世界各地的一些新的農作物產品如辣椒、玉米、胡蘿蔔等傳入中國,白糖製作技術也臻於完善,因而華人的美食文化自明中期以後得到很大的發展。季羨林老先生對於白糖在全球的傳播史有著深入的研究,在上個世紀80年代根據對敦煌殘卷的考證,在其晚年寫出了一部名作《糖史》。

  • 2 # 創史人

    漢代以前就發明了糖。

    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說到印度出產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根據季羨林解讀,“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譯,證明印度製糖術的確經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將甘蔗榨出甘蔗汁曬成糖漿,再用火煎煮,成為蔗糖塊(sakara)。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義。印度的“石”糖在漢代傳入中國,漢代文獻中的“石蜜”、“西極石蜜”、“西國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國”、“西極”正是梵文sakara的對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譯。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小的時候喜歡過天文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