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愛咬人,不一定是存在惡意,可能只是表達喜歡和愛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並不是社會普遍認同的意識形態,所以要引導孩子改變行為。
第一,找出引起孩子咬人行為的強化物或誘因。也就是說,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咬人,儘量杜絕此類情況的出現。
第二,對孩子的咬人行為進行消退。消退的意思是,透過減少某因素,以降低行為的發生機率。
第三,對孩子進行親社會行為的引導。
例如:講繪本、在孩子咬人後要求其觀察被咬小朋友的反應,並道歉。
第四,當發現孩子在某種情況下咬人的時候,父母可以在同樣情況下,也去咬孩子。
原因很簡單,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很強烈,這種自我中心與道德無關,是指兒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上的一種正常表現。
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從他人角度去看問題,以為我想的,就是別人的想法。
咬孩子,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驗到咬人的痛苦,明白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
第五,尋找例外,對孩子的適宜行為進行獎勵。當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沒有出現咬人的行為,父母要及時的給與獎勵。
這種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以是一個擁抱、親吻、語言上的鼓勵、誇獎等多種形式。
總之,要改變孩子的咬人行為,首要任務是找到誘因以及發生咬人的特定情境。
寶寶愛咬人,不一定是存在惡意,可能只是表達喜歡和愛的一種方式。但是這種方式,並不是社會普遍認同的意識形態,所以要引導孩子改變行為。
第一,找出引起孩子咬人行為的強化物或誘因。也就是說,孩子在什麼情況下會咬人,儘量杜絕此類情況的出現。
第二,對孩子的咬人行為進行消退。消退的意思是,透過減少某因素,以降低行為的發生機率。
第三,對孩子進行親社會行為的引導。
例如:講繪本、在孩子咬人後要求其觀察被咬小朋友的反應,並道歉。
第四,當發現孩子在某種情況下咬人的時候,父母可以在同樣情況下,也去咬孩子。
原因很簡單,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識很強烈,這種自我中心與道德無關,是指兒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上的一種正常表現。
也就是說,他們不會從他人角度去看問題,以為我想的,就是別人的想法。
咬孩子,就是要讓孩子親身體驗到咬人的痛苦,明白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
第五,尋找例外,對孩子的適宜行為進行獎勵。當孩子在特定的情境下,沒有出現咬人的行為,父母要及時的給與獎勵。
這種獎勵,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可以是一個擁抱、親吻、語言上的鼓勵、誇獎等多種形式。
總之,要改變孩子的咬人行為,首要任務是找到誘因以及發生咬人的特定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