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言秦上限

    孩子多大了,如果年齡小,理解不了很正常,如果青春期,眾所周知,比較叛逆,你說東他偏要往西。

    你說孩子不理解你,其實你也沒有理解孩子,你不能一直站在你的角度指責孩子的不是,試著從他的角度看看,他也有他的理由,如果他的理由是有道理的,那你自然可以讓他繼續,如果他的理由行不通,那你應該把那個行不通的地方告訴他,他就會想通,就會理解

  • 2 # 一杯濁酒十年燈

    其實,大人很多時候也不理解小孩。很多事,大人能做的就是言傳身教,對孩子儘可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孩子有孩子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大人和孩子應該互相尊重。你說的這個有時候並沒有說什麼情況下,有些時候明明是大人錯了,還要強迫孩子理解,那肯定是不行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能放縱,也不能過於苛責。

  • 3 # 素心苑

    多溝通,多聽孩子的心聲,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朋友著處,孩子有啥事都會與父母分享溝通。把孩子當獨立個體尊重孩子但又要管制孩子,學習唐僧,溝通很重要,適當念念緊箍咒

  • 4 # 馮國強老師談新早教

    兒童心理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認知——孩子不是迷你版的成人,他們具有獨特的心理特點。大人和孩子對待同樣的事,常常會有不同的認識和不同的態度,也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所以孩子有時候不理解大人是再正常不過的。

    孩子跟大人生活在同樣的環境中,發生矛盾甚至衝突在所難免,這時候一味希望或者要求孩子理解和體諒大人,從根兒上就跑偏了;父母和其他家長該做的,首先是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的感受、想法和做法,才能找到相互協調的出路。相反,如果不理解孩子,即使暫時能夠解決問題,也只算是純屬巧合,甚至這樣的情況還有可能掩蓋問題或者埋下隱患。

    當然我們倡導家長首先理解孩子,並不是要處處順從甚至縱容孩子的所謂執拗表現,而是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去找到更好的解決之道,其中有一些常用的原則和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 轉移注意。遇到孩子不良的行為表現,家長可以找些有趣的刺激和活動轉移孩子的注意焦點,從而引導孩子轉變行為,這個原則和方法主要用於小孩子和不太嚴重的情況,對大孩子或者孩子特別在意的事情可能不太有效。

    第二, 淡化處理。發現孩子的要求無法滿足,或者其它情況家長一時找不到辦法,可以採取淡化的方式對待,就是不要跟孩子糾纏。需要注意的是:淡化不等於冷漠。我們可以淡化孩子不如人意的行為表現,但應該關注和關愛孩子本人。這個原則和方法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家長也可以在找出更好辦法之前先行淡化處理,因為它至少不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第三, 指示出路。孩子執拗耍鬧的背後常常都有動因,洪水來了要堵住很難,疏導比阻止更有效,如果只是單純地制止,要求孩子不能怎樣,往往難以奏效,這時候更重要的是提示孩子做什麼和怎麼做,越具體越明確越好。

    無論採取什麼辦法,家長一定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認知特點加以應對,還要根據孩子的氣質個性特點採用適宜的方式,要讓孩子搞得懂、行得通,還要心氣順,隨著積極互動經驗的不斷積累,我們就能看到孩子對於大人越來越多的理解和認同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位抱團股分化,市場風格能否順利切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