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失在耶路撒冷

    製造火箭很簡單,最大的困難在於創造火箭發射所需的機械效能,並且火箭的各項部件能適應極端條件。

    下面這個例子有助於解釋火箭效能問題:

    要使火箭進入軌道,需要將有效載荷送入100多公里的高空,並且水平加速度要達到7.8千米/秒。為保證火箭的勢能和動能,需要給每公斤有效載荷提供35兆焦耳的能量。

    這個數值非常接近可供我們支配的燃料最大能量產額。例如,噴氣機和火箭常用的燃料——煤油,它可提供的能量約為42兆焦耳/千克。這就牽扯到一個火箭固有的非常反常的問題,即火箭必須攜帶燃料和氧化劑,並將它們連同火箭本身一起發射到軌道上,最起碼也要將它們送到半空中。如果超過了火箭效率的某一點,額外的燃料就不足以支撐燃料自身的重量,這是完全不可行的。在實踐中,這意味著火箭要嚴格遵守燃料/有效載荷曲線,要維持最佳推進劑質量比在90%以上。為了做到這一點,設計工程師必須利用某些非常機敏但又極不穩定的技藝。

    簡而言之,建造火箭比發射火箭要簡單,而把火箭以足夠快的速度推送到足夠高的地方並使之進入軌道,則是難上加難。要製造可以在太空中飛行的火箭,必須利用複雜的技藝,這遠比建造火箭複雜的多。

  • 2 # qwer89154921

    這有多難,知道難於上青天的意思嗎?!請恕本人愚鈍!作為一名吃瓜群眾告訴你:

    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執行第十次太空飛行任務時,僅飛行了73秒便解體。

    七名宇航員全部遇難。

    原因在哪裡?

    因為太空異常寒冷,一個“0”形橡膠密封圈失靈了。

    僅僅因為一個橡膠圈,7人遇難!

    如果僅僅一個橡膠圈就可以摧毀一架太空梭,那有多少零件可以出錯?

    一架太空梭共有250萬個零件,如果僅僅其中一個稍稍出現差池,整個飛機就會化為灰燼,導致悲劇發生。這個機率是多少,不言而喻了。因此對於航空學,絕對不允許出現任何錯誤。

  • 3 # 量子貓

    想把人類宇航員送進太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優秀的宇航員和優秀的火箭和飛船。

    我們先看看火箭和飛船

    在這,我給你說明一下,你可能會以為火箭和飛船是一回事。

    其實不是的,你在電視裡看到的大柱子一樣的東西其實是火箭,它是負責把飛船送上天的。火箭頂端的那一小部分才是飛船,宇航員就是坐在這裡頭的。

    因為要保證宇航員的生存,所以飛船要提供各種各樣的裝置。

    比如能製造氧氣、吸收二氧化碳的裝置,要儲存足夠多的食物和水。

    另外,因為火箭飛行的速度很快,飛船和空氣摩擦會變得很熱。所以飛船要有隔熱的保護層,不然宇航員可能會被熱死。

    而且,宇航員要時刻觀察飛船的狀態,要和地面的指揮中心通話,隨時報告自己的情況。所以還需要一套無線電的通訊系統。

    為了儘可能減輕重量,當時蘇聯的第一架載人飛船"東方—號"設計為只能乘坐一名宇航員。儘管這樣,"東方一號"還是很沉,總重量超過了4噸,是斯普尼克1號衛星重量的50多倍,相當於一輛小卡車的重量了。

    "東方一號"發射

    要把這麼重的東西送進太空,難度也比之前大得多。蘇聯發射斯普尼克3號的時候,火箭被晃散架了。

    發射宇航員的時候可不能這麼晃,否則宇航員的身體會承受不了的,所以火箭在飛行的過程中,必須儘可能保持穩定。

    另外,人們不光得把宇航員送進太空,還得安全地把他帶回來。所以飛船進入太空之後,還需要重新點火,反方向提供推力,讓飛船能夠落回地面。

    這返回地面也不容易,總不能讓飛船一頭撞向地面吧?

    在接近地面的時候,飛船需要自動開啟降落傘,靠降落傘減速,最後慢慢落在地面上。

    這還沒完,飛船落地之後,有可能角度不合適,宇航員剛好是臉朝下腳朝上的,這樣一來宇航員自己是沒法開啟艙門走出來的。

    這就需要地面的控制中心馬上派人去把宇航員接回來。

    你看,這只是簡單說了下宇航員上太空再回來的過程,聽起來就比發射一顆衛星要難多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植物大戰殭屍》中向日葵的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