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慕鄉關

    孝莊文皇后死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正式將孝莊文皇后下葬昭西陵,中間相隔38年。

    也就是說,直到康熙去世也沒有給奶奶下葬,作為奶奶一手養大的孫子,康熙和孝莊太后的感情毋庸置疑,那麼在同樣講究以孝治國的清朝,為什麼康熙一直不給奶奶下葬呢。

    比較公認的原因是因為孝莊太后的遺囑,據《孝莊後傳》記載:孝莊在病重期間,專門叮囑自己的孫子這件事情,原文如下:

    按照這個說法,孝莊太后不願意歸葬盛京,與皇太極合葬,而是想就地安葬,陪著兒子孫子。

    這個理由看起來成立,實則有些奇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孝莊皇太后雖是蒙古人,但知書達理,為什麼在這件事情上如此固執?

    史書沒有記載。

    我個人以為只有一種可能性:不好意思與老公合葬。

    坊間傳聞:孝莊太后下嫁小叔子多爾袞,這件事情多見於野史,正史並沒有記載,但我們知道正史一般都是為尊者諱,不願意讓人知道的事情就一筆勾銷,給後世研究者帶來了許多難度。

    如果孝莊真的下嫁小叔子,死後再與丈夫合葬,過不去心裡這道坎。而以眷戀兒孫為藉口,就地安葬也就順理成章。

    但是這件事情給孫子康熙出了一個大大的難題。

    按照祖制,孝莊太后是一定要歸葬盛京的,不去就是不行,但是去了,又違背祖母的遺願,感情上說不過去。

    怎麼辦?

    無可奈何的康熙選擇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辦法:拖!

    康熙把祖母以前住過的慈寧宮東側五間殿拆卸,全部建材運往在孝陵紅牆外,按原樣易地重建,作為太后的“暫安奉殿”。因為祖母曾經多次向他提到自己很喜歡這座宮殿。然後就是擱置爭議,等待時機,這一等就等到自己去世。

    難題到了接班人雍正手裡。

    時過境遷,難題還是難題,但是難度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三十八年,縱然當年有緋聞,有爭議,隨著當事人的逐漸離去,王朝的逐漸穩固,也漸漸被人淡忘,即使有人還記得,那也是一段笑談。

    爭議不在,難題迎刃而解。

    雍正二年(1724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孝莊皇太后下葬,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極昭陵之西,故稱“昭西”,地理上比較遠,名稱上比較近,雍正玩了個文字遊戲,把這件事情圓滿解決。

  • 2 # 筆下發白

    清朝最偉大的一個女人,其實不是慈禧,而是孝莊皇后,一位輔佐了大清三代帝王的女人,且這三位無一是昏庸之輩,皆雄才大略之人,可以說是奠定了大清的基業。

    孝莊皇后做為皇太極的妃子,他為了大清的榮譽,在皇太極死後,又扶持順治帝福臨做為帝王,後來順治帝死後,他又力排眾議,把康熙扶持上帝位,而事實證明,正是他的這一決斷,讓大清有了第一個盛世王朝。

    所以我認為,康熙其實對孝莊皇后是極其尊敬的,對於她的靈柩不下葬,或許是源於不捨罷了,在也難有他念。

  • 3 # 惜花公子

    孝莊皇后,從出生到去世。都在為著大清朝的基業進行著操勞,大清朝的建立與走向繁榮都有其在背後的默默奉獻。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其大清朝立下不世之功。

    從努爾哈赤到順治再到康熙,先後經歷三個朝代。輔助順治登基、培養康熙治國等等,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女政治家。一生能屈能伸、經歷無數風雨坎坷。收服明軍、降服多爾袞幫助順治登基,培養康熙,除鰲拜、定三藩等等。而一生深露簡出,節儉清明。為著國事操勞,就是在快去世前,下遺詔,不進行厚葬。真的是,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由於從大清朝建立到康熙前期,國家一直都不夠穩定,到處征戰、內部社會矛盾嚴重,國庫不怎麼富裕,皇權不夠穩固等等因素下,讓其要求,康熙不能為舉辦葬禮。而康熙對於孝莊皇后非常的尊重與愛戴,就遵照其遺詔,在孝莊皇后去世後將其安葬在宮中,一直沒有為其進行建陵。也成為了,康熙的一塊心病,讓其常常感嘆。

