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神農溪茶業

    愛喝茶的人都知道,茶葉好不好,跟耐不耐泡,有著很直接的關係。一壺好茶,能夠反覆沖泡,將茶葉中的營養儘可能的發揮出來,是茶葉得到充分應用的體現。但是,對於哪種茶葉耐泡,還有哪些茶葉不耐泡,人們通常不是很清楚。大眾認為,芽尖不是很好沖泡,因為芽尖都比較嫩,所以沖泡的時候,很容易被衝碎。事實上,茶葉耐泡與否,除了茶葉的本身條件所決定外,還有一些附加的影響因素,大家也必須弄清楚。

    1.茶葉的加工過程

    無論是綠茶,還是紅茶,還是其他的茶葉,基本上在加工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個揉捻的過程,這個過程對於茶葉的製作尤為重要。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利用揉捻的方式,將茶葉從原本的葉子變成人們想要的半成品,然後在經過烘焙、再加工的方式,讓茶葉真正變成人們想要的成品。所以,如果在揉捻的過程中,因為投入的力度太大,不注意對茶葉進行保護的話,那麼對於芽尖一類的茶葉,很容易在揉捻的時候,就已經被揉的支離破碎了,這個時候即使用再合適的水溫,恐怕也是不耐泡了。

    2.茶葉與水的比例

    有的人喜歡喝淡茶,有的人喜歡喝濃茶,無論是淡茶,還是濃茶,其實跟茶葉和茶水的比例,有著直接的關係。事實上,如果大家要使茶葉變得耐泡,茶葉的投放量是關鍵,按照人們的經驗來推測,一次投放的茶葉越多,每次換水的次數也就會越多,相對來說,茶葉就會越耐泡,這是受茶葉量的影響所致。而且,無論是新茶,還是陳茶,大家在沖泡的時候,也不宜無窮無盡,儘可能的一次投放的茶葉,沖泡次數不得超過五次,就應該更換茶葉了。

    3.泡茶時的水溫影響

    雖說不同的茶葉,對於水溫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不過有一點大家需要記得,那就是針對一般的茶葉,水溫大多是需要開水沖泡的,也就是說溫度需要超過90℃比較合適。但是,對於有些不適合高溫沖泡的茶葉,比如說烏龍茶、龍井之類的,超過了想要的溫度,也會破壞茶葉中的營養成分,導致茶葉不耐泡。

  • 2 # 茶鄉小龍

    茶葉的耐泡度。取決於樹齡,地域,採摘的規格,做工等諸多因素。就一般來講,春茶要比夏秋季的茶耐泡;針芽茶要比散葉耐泡。

  • 3 # 布朗茶鍋

    按個人理解,茶葉的耐泡度,與茶葉本身內含物質的多少有很大的關係,而決定茶葉內含物質含量的因素有茶園的土壤環境,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這些因素是不可逆轉的先天條件;其次,內含物質的多少也跟季節有關係,同一個山頭,同一片茶園,不同季節採摘加工,內含物質的豐富程度也不一樣,因此才出現,不同季節不同口感特徵和不同的耐泡度。

    以普洱茶為例(其它類茶也應該如此),春茶在採摘前,茶樹經過幾個月的休眠期,得以休養生息,吸收了土壤中有機成份和礦物質等各類營養物質,當春茶發芽時,茶樹為嫩芽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所以春茶是平均內含物質最為豐富的。

    而夏茶,因為平均降水量增加,日照時間相對較短,土壤中的水份增加,各類營養物質由於受土壤中水份的稀釋而密度減少,茶樹吸收到的也相對減少,所以夏茶耐泡度一般比春茶要低很多,而且各類芳香物質的減少,也使香夏茶香氣減弱。

  • 4 # 意韻東方生活美學

    耐泡,通常是指茶經過多次沖泡之後,我們還能夠從茶湯中感受到它的香氣韻味。決定一款茶是否耐泡,其中的變數可是非常多的喲。

    茶樹周邊的生態環境優美、海拔夠高、土質肥厚,出產的茶葉一定是肉質豐厚、口感飽滿的,會更耐泡一些。理論上講,喬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為半喬木,再次為灌木,而茶葉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耐泡度。因此,在其他條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喬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為半喬木,再次為灌木。這也是為什麼普洱茶常常比較耐泡的原因。

    綠茶的原料一般較嫩,嫩芽的酚氨比很高,鮮美清香,然而我們都知道綠茶屬於不是很耐泡的茶。而烏龍茶採到一芽三四葉,芽葉連枝,葉片有一定的成熟度,其中的茶梗也含有豐富的有效成分,故烏龍茶比較耐泡,當然也與兩者加工工藝不同有關。如果是更加粗老的莖葉,反而會因為衰老而寡淡。一般情況下,全是芽尖的茶比較不耐泡,而一芽兩葉或者三葉耐泡度就要高一些,這是因為粗老的原料,其內涵物質比較豐富,飲用時必然要經過很多次的沖泡,才能釋放完畢。

    另外,茶葉完整程度與茶葉的耐泡度成正比,完整程度越高,耐泡度也越高。一些茶條較細碎的(如紅碎茶),由於茶葉中的物質較易浸出,所以耐泡度就更差一些。越完整的茶葉越耐泡。茶葉的碎渣子很容易泡出味,故而也沒那麼耐泡。

    同樣的茶,不同人、不同時候沖泡,耐泡度就是不一樣。沖泡出的茶湯濃度和口感,除了茶水比例,還跟時間和溫度有關。有人說沖泡方法對茶葉的耐泡度有影響。

  • 5 # 承藝旗艦店官方賬號

    平常聽過一段順口溜“一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五道六道也不差,七泡有餘香八道有餘味,九道十道仍回味。”

