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喵眼觀察

    對於科技部發文取消SCI論文的作用,這個訊息,我沒看到過。如果真的是這樣,實施起來還是有些難度的。

    我們知道,SCI的興起主要是源於對於人才評價體系的建立。2000年以後,隨著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的規模增大,急需要一個可以有群眾基礎的又能比較靠譜的評價手段,SCI文章就被高校和研究所,作為自然科學和醫學類人才評價的一個重要標準。

    SCI的出現和以此相關的評價體系的建立,客觀上推動了中國科研人才的培養,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科研經費合理化的分配。關於這點,我想大家確實都是認可的。

    一些初出茅廬的青年科研人,可能憑藉幾篇大牛文章,就被破格提拔,從此之後,經費源源不斷,科研資源也是要啥有啥,之後的科研之路走得也是順風順水。這些例子並不鮮見。特別是對於一些地方上的科研單位,尤其如此。

    SCI對於科研人員的作用,可能與高考對於高三的學生的作用是類似的,看似並不完善,甚至是有很多弊端,但是起碼形式上提供了一種公平的競爭機制。這對於廣大的自然科學研究人員來說,無疑是一條重要的上升通道,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任何一種評價體系都有其內涵和外延,而且不是萬能的。文章對於不同學科,不同工作崗位,往往它的評價效能是有區別的。我們既然不能要求所有的高校老師大部分時間都走進實驗室,那就不能將SCI文章作為這些所有人幾乎唯一的評價標準(文章的權重很大)。另外,一個學校,醫學和化學、材料類的文章,與物理,數學的文章,同樣SCI分數的影響力當然也不是一個級別的。

    目前,出現問題的不是發SCI文章這個行為和評價體系本身,而是什麼人,什麼學科,應該用這樣的評價標準,權重應該怎麼設定而已。那些院士,校長,所長等等,都是這種評價體系的受益者,在這種評價體系下產生了那麼多人才,國外也很重視文章,說明SCI評價本身並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不能因為一件兩件事就一棍子打死。打死之後怎麼辦,難倒靠行政,靠考試嗎。

    科研,總是需要一種認可,需要一種動力,SCI對於很多基礎學科來說,也是為數不多的能夠達到這種目的的手段。當然,對於那些能夠產生應用的學科,從來也不缺乏評價體系,比如育種,比如推廣,比如手術,比如經濟效益等等。如果說,中國科研體系大發展的這幾十年因為SCI文章而遭否定,確實會被人笑掉大牙的。

    可行的方法,往往不是堵,而是疏。既然不是所有人,所有機構都適合這個體系,那麼那些適合,那些不適合,完全可以排查出來,制定大家認可的評價體系。多元化評價,並不是針對的個人,而是單位,你是什麼職位,你有什麼職責,你才會有主要的評價標準,而不是一個大學大家都一個政策,那當然是不科學的。

    說了這麼多,我相信,SCI文章這種評價體系不會取消,而是會對不適合的職位產生多元化的評價渠道,這也是符合社會發展潮流的。廣納賢才,百花齊放,網際網路,新媒體等行業就是很好的例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懿傳》定檔12月,它會超越《甄嬛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