    雍正在繼位後,為其完成先帝的遺願與討康熙的開心。對於孝莊皇后的愛戴,就對其進行合理的安葬。了結了康熙的一塊心病,也讓其以孝立國的宗旨更加的複合其根本。

    總之,孝莊皇后是一個非常有智慧的女政治家,在多種勢力下一手促進了大清朝的平穩的度過了困難時期,為著“康乾盛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是一個非常值得人們尊敬的人。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康熙二十六年,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去世。之後一直停陵在清東陵風水牆外新建的“暫安奉殿”,這一停就是近三十八年。那麼,為什麼清聖祖(康熙帝)不讓祖母入土為安呢?這還要從孝莊文皇后臨終前的遺言說起。孝莊文皇后臨終前給清聖祖留下遺言:“太宗奉安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大致意思就是:“你爺爺皇太極已經入土很多年了,不能因為我又去打攪他。況且,我(我)心(向)裡(來)一(討)直(厭)想(你)著(爺)你(爺)們(那)爺(癟)兒(犢)倆(子),死後真心不想再回東北那旮了。你就把你奶奶我埋你爹墓邊上得了,這樣我也就死得瞑目了。”可這一遺言卻難倒了清聖祖。

    清朝當初修建清世祖(順治帝)孝陵時的規劃是以孝陵為中心,其後的皇帝為分支,建立一個類似於明十三陵的皇陵體系。因此,建設之初,清世祖的孝陵在清東陵地域範圍內就處於中心位置。而孝莊文皇后如果葬入清東陵的話,其陵寢位置明顯要居於清世祖之下。而孝莊文皇后作為清世祖的生母,顯然是不能如此安排的。而葬入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孝莊文皇后的遺言裡已經以最為冠冕堂皇的理由給否決了,而且她也的確不想,清聖祖自然不好違背。如此一來,到底把祖母葬在哪裡,成為了清聖祖頗為頭疼的一個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最終,清聖祖想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拖”。於是,將孝莊文皇后生前所住宮殿拆除,在清東陵風水牆之外新建了“暫安奉殿”,將孝莊文皇后暫厝於此,以便日後尋找更加妥善的安置方案。

    這一“拖”就拖了三十五年,直到清聖祖去世,也沒能想出更妥善的安置方案。直到雍正元年,清聖祖的兒子清世宗(雍正帝)即位後,清世宗才想出了一個可行方案。以孝莊文皇后暫厝“暫安奉殿”之後,國家日漸昌盛為由,“認定”康熙盛世是由於“暫安奉殿”的風水好帶來的,這塊地就是最理想的金井吉壤。此話一說,別人也挑不出什麼理兒,畢竟孝莊文皇后暫厝之後的康熙盛世是事實。更何況,以清世宗的行事風格,別人也不敢挑什麼理兒。於是,清世宗一錘定音,在“暫安奉殿”原址修建陵寢,讓曾祖母孝莊文皇后早日入土為安。這就是後來位於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雖然遠在河北而不是東北,卻成為了清太宗皇太極昭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實際上,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都是說給世人聽的,清世宗要的只是曾祖母孝莊文皇后儘快入土。清聖祖無法解決,是因為和祖母情意深重,不忍違背祖母的意願,又不忍讓祖母死後受到委屈。而康熙十七年出生的清世宗和曾祖母孝莊文皇后共同活在這個地球上的時間只有短短九年,清朝皇家的制度又註定了他們不可能共同生活。換句話說,清世宗和曾祖母並沒有太深的感情,他要的僅僅是一個可以搪塞世人的理由,僅此而已。在這樣的大前提下,輕鬆解決這個問題也就成為了必然。雍正三年,暫厝“暫安奉殿”近三十八年多的孝莊文皇后正式下葬昭西陵地宮。自此,孝莊文皇后的身後事圓滿完成,一代巾幗梟雄正式謝幕。

  • 5 # 島礁夫

    孝莊的靈柩四十餘不入葬,我認為主要不捨孫子康熙,想死後也看見康熙治理國家。康熙是孝莊一手養大,一手調教,全力護持的天子。康熙也同樣對孝莊感情深厚同樣不捨孝莊埋入地下,陰陽兩隔。看出祖母與孫子感情至深至用語言無法表達的境界,只要康熙再世要和祖母相伴,這是真實原因。孝莊不想驚動太祖是個藉口,所謂野世所說不夠為信。

  • 6 # 歷史甄奇喵

    引言:輔佐過三位帝王的孝莊太后在死後卻不得“安寧”,曾在宮中停屍三十七年之久,這期間康熙在做什麼?

