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28449235116

    劉備到新野駐防不久,席不暇暖就前去拜訪當地名士水鏡先生司馬德操。

    對劉備的到訪,“清雅有知人鑑”的司馬德操表現的十分謙遜。他自稱為“儒生俗士”,不敢與伏龍、鳳雛比肩。不等劉備開口相請,他就婉拒道:“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劉備聞言強自壓抑心底的失落,問伏龍、鳳雛何許人也?司馬德操告訴他:“諸葛孔明、龐士元也。”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劉備主動上門拜訪水鏡先生雖吃了閉門羹,卻有徐庶毛遂自薦的意外收穫。

    之前,劉備雖有簡雍、孫乾、麋竺等文士相助,但這幾人做些文案工作、充任使者尚可,其才略不足以襄助劉備大展宏圖。頗有謀略的徐庶的到來,在他輔佐之下,劉備事業立即有了起色,開始步入正軌。劉備如獲至寶,對他言聽計從。

    徐庶將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又將自己與諸葛亮交往的舊事重提――

    諸葛亮在荊州,與穎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嘗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

    徐庶、石廣元三人問諸葛亮的志向,諸葛亮卻笑而不語。

    孟公威思鄉心切,聽說官渡之戰曹操戰勝了袁紹,北方漸趨平靜,打算北歸謀求發展。諸葛亮卻勸他道:“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焉?”

    表面上,諸葛亮是在替孟公威考慮,其實是擔心他前往投奔曹操,日後極有可能二人分屬敵對陣營。曹操在打敗袁紹後,勢力迅速擴張,帳下人才濟濟,去了也不會被受重視。

    孟公威選擇的是績優股曹操,諸葛亮看中的卻是潛力股劉備。績優股四平八穩,潛力股卻有無限之可能。正是出於收益回報的考量,諸葛亮沒有象孟廣威那樣捨近求遠。

    劉備聽了關於諸葛亮的“故事”不禁怦然心動。

    他已年過不惑,卻仍寄人籬下。未來人生將去往何方?劉備心中一片茫然,他急需明白人為他指點迷津。

    葛大叔曾在《天下無賊》中語重心長的告訴我們:二十一世紀什麼最重要?――人才!

    同理,在漢末三國時期,最稀缺的資源也是人才。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那是統治者臉上貼金的說法。得士人者得天下,為此曹操幾次三番下求賢令,正是希望天下人才為我所有,為我所用。

    袁紹在官渡的覆轍前車之鑑不遠,殘酷的事實告訴劉備――最終決定戰爭走向的是人才!

    事實勝於雄辯,劉備對人才的評判標準有了新的認識,決定趁著現在曹操忙於統一北方戰爭之時,摒棄從前只知論資排輩的擇才觀念,延攬人才為己用。

    劉備必須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的新團隊。多渠道、多形式的聚集、引進各種人才,強化頂尖人才對自己組織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才有可能與曹操一較高下。

    從風華正茂到中年油膩大叔,劉備一事無成、一文不名,始終過著東奔西走顛沛流離的生活,正是因為他對人生缺乏一個清晰的長遠規劃。在最落魄的時候,劉備吃了上頓沒下頓,甚至不知道“明天的早餐在哪裡”。

    劉備急需一個智囊,而劉表徒有其表缺乏銳意進取之心,對避難至荊州地方的人才不能為我所用。劉表的短視,恰恰為劉備的發展勢力、招募人才提供了可能。他不可能永遠做劉表的門童,他迫切需要“複合型人才”幫助他規劃未來。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後漢書》《資治通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清除魚缸裡的青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