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bcd052539
-
2 # 股市財狼
貪婪與恐懼的本質,是人的慾望。人的慾望是與生俱來的,慾望這個特性是人類發展的動力。但是“慾望”分身兩個“魔鬼”,一個是貪婪,一個是恐懼。
世上萬物都是由“陰陽”構成,哪怕是意識層面也不例外。貪婪是慾望的激進表現,恐懼是慾望的保守表現。
慾望只要能滿足,就會不斷的膨脹,直到貪婪,稱之為“貪婪”,是因為膨脹過度,將產生負面作用,適得其反。慾望膨脹至貪婪,即會折返向著恐懼發展,恐懼極致時,將會完全封閉慾望,而達到保護作用。完全的保護當然就不會產生損失,沒有損失,慾望會再度膨脹。週而復始。
控制自己的貪婪與恐懼幾乎是不可能的,原因就是本性——人的本性。但仍然要去控制。“見好就收”,說的就是控制之法。
-
3 # 鬱子城
如果分開來回答的話,貪婪的本質是愛,恐懼的本質是智;人類的愛的人格發展閉合曲線是:貪婪――自覺――隱惻――愛人――無私――泛愛――自貶――自覺――自愛――貪慾――自私――自戀――貪婪。
智的人格發展閉合曲線是:恐懼――自覺――認識――實踐――經驗――科教――宗教――信條――盲從――恐懼。
所以積極派心理學認為恐懼和貪婪是個人發展中的原始精神動力和本能,有向積極面過度的重要意義。《周易》認為“極”為大用,物極必反,人在最貪婪,恐懼的時候,也是面臨積極轉變的最佳時候。所以積極心理學認為處於貪婪恐懼中的人,也是價值觀最容易積極轉變,取得成功的人,人生時機。
-
4 # 喜洋洋224206081
貪婪與恐懼的對立統一,表現出來的最為明確的相生相成的正相關性,以貪婪為主導,越貪婪所激發的恐懼感越強烈,反之,越恐懼越容易放大貪婪的自我感覺,即容易將相對貪婪度並不高的事物過度放大,這就是一些人在社會生活中愛斤斤計較的心理根原。
但是,貪婪與恐懼只是人性弱點的表象,其深層次的慾望根原是出於對得與失的過度重視而形成的心理障礙,或者說心理病態。長期下來,不僅可以累積成不良的性格與習慣模式,嚴重時還容易導致缺陷性心理和精神疾病,進而影響到一個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
貪婪與恐懼的社會外因,主要是過度緊張的生存環境與殘酷競爭的淘汰份圍,導致社會個體在強大壓力之下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生存原則,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完全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定位具體的社會活動方式、方法和一般生活準則,並將貪婪與得失貫穿為人生價值的最高綱領。
單憑社會個體的願望而改變社會,短時間內實現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有一句話說的好,你無力改變環境但可以改變自己。如果我們從逸情的角度重新定位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樂趣,你會突然發現,生命在輕鬆甚至無慾狀態下的快樂比比皆是,他不僅可以提高你的生命品質,而且能正確調整你對生活看法,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超越認識,並自然而然地幫助你獲得許多有益的滿足感和幸福感。
回覆列表
貪婪,又有誰不貪婪?自私,又有誰不自私?固執,又有誰不固執?
以五十步笑百步豈不可恥?
恐懼,又有誰不恐懼?
故此,貪婪、自私、固執、恐懼?齊乃不是人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