    說起清朝的事,那大家想必有不少八卦可以談,畢竟年代離我們近研究也比較多,什麼順治出家、九龍奪嫡、慈禧奪權,大家說起來都是津津樂道。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人物——大玉兒,也就是歷史上歷經三朝的孝莊皇后。

    與同樣身為掌權的女性的慈禧相比,孝莊皇后的格局、見識、謀略顯然都要高出一大截,兩者之間幾乎沒有可比性。

    後金天命十年,十三歲的布木布泰便在兄長的護送下前往盛京,布木布泰即孝莊太后,她此行的目的便是前往盛京嫁給皇太極。

    由於當時皇太極已經有了大福晉,所以十三歲的孝莊只是皇太極身邊的一個側福晉,不過性格溫和的孝莊並不計較這個,一直以側福晉的身份輔佐皇太極。

    皇太極去世後因為沒有明確規定誰是繼承人,所以在面對這個問題上眾人之間陷入了爭論,最終得出的結論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便是擁立六歲的福臨為帝。

    當時攝政王多爾袞野心勃勃,但孝莊太后並沒有就此屈服,雖說母子兩人不能見面,但孝莊還是想盡一切辦法來輔佐福臨。

    不幸的是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種事再度發生在了孝莊太后身上,二十四歲的順治英年早逝,八歲的康熙登基為帝。

    我們都知道先皇登基最大的困難就是老臣不服,再加上但是康熙只不過才八歲的年紀,繼多爾袞之後又一權臣鰲拜出現。

    面對這種情況,孝莊太后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繼續輔佐年幼的康熙,可以說康熙能夠成就這一番豐功偉績,這其中孝莊太后居功首位。

    康熙二十六年七十五歲的孝莊太后離開人世,她這一生足可以稱得上傳奇,終其一生都在為王朝盡心盡力,為剛打下的大清江山穩定了基業,還培養出了康熙這樣的千古明君。

    而圍繞著她的謎題也有很多,比如這樣一位地位威望都非常高的女性,為什麼在去世將近40年才得以安葬,古人不都是講究入土為安的嗎?

    有些人誤信野史,認為孝莊是因為和多爾袞有私情,才不願意也不敢和皇太極葬在一起的,這純屬無稽之談。要說還是孝莊皇后留下的懿旨,讓康熙太難辦了。

    按照清廷的祖制,皇后去世應該是和皇帝合葬的,所以孝莊原本應該是葬在昭陵西側的,但是讓人沒有想到的是,孝莊在臨死之前留下了3條遺囑。

    其中第一條就是交代不要和皇太極葬在一起。理由是皇太極已經去世很久了,而且還葬在瀋陽,自己身份卑微,就不要去打擾皇太極了。

    第二條就是要求大家不要為自己大興土木修建陵墓,避免奢侈浪費;第三條就是表達了自己對於子孫的不捨,惦記著他們,希望可以離自己的子孫們近一點,一定要葬在遵化。

    要知道,康熙帝對於這位祖母的感情可是非常深厚的,對她非常孝順,自然是不願意違背祖母的意願,但是孝莊的遺囑卻讓他左右為難。

    要知道,當時順治帝的孝陵已經建成,並且就在昌瑞山主峰的下面,是清東陵的中軸線,至尊無上。

    古人以居中為尊,而孝莊是順治帝的母親,地位應該是高於順治的,如果這個時候再把孝莊葬進去,就會打破整個格局,無論放哪都不合適。

    如果就這樣葬進去,老祖宗的規矩就被破壞了,如果和皇太極合葬,那就是違背了祖母的意願,左右都不是。

    康熙沒有辦法,只能夠先把孝莊的靈柩放置在“暫安奉殿”裡,等到想出合適的辦法再修建陵寢,只是沒有想到這一等就是37年。

    在孝莊去世後的35年裡,乾隆皇帝曾經去祭奠過30次,但是一直沒有能夠解決祖母的身後事。

    直到康熙駕崩之後,雍正即位之後才解決了這樣一個棘手的問題,也免得被後人留下不孝的罪名。

    雍正是一位雷厲風行的皇帝,做事果斷,一看自己祖奶奶的陵寢到現在都沒有解決,也是非常著急的。

    不過後面他還是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能夠遵循遺囑讓孝莊入土為安也不會破壞祖制。

    雍正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說是康熙皇帝能夠在位六十多年依舊國泰民安、百業昌盛,一定是因為將孝莊的靈柩安葬的極為穩妥。

