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島主說事

    二戰莫斯科戰役颱風行動後,希特勒為何要親自接任陸軍總司令?這個問題是戰場環境促使希特勒不得已而為之。

    一方面,颱風行動是一場虎頭蛇尾的戰鬥。對於蘇德戰場來講,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是遲早的事,但早打比晚打好,這一點直到現在一直廣為人們質疑,希特勒為什麼要延遲一到兩個月。人們肯定會說那是因為基輔包圍戰耽誤了時間,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

    就當時東線戰場環境來看,德軍想要在7、8月份直接進攻莫斯科也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是因為閃擊戰在初期勢如破竹把蘇軍攆得一退再退,但斯大林和蘇軍統帥部在堅守莫斯科的決心上一直沒有變,即使德軍不發動基輔包圍戰,也不見得就能拿下莫斯科,因為這一時期德軍的損失也是非常大的。就當時閃擊戰的打法來講,裝甲快速機動對於攻城戰鬥還是有一些缺陷,比如德軍佔領斯摩稜斯克以後,蘇軍損失巨大,德軍同樣面臨兵力不足和補給困難的難題,提前兩個月發動進攻,最多使蘇軍損失更多一些,但改變不了蘇軍堅守莫斯科的局面,這一點,從德軍不斷從北線增派部隊到中線就能看出來。

    因此,延緩2個月的莫斯科戰鬥打響以後,中線德軍在預期內沒有達到戰役目的,一些指揮員就開始打起了退堂鼓,連古德里安這樣的主戰派也對希特勒的強硬進攻表示懷疑,對於德軍總體指揮來說,基輔之戰只能分散了德軍更多兵力,但佔領基輔反而使德軍南線集團還要拿出兵力來守住這一勝利果實,客觀上講,對莫斯科戰役是沒有什麼幫助的。

    另一方面,颱風行動失利,希特勒要親自擔任總司令,是基於兩個方面的考慮。第一是便於指揮,雖然多數人認為希特勒在二戰中是獨裁和插手前線太多,但看看世界各國哪場戰役不都是領導人親自過問指揮呢?何況希特勒還參加過一戰,得過十字勳章。只能說,他過多的指揮部隊,影響了部屬的主觀能動性,但對於戰場指揮來說,他這麼做反而有利於達到快速指揮和令行禁止的目的,從指揮效果上是說得通的。

    第二是颱風行動以後,沒有誰敢站出來挑這個重擔。雖然德國陸軍對希特勒面和心不和,但戰爭打響以後,軍隊的職能作用在那,國防軍在黨衛軍的監督下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希特勒解除了一大批高階將領的職務,一些有成就的將領如曼施坦因等又才鋒芒畢露,誰都不知道接下來會遭遇什麼樣的損失,希特勒這時攬過指揮權也是別無選擇。

    當然,對於陸軍總參謀部的指揮問題,希特勒與布勞希奇的分歧一直不斷,無論是進攻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還是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德軍總參謀部考慮的都是如何在軍事上進退的問題,而對希特勒來說,他不僅要從軍事角度把握,還要考慮政治層面上的全盤把握,這也是他訓斥古德里安不懂經濟和政治的原因。

    但是,對希特勒經常變換指揮策略的問題,這是他一貫的作風,由於擴張野心的膨脹,客觀上講,在他眼裡,德軍的閃擊戰是沒有人能打敗的,直到蘇軍兵臨柏林城下,他仍然在做著反攻的美夢,他把總司令的職權攬在懷裡,也是對部下不信任的體現。

  • 2 # 伊納森健康

    拿破崙1814年對俄國的入侵是各國軍人歷來研究的重點。法軍攻入莫斯科之後,因為俄軍主力未被殲滅,補給線中斷,被迫撤退。法軍再冰天雪地裡的撤退演變成一場大潰敗,導致整個法軍崩潰,俄軍一路追擊到波蘭普魯士。這場潰敗是德軍將領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所以當莫斯科戰役失敗,蘇聯軍隊轉入反攻,德軍一路後撤,這時候德軍最高指揮員陸軍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都希望讓德軍後撤遠一點建立新的戰線。但是希特勒敏銳的發現,後撤的結果很可能又是一場法國式的潰逃,所以希特勒堅持要就地抵抗,把一個個補給點建立成堡壘,遲滯蘇軍進攻以贏得時間。當時古德里安就因為擅自撤退唄撤職。

    由於德軍指揮高層驚慌失措,希特勒只好親自指揮德軍作戰 以貫徹他的意圖。12月19日,希特勒免除陸軍總司令伯勞希契的職位,親自兼任陸軍總司令。

    結果是德軍的頑強抵抗,使得蘇軍進攻漸漸停滯下來,並蒙受巨大傷亡。

    德軍避免了拿破崙式的大潰敗,才可能在第二年即1942年夏季重整旗鼓,發起藍色行動。

  • 3 # 戰略論

    確切的說,希特勒是在臺風行動失敗後才接任陸軍總司令一職的,颱風行動的失敗讓希特勒對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為首的陸軍領導層失去了最後的信任,希特勒認為目前的陸軍總司令部根本沒有按照自己的戰略意圖去計劃戰爭,雙方的矛盾從法國戰役時就開始不斷積蓄,只不過因一系列的勝利而掩蓋了這些矛盾,德軍在莫斯科的慘敗讓這一矛盾開始迅速激化,最終使希特勒下定決心重組陸軍總司令部,他要將自己的戰略構想真正貫徹到軍事行動上。

