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牽手教育

    人生需要做減法,物質生活越豐富,可選擇性越多,也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抑鬱症、自閉症、多動症的孩子。

    幸福才是我們的人生目標。作為家長的我們,怎麼能給孩子的幸福的未來創造條件?那麼是不是選擇越多越幸福呢?其實未必,為什麼父母想起自己小時候時總是一臉懷念,明明小時候沒什麼玩具、也沒有什麼零食、衣服鞋子也不多更不要談什麼挑三揀四,伴隨著我們更多的是外面的小石子、泥巴,穿的永遠是那一件衣服,吃的也就是饅頭稀飯,但這些沒有讓我們覺得有多糟糕,反而每次回憶起來童年時,總是感覺很幸福,我們會想起來小時候跳過的格子,丟過的沙包,玩過的紙飛機,爬過的大槐樹......幸福感直線上升。

    物質生活越豐富,可選擇性越多,也就造就了越來越多的抑鬱症、自閉症、多動症的孩子,並且專注度下降,注意力更加分散,也更容易放棄。更多這樣的糾結於選擇的實驗,在這本《選擇的悖論:為什麼自由越多快樂越少》告訴我們人並非選擇越多越幸福。

    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是減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捨棄。這也是為什麼是“選擇的悖論”的原因,少了不願意,多了不幸福。但是,很多時候,自己有意識地減少和捨棄會讓我們過得更好。由於這種做法有時違揹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當然,這樣就給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機會。

    在這個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時代,有意識的減少選擇更加重要。在我們腦海裡能形成行業品牌的,都是做減法的高手。比如:提到星巴克我們所能想到的是咖啡;新東方的培訓;藍翔技校等。無論商業還是個人的發展,對於只見過一面的陌生人,能勾起我們印象的恐怕大多時候,是他是幹什麼呢?是理髮師、開貨車的司機、老師、醫生?假如他能在所在的行業做到靠前的位置,就更加加強我們對他的認知。在這個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思考“木桶理論”對我們和育兒方式的影響了。

    莊子在《養生主》一章中開篇講了這樣一句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已有涯隨無涯,殆矣。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它的大意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是無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限的知識,是要失敗的。已經知道這個事實還要為之,失敗是確定無疑的了。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什麼都做,必須要有所取捨、順其自然。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是否就應該,不讓孩子接觸義務教育之外的,一切課外培訓班呢?恰恰相反,我們應該知道,趁著年輕應該讓孩子多體驗、多接觸和多感受,能儘快找到他的興趣愛好。儘快找到之後,開始有意識的做減法,逐步精簡。這樣才能在人生最好的學習階段,練習自己的一技之長,讓孩子的長板更長。未來進入社會有更大的競爭中。

    如果一個人不能夠把一件事做好,他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少做事情,而不是讓自己更忙碌。當我們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定式,重新審視人生時就會發現,不光自己可以不做的事情實在太多,給孩子的人生建議也會越來越清晰。既然我們的生命有限,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我們就應該少做事情、做好事情。在低水平上做很多事情,花兩倍的時間只能獲得兩倍的收益,但是如果把時間集中起來將事情做的比別人好,兩倍的時間可以獲得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這就是撿芝麻的人生和撿西瓜的人生。培養自己和孩子撿西瓜的思維方式,對幸福的幫助尤為重要。

    第一個維度是愛情和婚姻。有美好愛情的人是幸福的。

    第二個維度是對未來的期望。如果能夠確定一天比一天好,就有幸福感。反過來,現在的富豪、明星能夠確定資產以每年百分之五十縮水、明星的火爆程度在3年內降到冰點,就無法高興起來。雖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第三個維度是生活的態度。一個人的內心有責任和榮譽,平時過著從容而優雅的生活。能夠贏得別人的尊重,幸福感就會加強。

    從這三個維度來看,幸福和物質的關係真的不是那麼大。

    但是我所說是建立在,我們的物質能夠達到一定水平基礎之上。否則,貧賤夫妻百事哀。相信這絕對不是我們每個人想要的生活。人生在世,都需要有立足之本。能養活自己和家人是幸福最起碼的根基。

  • 2 # 強力成長

    來自於父母的幸福感程度,孩子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模仿,最容易接受的是父母的灌輸。所以,父母有沒有感受到幸福感是關鍵。

  • 3 # 使用者7952924017

    孩子的幸福感來自濃濃親情的環境,幸福和諧的家庭氛圍,作為爸媽儘可能安排孩子和爺爺奶奶多陪伴,和兄弟姐妹的孩子多親近,讓孩子牢記家是依靠,是港灣,是幸福的源泉。

  • 4 # 稀罕9865

    幸福感之初來自於家庭的給予,成熟的幸福感中有走向社會的價值感;也有回報家庭的成就感;幸福感是一種善良的動力,因愛而驅動奉獻的給予,幸福感是一種追求的方向與態度,因為存在而付出,因為存在而有意義。