    現在這個地方一定是一個風水寶地,因此也就不適合再進行挪動,所以雍正就在原先暫安奉殿的基礎之上單獨修建了一個陵墓,而且還把它命名為了昭西陵。

    一來,皇太極的陵墓叫做昭陵,孝莊身為他的皇后原本就應該葬在昭陵的西側,現在雖然葬在了河北遵化,但是從風水方位上來說位置還是昭陵之西,兩者遙相呼應,是同一個體系的。

    二來,昭西陵和東陵只有一牆之隔,離子孫近有沒有為了修建陵墓而勞民傷財,完全遵循了孝莊最後的遺願。

    昭西陵是清朝所有皇后陵墓中最特別的,而且也是規格最高的。其他陵墓的大殿都是歇山頂,唯有昭西陵用的是最為尊貴的廡殿頂。

    周圍建立的兩道圍牆也是孤例,而且因為地勢的原因,昭西陵並沒有建立溝河涵洞以及橋樑。

    此外,清東陵的正面就是昭西陵的右側的大紅門,子孫後代在謁陵的時候都要經過此處,從昭西陵開始從左往右祭奠。以上種種,都足以看出昭西陵的特別,以及孝莊尊崇的地位。

    這就是孝莊為何在37後才得以安葬了,不得不說康熙和雍正都是兩位政治手段極高的皇帝,一位為了避免罵名一再等待時機把棘手難題留給了後人解決,一位順其自然輕而易舉就解決了難題還稱讚了自己父親一番,手段實在是高。

  • 7 # 洛水清風

    孝莊皇太后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政治家,她歷經三朝,輔佐順治、康熙兩位皇帝,為清朝期初的穩定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尤其對康熙而言,沒有祖母孝莊鼎力支援,就沒有他後來彪炳史冊的文治武功。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影響康熙一生的偉大女性,在她去世後,康熙卻不肯將她下葬,而且挺屍達37年之久,究竟是康熙捨不得祖母離開,還是其中另有隱情呢?

    按照《清史稿》記載,孝莊臨終前對康熙留下留下這樣的話:“太宗文皇帝梓宮安奉已久,卑不動尊,此時未便合葬,若另起塋域,未免勞民動眾,究非合葬之義……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離,務必於遵化安厝,我心無憾矣!”這段話意思是說,皇太極去世很久,我不願驚動他在地下的安息,如果在他陵寢旁,另起墳塋,未免勞民傷財。況且,我心裡一直牽掛你們父子,死後也不想遠離你們。你就順治的陵寢旁邊找塊地把我安葬,如此,我就沒有遺憾了。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康熙覺得,如果將孝莊安葬在順治的陵寢旁,與禮法不合。若是將孝莊運回盛京安葬,又違背祖母遺願是大不孝。這讓他左右為難,只得將孝莊的靈柩暫時放在清東陵,並把她生前居住的慈寧宮中的五間房拆了,搬建在昌瑞山下,改名“暫安奉殿”,孝莊的靈柩在這裡一停就是37年。直到康熙去世,也沒有想好該把祖母安葬何處!雍正登基後,經過再三斟酌,就在“暫安奉殿”旁邊修建陵寢安葬了孝莊,這就是今天的“昭西陵”。

    另外,民間還有三種說法。一:下嫁多爾袞之說。皇太極死後,多爾袞身為皇太弟,又是正白旗旗主,對皇位虎視眈眈,他競爭對手是皇太極的長子豪哥,而鰲拜索尼等大臣則明確表只支援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所以,多爾袞在皇位競爭中並不具備絕對優勢,但他又不甘心把皇位拱手讓給豪哥。負有政治眼光的孝莊瞅準這個機會,拉攏多爾袞支援自己六歲兒子福臨。多爾袞權衡利弊後,將福臨扶上皇位,這就是歷史上的順治皇帝。由於福臨登基時年齡太小,朝政大權盡落入多爾袞之手。面對一首遮天的多爾袞 ,為了兒子順治能永保皇位,孝莊只得委身於多爾袞。其實,在少數民族歷史上,子納後母,弟娶寡嫂的事屢見不鮮,孝莊下嫁多爾袞,在清朝沒入關以前,也不是什麼丟人現眼的事。但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在他看來,孝莊下嫁多爾袞,不僅有損於皇家的尊嚴,更對不住爺爺皇太極。皇太極若是地下有知,肯定不願意讓孝莊與自己同葬一穴。所以,究竟把孝莊安葬在何處,讓康熙左右為難。

