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了,“人到五十歲,身體第一位”,這句話幾乎成了中老年群體的口號。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所謂健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無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而內心的安寧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並且解釋說,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的症狀,而且指一個人良好的精神狀態及社會適應能力。美國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格里格在他的《心理學與健康》一書中也指出,“心理學是一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就是說,一個人的健康心理與自己的幸福感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心理健康即內心的安寧呢?有一句詩歌說,“內心的安寧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經歷”。我們觀察生活可以看到,內心安寧的人,往往是比較成熟的人,往往是認識問題有一定高度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要想做到內心安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有一種正確的信仰,也就是要有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人就很可能會去盲目地追求物質。有了一輛車嫌不夠高檔還要再買一輛;有了一套房嫌不闊氣還要再買一套甚至幾套,還有不滿足者甚至跑到國外去買房子。如此慾望無止境,其內心如何能得安寧,如何能夠快樂?當今社會,可以說是物慾橫流。而因為慾望而衍生出來的許多虛榮心、攀比心、嫉妒心和不甘心等等又常常讓人忘記了自己是誰,搞不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就讓人很難做到內心安寧。如今給人們造成“精神汙染”的原因實在不少,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就是其一,升學、就業、升職、看病、物價,幾乎無一不讓人倍感壓力。其二是拜金現象嚴重,許多人惟一的願望就是賺大錢,心理除了錢以外再沒有其他追求,有了五位數想著六位數、七位數乃至更多數。佛說:“心為境所牽,愚者則迷亂。”內心讓錢的慾望搞得不安寧,就什麼也幹不好。其實,生活中,那些特別愛錢的人,往往不容易賺到錢。一個人的慾望越來越大,得到的滿足反而越來越少,同時,內心的安寧也就越來越談不上。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有一句口號,就是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無疑是力求提升人們的幸福感。但實際上,一些人的需求是滿足不了的,假如人心就像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假如不懂得知足,想用物質來滿足是相當難的。我們在創造美好未來生活的時候,除了追求必要的物質之外,切不可忽視內心的安寧。
用精神層面的東西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莫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修煉一顆無我利他的心,也就是過去常說的大公無私、先公後私。佛教講的“菩提心”、“慈悲心”,其實也是如此。說白了也就是不能整天只想著自己,而應該想著怎樣去幫助身邊的人和身邊的生命,若如此,你就會是快樂的,對周圍乃至社會也能產生良好的影響。而要達到內心的安寧,重要的是實現內心的和諧。前些年,有人提出要做到內心的和諧須具備“四心”,這就是平常心,即達到心平氣和的境界;公平心,即達到法德並重的境界;慈悲心,即達到高尚情感的境界;包容心,即達到海納百川的境界。仔細想來也確實如此,內心和諧,是外在和諧的生成條件和感知前提,沒有內心的和諧,就無法感知客觀世界的和諧,更不能營造社會的和諧。有道是:喜怒哀樂懼,人生之常情。生活在世界上,誰都可能會遇到不痛快的事情,也難免會生氣,難免會打破內心的安寧。如果修煉好了前面所說的“四心”,有些不痛快的事情很可能就會很快地煙消雲散。即使一時間難以擺脫,也應懂得生氣之道。這就是生氣應該怎麼生,也就是如何表達出自己的心情、看法,怎麼能夠讓別人接受。生氣不是目的,目的是解決問題。生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事情搞糟搞複雜。尤其是那種生悶氣、倒憋氣,更於健康有害。當理智遭遇情感,結論常常跑偏,生氣不但會破壞自己安寧的心情,而且會直接破壞自己身體的健康,十分划不來。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健康了,“人到五十歲,身體第一位”,這句話幾乎成了中老年群體的口號。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所謂健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無疾病,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健康。而內心的安寧則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曾經提出過一個響亮的口號,“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並且解釋說,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的症狀,而且指一個人良好的精神狀態及社會適應能力。美國心理學教授理查德·格里格在他的《心理學與健康》一書中也指出,“心理學是一門與人類幸福密切相關的科學”。就是說,一個人的健康心理與自己的幸福感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心理健康即內心的安寧呢?有一句詩歌說,“內心的安寧意味著一種成熟的經歷”。我們觀察生活可以看到,內心安寧的人,往往是比較成熟的人,往往是認識問題有一定高度的人。
在這個社會中,要想做到內心安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須要有一種正確的信仰,也就是要有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如果沒有精神上的追求,人就很可能會去盲目地追求物質。有了一輛車嫌不夠高檔還要再買一輛;有了一套房嫌不闊氣還要再買一套甚至幾套,還有不滿足者甚至跑到國外去買房子。如此慾望無止境,其內心如何能得安寧,如何能夠快樂?當今社會,可以說是物慾橫流。而因為慾望而衍生出來的許多虛榮心、攀比心、嫉妒心和不甘心等等又常常讓人忘記了自己是誰,搞不清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這就讓人很難做到內心安寧。如今給人們造成“精神汙染”的原因實在不少,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就是其一,升學、就業、升職、看病、物價,幾乎無一不讓人倍感壓力。其二是拜金現象嚴重,許多人惟一的願望就是賺大錢,心理除了錢以外再沒有其他追求,有了五位數想著六位數、七位數乃至更多數。佛說:“心為境所牽,愚者則迷亂。”內心讓錢的慾望搞得不安寧,就什麼也幹不好。其實,生活中,那些特別愛錢的人,往往不容易賺到錢。一個人的慾望越來越大,得到的滿足反而越來越少,同時,內心的安寧也就越來越談不上。在建設和諧社會中有一句口號,就是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這無疑是力求提升人們的幸福感。但實際上,一些人的需求是滿足不了的,假如人心就像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假如不懂得知足,想用物質來滿足是相當難的。我們在創造美好未來生活的時候,除了追求必要的物質之外,切不可忽視內心的安寧。
用精神層面的東西來指導自己的行為,莫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修煉一顆無我利他的心,也就是過去常說的大公無私、先公後私。佛教講的“菩提心”、“慈悲心”,其實也是如此。說白了也就是不能整天只想著自己,而應該想著怎樣去幫助身邊的人和身邊的生命,若如此,你就會是快樂的,對周圍乃至社會也能產生良好的影響。而要達到內心的安寧,重要的是實現內心的和諧。前些年,有人提出要做到內心的和諧須具備“四心”,這就是平常心,即達到心平氣和的境界;公平心,即達到法德並重的境界;慈悲心,即達到高尚情感的境界;包容心,即達到海納百川的境界。仔細想來也確實如此,內心和諧,是外在和諧的生成條件和感知前提,沒有內心的和諧,就無法感知客觀世界的和諧,更不能營造社會的和諧。有道是:喜怒哀樂懼,人生之常情。生活在世界上,誰都可能會遇到不痛快的事情,也難免會生氣,難免會打破內心的安寧。如果修煉好了前面所說的“四心”,有些不痛快的事情很可能就會很快地煙消雲散。即使一時間難以擺脫,也應懂得生氣之道。這就是生氣應該怎麼生,也就是如何表達出自己的心情、看法,怎麼能夠讓別人接受。生氣不是目的,目的是解決問題。生氣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把事情搞糟搞複雜。尤其是那種生悶氣、倒憋氣,更於健康有害。當理智遭遇情感,結論常常跑偏,生氣不但會破壞自己安寧的心情,而且會直接破壞自己身體的健康,十分划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