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63201958491

    意思: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理解:儒家在講“仁”的時候,不僅是說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一方面。孔子在這裡沒有說到要愛什麼人,恨什麼人,但有愛則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對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出自:《論語·里仁篇》

    節選: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子曰:“苟志於仁矣,無惡也。”

    翻譯: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於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孔子說:“如果立志於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3b7d0a20cf431ad732edbdf4636acaf2fdd985c

    擴充套件資料

    《論語·里仁篇》是《論語》的第四篇,包括26章,主要內容涉及到義與利的關係問題、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孝敬父母的問題以及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

    作品從幾個方面說明仁、德的修養:每個人的道德修養既是個人自身的事,又必然與所處的外界環境有關。重視居住的環境,重視對朋友的選擇,這是儒家一貫注重的問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會受到仁德者的影響;反之,就不大可能養成仁的情操。

    在這章中,孔子認為,沒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否則,他們就會為非作亂或者驕奢淫逸。只有仁者安於仁,智者也會行仁。這種思想是希望人們注意個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環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氣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曉明退出《乘風破浪的姐姐2》,誰來接替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