    二:孝莊不受寵之說。皇太極有一個皇后,四位妃子,皇后則是孝莊的親姑姑。孝莊的名分僅僅是個西側福晉,位居四位妃子最後,而皇太極最寵愛的妃子則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可以這麼說,孝莊在皇太極生前備受冷落很不得寵,儘管她後來貴為皇太后,但也不能減輕她對皇太極的怨恨。既然生前不得寵,死後更不願意再到地下與姑姑、姐姐爭風吃醋,這就是孝莊不願與皇太極合葬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代講究以孝治天下,康熙自然不敢違背孝莊的遺願,將她與皇太極合葬,而這一停就是37年。

    三:棺材變沉之說。孝莊死後,康熙已經為她在盛京選好墓地。就在起殯的當天,突然電閃雷鳴,大雨滂沱,送葬的人無不驚駭。更神奇的是,孝莊的棺槨變得很沉,十幾個壯漢都抬不起來。康熙認為,這是祖母在顯靈,不肯遠離她疼愛的孫子。於是決定在天晴後,將孝莊的靈柩暫安在清東陵,以便自己能隨時悼念祭奠。

    康熙生前為何沒有將疼愛自己祖母下葬,我比較傾向於《清史稿》的記載,以及下嫁多爾袞之說。正是她留有遺言,不願遠離順治康熙父子,加之她曾有委身多爾袞那段不光彩的歷史,才讓康熙左右為難,至死都不不知道該把孝莊葬在哪裡為好。

  • 8 # 歷史茶坊

    孝莊文皇后是清朝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同時也是最為傑出的后妃。她一生輔佐三代帝王,完成清朝統一大業,撫育和培養了被人稱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文皇后病逝於紫禁城慈寧宮,享年75歲。然而康熙皇帝卻始終沒有給這位撫育自己長大的皇祖母修建陵寢並葬入地宮,直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雍正皇帝才在河北遵化的清東陵風水牆外的昭西陵,將孝莊文皇后的靈柩葬入地宮。

    孝莊文皇后(畫像)

    從因病逝世到葬入地宮,孝莊文皇后的靈柩在外停放了38年之久,康熙帝為何終其一生不為其修建陵寢呢?

    喜歡看清宮劇的朋友肯定知道,孝莊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后妃。孝莊是蒙古科爾沁貝勒寨桑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她的姑姑就是皇太極的大福晉孝端文皇后,也就是影視劇中經常提到的哲哲皇后。

    孝莊文皇后(影視劇照)

    值得一提的是,孝莊嫁給皇太極時年僅13歲,而皇太極當時已經是34歲的中年大叔。現在人們都說相差10歲就有代溝,那麼孝莊跟皇太極之間相差21歲,如此之大的代溝註定了他們之間的夫妻感情並不十分融洽。

    此外,孝莊嫁給皇太極屬於政治聯姻,主要原因是哲哲肚子不太爭氣,總是生不出兒子,所以讓侄女嫁給姑父,反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對於蒙古科爾沁來說,搭上了後金四大貝勒之一的皇太極,怎麼著也能得到更多的庇佑,姑娘嫁誰不是嫁,能嫁給聲譽正隆的皇太極做側福晉是多好的一樁姻緣。

    果不其然,努爾哈赤歸天后,皇太極被推舉為後金大汗。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正式稱帝,大封群臣、后妃,哲哲毫無疑問獲封皇后,孝莊卻只封為永福宮莊妃,位居崇德五妃之末。

    孝莊文皇后(影視劇照)

    好傢伙,孝莊嫁給皇太極時,地位僅次於姑姑哲哲,怎麼混了這麼些年,反倒從二把手降至五把手的位置了呢?

    原因當然很複雜,但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孝莊的姐姐海蘭珠入宮;二是不受皇太極的寵愛。

    總而言之,孝莊對姑父兼丈夫皇太極的感情總體來說是恨大於愛,敬大於情。

    孝莊文皇后(影視劇照)

    有人要說了,你扯了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這跟孝莊死後38年不下葬有什麼關係嗎?

    不僅有,而且有莫大的關係。

    孝莊在臨終前對康熙帝說了這麼一番話:“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當於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無憾。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不想和太宗葬在一起,你把我葬在孝陵附近,我便死而無憾了!

