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海釣沉
-
2 # 坤哥自媒體Vlog
德國雖有能力橫掃歐洲,可就是拿不下英國,那是因為英國擁有“天時地利”,德軍若想拿下英國就必須奪取英吉利海峽制海權、制空權。
我們知道德軍陸軍、空軍很強大,可海軍實力一般,要其很難擊敗強大英帝國海軍。
希特勒打英國還需建造一支強大艦隊,可這對於正在高速運轉納粹戰爭機器明顯是個虧本買賣,為此希特勒只能更蘇聯交戰,奪取其石油等戰略資源,然後在集中力量對付英國。
德軍軟肋海軍德軍一旦對英國發動跨海之戰,就必須要有足夠強大海軍能抗衡英國皇家海軍,德國海軍明顯不是強大英國海軍為敵,可以說英國海軍強大要德國海軍很難受。
德國海軍之所以弱小,源於《凡爾賽條約》制約,要其沒足夠時間及能力發展海軍。
雖有艦艇部隊支援,可艦艇並沒辦法大規模運兵,要其無法實際為德軍跨海運兵提供大幫助。
德軍空軍一直未奪取制空權德軍若想大規模運兵跨海作戰,必要有空軍強有力支援,可德國空軍也不靠譜,一直未能擊敗英國空軍奪取制空權,這要希特勒很難受。
德軍飛機數量雖多於英軍,可其航程遠的戰略轟炸機較少,要其他飛機很難實現大規模轟炸任務,在加之飛機航程不足,要面對做好完全準備英國本土,德國空軍很難擊敗英國空軍,這也是不列顛空戰中,德軍一直未能取勝原因。
綜合所述希特勒放棄進攻英國,一方面不能奪取制空、制海權,還有更重要原因就是英國沒有德國想要的戰爭資源,要其只能放棄英國全力進攻蘇聯,才能保證戰爭機器不停止,打英國初衷在於期望可和英國談判,獲得主動權。
-
3 # 邋遢傲慢馬歇爾
謝邀,德國跟英國的關係屬於剪不斷理還亂那種,從19世紀就開始了,沒有跟法國和俄羅斯那麼多刻骨仇恨。德國和英國的生產方式和文化是高度接近的,都是金髮碧眼的維京人征服的,都是高度封建化的,反對法國和荷蘭的現代官僚制度。德國要是想拿下英國,直接解放海南島那樣澡盆渡海了,不需要巴巴羅薩消耗掉的實力。
-
4 # 叢中笑6603
德國短時期內躍入強國行列,主要表現在陸軍,空軍和裝甲叢集上,海軍雖然也造了很多艦,但同英國艦隊相比,還是相差很遠,當時英國擁有12艘戰列艦,3艘戰列巡洋艦,8艘航母和169艘驅逐艦。所以,最終德國選擇用潛艇實施"狼群戰術"以切斷對英國的戰爭物資的補給。
把戰爭引向蘇聯,是希特勒早已計劃好的,不是因為鬥不過英國而調轉槍口,希特勒以為英國被困死後沒有什麼力量了,等佔領蘇聯後,回頭再進攻英國,只是希特勒沒有想到,他會被斯大林打敗。
回覆列表
二戰前德國所謂的強大是指其迅速從經濟危機中抽身,恢復了經濟,透過重新武裝相比於英法獲得了一定的軍事優勢而言。但在軍隊數量、海軍建設、坦克等重型武器裝備數量及質量方面,相對於英法蘇仍是其短板,特別是海軍建設上。
海軍,是一個需要長期投資經營且見效異常緩慢的奢侈品,儘管二戰前德國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海軍重建計劃,但實際上直到二戰爆發,計劃中龐大的海軍艦船仍停留在紙面上,總體實力居世界第五,不僅比不了英美,甚至也弱於義大利和日本,與一戰前能和英國海軍一較高下的德皇公海艦隊相差甚遠。唯一可供一戰的就是其數量僅有幾十艘的潛艇部隊,所以在此形勢下,只能對英國海軍採取避戰方式。
而陸軍則不同,雖然德國裝甲兵也是恢復較晚,但德國軍事工業迅速補齊了這個短板,蘇聯的軍工體系一定程度上也是靠著和德國報團取暖才的得以建立起來的,所以德國對蘇聯陸軍更有心理優勢。
此外,從歷史角度看,德華人一向看不起俄國,剛剛結束的一戰,俄國就是一直在德國輾軋下苦熬過來的,甚至俄華人自己對德意志人都有一種仰視的心理弱勢,就像我們國內一些幹部一看見洋人就想跪舔就想哈著一樣,這種心理優勢也是德國先選擇蘇聯進行打擊的原因之一。
最重要的原因,則是德國在征服了西歐之後,想要獲得一個安穩的戰略後方,蘇芬戰爭中表現欠佳又有被德意志人屠殺歷史的蘇聯,就成了最好的目標––看似強大的軍隊不堪一擊,暴君的暴政天怒人怨,豐富的石油鋼鐵煤炭金屬礦藏,這些都是德國放過英國選擇蘇聯下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