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劣勢
許多人已經知道,髖關節的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等等會造成關節功能的嚴重毀損,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於中老年患者的此類疾病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措施,能夠很好地恢復關節的功能,使患者仍然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人工關節假體的10年生存率通常在95%以上,15-20年的生存率一般也都在80%甚至85%以上,全髖關節置換術已經是骨科領域最成功的手術之一。
但是,對於年輕病人而言,全髖關節置換術就有很大的問題,年輕病人由於生活與工作的需要,不僅活動的總量和強度要遠遠大於老年病人,而且即使在相同活動量下,其強壯的周圍肌肉帶給假體的應力負荷也與老年人有非常大的不同。55歲以下的男性患者,其假體的10年生存率不足80%,15-20年隨訪時更是低到只有30-50%,而且,越是年輕,假體的使用壽命就越是短,患者一生中不得不面臨多次翻修手術的痛苦命運。因此,對於年輕患者而言,傳統的全髖關節置換術顯然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因此很多醫生常常會要求患者“再忍幾年”,儘可能等年齡再大一點才做全髖手術,但是,“忍痛”的後果就是生活質量的巨大犧牲。
與全髖關節置換術不同的是,髖關節表面置換術並不完全切除股骨近端骨質,而僅僅對有病損的股骨頭進行塑形,再套上一層半球形的人工金屬關節面,以替代原有的股骨頭關節面,這一層金屬的厚度一般在3毫米左右,換言之,這種手術僅僅置換了股骨頭表面的關節面,因此稱之為表面置換術。
對於髖臼側來說,年輕患者非骨水泥固定髖臼的長期生存率令人滿意,因此通常也進行髖臼的置換。但是,與傳統全髖關節置換術不同的是,為了儘可能多地保留髖臼自身的骨量,同時又要容納與原來一樣大小的股骨頭,因此必須要把人工臼杯做得很薄,大約3-5毫米厚,也是隻置換“表面”。而且,為了和股骨頭之間有良好的摩擦效能,表面置換臼杯的內壁必須光整連續,不能在上面打孔,因此不能用螺絲釘從內部把這樣一個臼杯固定到骨盆上去,這是與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對於非常年輕的病人,如果髖臼本身的質量非常好,還可以不做髖臼置換,而僅行股骨頭的表面置換,也就是“半髖表面置換”。
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劣勢
許多人已經知道,髖關節的骨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以及股骨頭無菌性壞死等等會造成關節功能的嚴重毀損,全髖關節置換術對於中老年患者的此類疾病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治療措施,能夠很好地恢復關節的功能,使患者仍然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人工關節假體的10年生存率通常在95%以上,15-20年的生存率一般也都在80%甚至85%以上,全髖關節置換術已經是骨科領域最成功的手術之一。
但是,對於年輕病人而言,全髖關節置換術就有很大的問題,年輕病人由於生活與工作的需要,不僅活動的總量和強度要遠遠大於老年病人,而且即使在相同活動量下,其強壯的周圍肌肉帶給假體的應力負荷也與老年人有非常大的不同。55歲以下的男性患者,其假體的10年生存率不足80%,15-20年隨訪時更是低到只有30-50%,而且,越是年輕,假體的使用壽命就越是短,患者一生中不得不面臨多次翻修手術的痛苦命運。因此,對於年輕患者而言,傳統的全髖關節置換術顯然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只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舉,因此很多醫生常常會要求患者“再忍幾年”,儘可能等年齡再大一點才做全髖手術,但是,“忍痛”的後果就是生活質量的巨大犧牲。
髖關節表面置換術解決難題與全髖關節置換術不同的是,髖關節表面置換術並不完全切除股骨近端骨質,而僅僅對有病損的股骨頭進行塑形,再套上一層半球形的人工金屬關節面,以替代原有的股骨頭關節面,這一層金屬的厚度一般在3毫米左右,換言之,這種手術僅僅置換了股骨頭表面的關節面,因此稱之為表面置換術。
對於髖臼側來說,年輕患者非骨水泥固定髖臼的長期生存率令人滿意,因此通常也進行髖臼的置換。但是,與傳統全髖關節置換術不同的是,為了儘可能多地保留髖臼自身的骨量,同時又要容納與原來一樣大小的股骨頭,因此必須要把人工臼杯做得很薄,大約3-5毫米厚,也是隻置換“表面”。而且,為了和股骨頭之間有良好的摩擦效能,表面置換臼杯的內壁必須光整連續,不能在上面打孔,因此不能用螺絲釘從內部把這樣一個臼杯固定到骨盆上去,這是與全髖關節置換術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對於非常年輕的病人,如果髖臼本身的質量非常好,還可以不做髖臼置換,而僅行股骨頭的表面置換,也就是“半髖表面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