    孝莊不想和皇太極葬在一起,顯然是對丈夫生前的所作所為感到心寒,故而寧願在兒子順治的孝陵附近下葬也不願回盛京(今瀋陽)。

    還有一種說法,是說皇太極死後,年輕居孀的孝莊嫁給了皇太極的弟弟,攝政王多爾袞,因此羞於在地下見到丈夫,故而不願回盛京安葬。

    康熙帝8歲喪父,9歲喪母,基本上是在孝莊撫育下長大成人並被推上帝位,所以康熙對皇祖母的感情十分深厚。孝莊病危之際,康熙帝不僅晝夜不離,親侍湯藥,而且親自率領王公大臣從紫禁城步行到天壇給皇祖母祈福,還在祝文中寫道“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的感人語句。

    “憶自弱齡,早失怙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致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帝自評

    孝莊最讓人側目的地方在於,她從不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而是透過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讓康熙帝明白祖宗創業之艱辛,勉勵他要做個愛民如子的好皇帝,親手扶持康熙帝從政治鬥爭中成長起來。

    孝莊文皇后(影視劇照)

    她甘居幕後,從不輕易干涉朝政,卻每每在危急關頭挺身而出,成為康熙帝的堅強後盾。三藩之亂時,孝莊感念從徵將士之辛苦,以身作則削減開支,把省下的銀兩拿來犒賞前方將士。聽聞各地受水旱災禍,又屢屢撥銀賑災,堪稱清朝歷史上的第一位賢后。

    孝莊死後,康熙帝悲痛欲絕,根據皇祖母的臨終遺願,靈柩沒有運往盛京安葬,而是將孝莊生前居住過的慈寧宮東王殿拆掉,移建於清東陵大紅門外東側,稱暫安奉殿。孝莊的靈柩被安置在暫安奉殿的寶座上,以土掩埋後永閉殿門。

    此後,康熙帝幾乎每年都要前往孝陵、暫安奉殿進行祭奠,卻遲遲沒有將孝莊的靈柩下葬。這一拖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駕崩,孝莊的靈柩依然未曾下葬。

    康熙帝為何不將皇祖母的靈柩下葬,首先是孝莊的遺願讓康熙帝感到為難。因為按照清朝早期葬制,皇后無論死於皇帝之前還是之後,都要與皇帝合葬,同陵同穴。

    昭西陵位置圖

    然而,孝莊的遺願顯然是不遵守祖制,但語氣卻很強硬。康熙既不願違背皇祖母的臨終遺願,又不好公然不遵祖制,於是便採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拖。

    其次,孝莊的遺願是在孝陵附近擇地安葬,可問題在於清東陵風水最好,地位最高的是順治帝的孝陵。孝陵位於昌瑞山主峰之下,是陵區位置最好的地方。孝莊作為順治帝的生母,地位尊崇,在附近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來安葬她,這也是孝莊的靈柩遲遲未能下葬的原因之一。

    總之,終康熙一朝,未能解決孝莊文皇后的陵寢問題。

    時光如白駒過隙,康熙帝駕崩後,皇四子胤禛繼承皇位,即雍正皇帝。大傢伙都知道,雍正帝在歷史上的名聲不太好,是有名的刻薄寡恩之君,也有人說他是一代暴君,弒子弒母、囚禁兄弟、卸磨殺驢等等。

    但雍正帝卻是清朝歷史上承上啟下,非常重要的一代帝王,他不畏人言,推行攤定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改革舉措,將國庫存銀從繼位之初的700萬兩增加到5000萬兩,給乾隆皇帝留下了一片錦繡山河。

    雍正皇帝(畫像)

    雍正三年(1725年),帝位得到穩固的雍正帝下詔,稱孝莊文皇后奉安以來,國家昌盛、皇父長壽、子孫繁衍,說明此地是一處風水寶地,於是決定就地建陵。雍正三年(1725)二月初三動工,同年十二月初十日將孝莊文皇后葬入地宮,取名昭西陵。

    昭西陵位於清東陵風水牆外,不屬於清東陵陵區。皇太極在盛京的陵墓叫昭陵,昭西陵很明顯是昭陵的附屬。這樣做,既不違背孝莊的遺願,也不違背清朝祖制,可謂是一舉兩得。

    昭西陵

    此外,雍正帝本就是個不畏人言、我行我素的皇帝,這一點跟康熙帝謹小慎微、以仁為本大相徑庭,因而雍正帝敢於玩一把文字遊戲,就把這個令康熙頭疼了半輩子的難題給解決了!

    無論如何,在雍正帝的主持下,為清朝統一大業操勞了大半輩子的孝莊文皇后,終於可以入土為安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血緣關係?你和父母的血緣哪個更近?還是和兄弟姐妹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