    早在巴巴羅薩計劃還在研究談論時,就主要戰略方向上,希特勒就已經和陸軍總司令部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希特勒主張從戰爭經濟的角度去選擇戰略目標,如烏克蘭的農業區、頓涅茨的煤炭以及高加索的石油,失去這些戰略資源蘇聯也就失去了進行戰爭的能力,這些目標都在蘇聯的南方地區,所以希特勒主張將主要進攻方向放在南方。而陸軍總司令部則從軍事角度考慮問題,陸軍總司令部認為深入蘇聯腹地的唯一前提就是殲滅蘇聯武裝力量,而只有在通往莫斯科的路上才能遇到蘇軍的主力部隊,從而透過一場決定性的會戰來打敗蘇軍,無論德國對蘇聯有任何經濟上的企圖,首要的前提就是在軍事上打敗蘇聯軍隊,所以德軍陸軍總司令部主張將主攻方向放在北方。

    希特勒和陸軍總司令部的分歧並沒能得到消除,這一分歧貫穿於德軍“巴巴羅薩行動”的整個過程,甚至在計劃中都沒能明確主攻方向到底在哪裡,只是明確了必須首先佔領列寧格勒以解放出北方集團軍群。不過希特勒同意了大大加強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張,這相當於默認了陸軍總司令部的將戰略重點放在莫斯科方向上的觀點,不過這只是暫時的,很快隨著戰事的發展,希特勒再度將目光轉向了南方地區。南方集團軍群沒能在最初階段取得決定性的突破,故而使推進迅速的中央集團軍群逐漸暴露出危險側翼,希特勒找到了更改原作戰計劃的軍事理由,不顧陸軍總司令部的強烈反對,中止了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行動,轉而和南方集團軍群在南方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會戰,即基輔會戰,這場會戰在戰役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希特勒自認為是他的功勞,這證明了他一貫堅持的戰爭經濟原則的重要性。

    隨著基輔會戰的勝利,使德軍的東線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至少在希特勒和德軍陸軍總司令部眼裡是這樣,蘇聯軍隊已經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德軍應該乘勝發起最後的一擊,在進攻莫斯科問題希特勒和陸軍總司令部獲得了空前的一致。不過希特勒眼中並非只有莫斯科,他同時下令北方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展開對列寧格勒和羅斯托夫的最後進攻。最終的結果就是德軍三個集團軍群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失敗,德軍既未能佔領列寧格勒和莫斯科,也沒能完全佔領頓涅茨的工業區和羅斯托夫,而後者是通向高加索石油的大門,無論是經濟目標還是軍事目標都沒有達成。希特勒將失敗歸咎於陸軍總司令部,他覺得自己向陸軍總司令部的妥協是錯誤的,他同意了陸軍總司令部進攻莫斯科的建議卻最終遭至嚴重的失敗,如果一開始就堅持他的戰爭經濟路線,早就該取得巨大的勝利了。他決心親自掌握東線德軍的指揮權,完全按照他的戰略意圖來指導軍事作戰,第二年的進攻計劃完全按照希特勒的經濟路線來制定,目標直指高加索的油田,而不再是莫斯科,這就是著名的“藍色方案”。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事涉德國高層決策層的權利鬥爭,一般認為第三帝國時期,是元首大獨裁者時期,這是不對的。德國在二戰結束以前,一直是個軍事國家,軍人始終是這個國家的核心權利層。希特勒自從步入德國政治舞臺,一方面作為前下士對軍隊的好感,一方面作為草根對德國最高權利層的敬畏,最初對興登堡元帥為首的軍官團,始終保持了低姿態,甚至親自動手發動長刀之夜,用衝鋒隊做了投名狀。希特勒對軍官團的期望一直是融合,但是軍官團哪怕在戰爭初期各種資源傾斜,各種輝煌勝利之下,對希特勒的態度也始終是“有限的,謹慎的配合”,這也反應了軍官團軍事貴族勢力始終不願意八希特勒當自己人,並堅持自己影響德國決策的獨立勢力格局。事情到莫斯科颱風行動失敗後,希特勒已經痛感德國軍隊高層需要改造,因為他們的各種陽奉陰違,已經嚴重干擾自己的帝國大業,一幫專業貴族老爺已經跟不上第三帝國的步伐,已經無法容忍!其實在之前,希特勒已經有意識的開始重用軍隊裡非貴族出身的軍官,但還遠遠談不上可以跟原軍官團相比,不得已,只能藉助自己在一部分高層、以及中下層裡面建立的巨大威望,親自出馬,接任陸軍總司令,並趁著東線很多軍官頂著國內嚴令後撤的事,對軍隊高層做初步清洗,可惜歷史已不給希特勒時間了,戰爭打到這種程度,德軍已無法大規模清洗高層,有能力又值得自己信任的軍官也來不及培養,但是即便這種程度的勤洗,也依舊引發施陶芬伯格的刺殺,這背後,沒有軍官團的影子,是不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找什麼話題和暗戀的男生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