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旅行到宇宙邊緣abc

    首先,根據氣體熱力方程,以地球的引力,不足以束縛氫氣和氦氣,所以地球大氣中缺乏這兩種氣體。其次,由於地球具有板塊運動,二氧化碳可以透過板塊運動完成在岩石圈和大氣圈的迴圈,99%以上的二氧化碳都存在於岩石圈,在加上綠色植物的固碳能力,所以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含量也很小。這一點和金星以及火星有很大的不同。這兩個星球由於各種原因,沒有板塊運動,從火山噴發出來的二氧化碳無法回到岩石圈,所以大氣中充滿二氧化碳。氮氣雖然不是惰性氣體,但是氮氣的化學鍵很牢固,所以在大氣中可以穩定存在。至於氧氣,個人有不同看法。雖然植物可以透過光合作用製造氧氣,但是植物死後腐爛的過程會吸收同量的氧氣。所以植物的光合作用只能推動氧氣的迴圈,不能真正完成氧氣從無到有的積累。剛才已經說過,地球無法束縛氫氣,氫氣一旦生成就會逃逸。自然界有許多因素都會分解水,比如紫外線,雷電,光合細菌,甲烷細菌等。水分解後產生的氫氣逃逸,氧氣留下,最終完成氧氣的積累。再有一點,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元素就是氧。如果是碳或者是其他活性元素,那麼氧氣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成為大氣中的主要成分。

  • 2 # 和風

    先說氧氣,地球的大氣圈、生物圈和岩石圈都有豐富的氧儲備,其中大氣圈和生物圈的氧氣幾乎全部來自於光合作用,即來自於水的光解產生的氧氣,地球誕生之初在生命尚未形成的時候就有了原始海洋,原始海洋最初含有大量硫化氫(H2S),後者就成為了光合細菌的原料,和水(H2O)比起來,硫化氫(H2S)更容易氧化生成硫,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H2S + CO2 -光照→ 含碳有機化合物 + S2(硫單質沉澱)+ 6H2O

    以硫化氫(H2S)為原料的光合作用生成的副產物是硫單質沉澱,不會對大氣環境造成改變,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光合細菌數量越來越多,而原始海洋裡的硫化氫卻越來越少,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硫單質沉澱進入海底,硫元素無法形成有效迴圈。

    硫化氫(H2S)用完之後光合細菌就轉向使用和硫化氫(H2S)化學性質最接近的水(H2O),後者氧化的難度更大,但優點也很突出,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化學反應方程式如下:

    H2O + CO2 -光照→ 含碳有機化合物 + O2↑(氧氣)+ 6H2O

    以水為原料的光合作用的副產物就是氧氣了,作為氣態物質從海洋中逸出進入大氣,這一過程慢慢改變了大氣環境,使得大氣中的氧氣含量越來越高。

    總結一下,地球上的氧氣來自於原始海洋中水的光解,是細菌光合作用的副產物。

    再來說說氮氣,目前關於氮氣的來源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大氣中的氮氣主要來自於原始火山噴發,但是火山噴發產生的氣體很多,為什麼最終只有氮氣留下來了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氮氣的化學性質足夠穩定,其他氣體如甲烷、氨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氫氣等其實在地球漫長的變遷過程中都大量出現過,但有兩個原因導致這些氣體沒有大量留存在大氣層——

    一是化學穩定性差,很容易和其他物質反應,二來氮氣的分子質量足夠大,不容易從地球逃逸,分子量比較小的氣體如氫氣,在形成後可輕易達到地球的逃逸速度而進入太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救助了一隻很怕人的流浪貓,絕育後應該收養還是放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