    真實情況可不是如此,話是說的溜,但不能適用於所有的茶。六大茶類,耐泡度各不同,不能統一進行對比,用黑茶的耐泡度來要求綠茶,純屬扯淡。再形象一點,你拿大媽跟小蘿莉比,有可比性嘛。既然聊到了耐泡度,咱們就順著說下去。茶葉的耐泡度與物質含量、製作工藝、沖泡手法有直接關係。

    物質含量又跟茶樹品種、生長環境和茶葉成熟度有關,就像咱們人一樣,身高體重與基因、營養和年齡有關。茶樹品種決定了茶葉物質的基礎含量和上限,生長環境則保證了茶葉更好生長。成熟度就算是茶葉的年齡,生長時間越久,物質含量越豐富。正因如此,茶葉的品種和種植區一直是主要炒作點,例如獅峰的龍井、正山的巖茶等等,好的茶葉都講究茶樹品種和種植的山場。那些能看出茶葉源自什麼茶樹,來自什麼山場的大師們,絕大部分是濫竽充數,剩下那麼一兩個,是有真才實學的。這就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樣,看外表樣子和內修涵養,偏差不了太多的。

    所以,第一點,茶樹品種,優秀的生長環境,生長時間都可以影響茶葉的物質含量,物質含量越多的茶,自然耐泡度越高。

    關於茶葉的製作工藝,這是茶葉最重要的環節,總的沒啥好說,簡單一句話概括:茶鮮葉不說好壞,只要製作工藝成功且優秀,最終成茶的質量都非常好,都算是好茶。如果製作工藝出現瑕疵,你這茶葉的原料再好,成茶後也是次茶,上不了檯面。製作工藝優秀無瑕疵,會大大提高茶葉的耐泡度,相反,製作工藝有瑕疵或者失敗,茶葉不耐泡是正常的,例如殺青、乾燥不足,茶葉含水量過高,有青味的同時也不耐泡,倒是有個小優點,茶葉很綠,碧綠或者翠綠,茶色倒是要好看一些。

    茶葉的沖泡手法,與投茶量、注水量和沖泡時間有關。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問題,喜歡喝濃茶,就多投點茶、少倒點水、多衝泡一會,這樣茶湯會變濃,三點相反,茶湯會淡一些。對於濃度,自己合理控制,不建議大家飲用過多的濃茶,但不阻止大家喝濃茶,量力而行,都是成年人,自己要負責。相同的投茶量,你減少注水量和沖泡時間,自然會讓茶更耐泡。

    哦,對了,差點忘了說水溫,水溫越高,茶葉物質浸出越快。可以降低水溫,這樣茶會更耐泡。不過在這裡強調,沸水沖泡完全可以,好茶不怕開水燙,而且壞茶的缺點在高溫下更容易暴露。溫水沖泡也行,要是喜歡,冷水泡都可以,就是比較費時間。水溫越低,茶葉的苦澀物質浸出越少,口感和滋味可能更適合一些茶友的胃口,具體還是看個人喜好,對於別人的沖泡方式,我不予指手畫腳。

    還有這個沖泡的姿勢,之前有朋友問過,“你說懸壺高衝對茶葉真有那麼大影響?”對茶沒啥影響,對人有影響,容易被燙。倒水的姿勢,可以隨心所欲,想咋倒就咋倒,沒那麼多事,當然,請保證安全,如果你非得天女散花般倒水,那被打也是正常的。

    最後,想跟大家說,耐泡度是個偽指標,不說大的茶類,單說各個茶種,都有自己較為合理的沖泡次數,如果真要比較耐泡度,必須在同一茶種,同一等級中進行對比,這才有意義。將不同茶種的耐泡度進行對比,沒有可比性,閒的蛋疼。判斷一款茶的好壞,從色香味形綜合判斷,僅靠耐泡度就給一款茶下定義,太草率了,忒不靠譜。

  • 6 # 小圖圖日常生活

    茶葉的耐泡程度除與嫩度有關外,主要決定於茶葉加工的方法。初制過程中把茶葉切得越碎,茶汁就越容易沖泡出來,而粗、老、完整的茶葉

    第一次沖泡,浸出的量佔可溶物總量的50%-55%;第二次沖泡一般約佔30%;第三次為10%左右;第四次只有1%-3%了。從茶葉的維生素和氨基酸的營養成分看,第一次沖泡就有80%的量被浸出,第二次沖泡時約15%,第三次沖泡後,基本全部浸出。茶香氣和滋味,一泡茶香氣濃郁,滋味鮮爽;二泡茶雖濃郁,但味鮮爽不如前;三泡茶香氣和滋味已淡乏;若再經沖泡則無滋味。

    紅茶、綠茶和花茶,沖泡以3次為宜,烏龍茶可以多衝泡幾次。紅碎袋泡茶,通常適宜於一次性沖泡。茶葉經過多次沖泡,能使一些難溶的有害物質(如重金屬)逐漸浸出,對人體有害。一杯茶從早泡到晚的做法不可取。

  • 7 # 方寸居

    關於茶葉的耐泡度,牽扯很多因素。

    不同茶類,發酵茶比半發酵和非發酵茶耐泡,一般情況下,黑茶(紅茶)比綠茶(白茶)耐泡。

    同一種茶類,環境優靜、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樹齡長久的肯定耐泡些,

    同一棵茶樹,葉子越老越耐泡(也就是說大葉子比芽尖耐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鎖記》中曹七巧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