  • 5 # 醉臥蒼山看人間

    孩子的幸福感來自於父母對自己持續的陪伴,關愛和欣賞。

    來自於父母對自己的溫柔和諄諄教導。

    來自於父母給自己買的每一件衣服,每一件禮物。

    來自於每晚臨睡前講的小故事。

    來自於每一次給自己洗澡,理髮和穿衣服。

    來自於上學後,遇到不會的問題後,父母給自己的解答。

    來自於父母同自己一起運動。

    來自於父母陪自己的每次手工課。

    來自於每次過生日,父母忙前忙後的張羅,甜美的生日蛋糕,父母對自己熱烈而溫暖的微笑。

    來自於考試成績不如意後,父母陪著自己分析原因,讓自己別灰心。

    來自於讀大學後,父母給自己的電話,問錢還夠不夠。

    來自於失戀,工作不如意後,父母給自己的安慰和鼓勵。

    太多太多……

    如何自己的孩子獲得幸福感,筆者認為應該從小培養孩子擁有應感恩的心,要感謝每個幫自己的人,並在力所能及條件下,主動去幫別人。

  • 6 # 自在人生wub

    孩子的幸福感來自於哪裡?筆者依據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以及多次和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進行座談、交流、和溝通,從瞭解中總結得出: 孩子的幸福感主要來自於三個方面,即為安全感、滿足感、和獲得感。

    安全感是孩子擁有幸福感的最基礎性條件。孩子的安全感集中表現為父母的親密陪伴、家庭的和睦相處、物質生活條件的富足、和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生活中這樣家庭環境中的孩子會比較有安全感。因而,為人父母者既要勤奮學習,努力工作,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物質與精神財富;同時又要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與教育孩子,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從而增加孩子的幸福感。

    滿足感是孩子擁有幸福感的動力源泉。孩子能夠自由地做自己喜歡的事,合理的要求能夠得到家長們的充分尊重和認可,個人正當的興趣與愛好能夠得到切實的呵護與幫助,這樣的生活狀態下,孩子比較有滿足感。所以作為孩子家長,首先必須有清醒的認識,樹立科學育兒觀,而不是自以為是的瞎指揮;其次家長要認真瞭解孩子的需要,尊重教育規律和孩子身心發育發展的特點,而不是想當然地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只有確保孩子的滿足感,才能讓孩子更加具有幸福感。

    獲得感是孩子擁有長久幸福感的關鍵。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對社會的有用性,既能為社會做出貢獻,又能為社會所尊重和認可!孩子也是如此,學習、生活中必須不斷取得收穫、擁有成就,得到認可、賞識、和獎勵,才能擁有獲得感,才能覺得自己有用,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故而,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無論家長還是老師,嚴格要求、確實讓孩子進步,是教育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要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並及時予以恰當的肯定和表揚,幫助孩子時不時地擁有獲得感。不斷地擁有獲得感,才能讓孩子增強前進的動力,持續地擁有幸福感!

    孩子的健康成長、積極成才、穩步成功,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共同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家長和老師要密切配合,努力讓孩子真正擁有安全感、滿足感、和獲得感,從而讓孩子真正擁有持久的幸福感,使孩子在健康、積極、穩步的狀態下,成長、成才、和成功!

  • 7 # 天上的蓮花555

    你把你的血讓孩子吸乾,孩子會幸福嗎?你把你的錢都給孩了孩子會幸福嗎?不會的,因為人的慾望是無窮的,永遠也滿足不了,你委曲自己孩子會幸福嗎?,你當上科長孩子不幸福,因為你不是廠長,你當上廠長孩子還不幸福因你不是區長,到底幸福是啥,幸福就是知足,孩子生在農民家庭孩子想太好了,父母真偉大會種糧食蔬菜,我每天都能吃上新鮮的蔬菜我很幸福,因為別人有的吃不上,這就是幸福,如果這個孩子想父母沒本事就是個臭農民,你看人家誰誰誰家長是鎮長,人家要啥有啥,這個孩子會幸福嗎?會很奧惱會怨天由人,有個孩子就是為此自殺。有的博士蠻怨父親沒本事,沒有給他買大房子,我說你的父親雖然沒本事,但他老老實實實做人,沒做過害人害己的事清積了陰德,你才能上到博士,這個博士雖然畢業了,但做人的大學沒畢業。所以什麼叫幸福,知足就是幸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豬小肚煲湯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