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朱熹在經學方面的最大貢獻)
《四書集註》又稱《四書章句集註》,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大師朱熹所撰。
朱熹一生致力於儒家經典的整理與註釋,對於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對於儒家的經書如《詩》《書》《易》《禮》等均有研究,而且都有專門的著述,於《春秋》學也有《資治通鑑綱目》。
然而,朱熹在經學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刊刻和註釋“四書”,撰著《四書集註》。
宋代以前,儒家經典以“五經”最為重要,而專門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論語》一書,《漢書·藝文志》只列於“六藝略”之後,視其為幼學之書,其地位較低顯而易見,《孟子》一書更不在其列。
另一方面,宋代以後,理學興起,學者們多談性理之學,孟子的地位逐漸提升。
尤其是宋代的二程以及朱熹等人特別推崇《孟子》和《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使三者與《論語》合為“四書”,並將其提高到經的地位,與“五經”並列。
這樣,“四書”之名由此而來。
朱熹傾一生的精力,撰成《四書集註》,“四書”始結整合書。
《四書集註》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注,全書共19卷。
其中最早成書的是《論語集註》和《孟子集註》。
開始,朱熹先取二程及其門人學侶數家之說編成《論語要義》,為便於童子學習,又作《論語訓蒙口義》;
後來,復取二程、張載、範祖禹、呂希哲、呂大臨等12家之說,薈萃而成《論語精義》和《孟子精義》,後改名為《集義》。
《四書集註》中的《論語》和《孟子》的“集註”就是在兩書《集義》的基礎上編成的。
以後,朱熹又相繼完成了《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朱熹研究和註釋“四書”,編撰《四書集註》,先後用了40餘年的時間。
朱熹之前,已有以“四書”並重而教學者之風,朱熹也十分看重“四書”,他強調說:“若讀得此四書,何書不可讀,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
他認為“四書”是學者們進入聖賢之門的階梯。朱熹於“四書”用力最勤,他自己也曾說於“四書”“一生用功”,“四十餘年理會”。
可見,《四書集註》是其多年的研究成果。
在該書的《中庸序》中,他說在寫《中庸章句》時,“沉潛反覆,蓋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然後乃敢會眾說而折其中”;使書中所言“脈絡貫通,詳略相因,鉅細畢舉,而凡諸說之同異得失,亦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
朱熹在書中選取前人註解並附己意,多從義理上加以發揮。既注重文字的詮釋,也注重義理的闡述,是以義理解經的代表作。
總之,《四書集註》是朱熹哲學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在二程的基礎上,參照各家解經之說,對自己的理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的發揮。
透過註釋,朱熹將個人哲學的世界觀和人性論進行闡發,對自己以“天理論”為最高範疇的理學思想體系,包括道、理、性、命、心、誠、格物致知、仁義禮智等哲學概念及其關係,進行了論述。
該書不僅論證精微,而且強調人倫日常,充分體現了理學以理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以及強調認識和修養方法、注重道德實踐的特點。
作為朱熹的力作,隨著朱熹地位的提高,《四書集註》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在編輯《朱子語類》時,將有關“四書”的語錄置於“五經”之前。
元明兩朝,在學者的眼中,“四書”已經重於“五經”,甚至科舉考試或者太學鄉校也都如此,直到清朝一直相沿未改。這與朱熹的倡導密切相關。
很自然,《四書集註》在後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了這一時期科舉考試的必讀書。
第一部分(朱熹在經學方面的最大貢獻)
《四書集註》又稱《四書章句集註》,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大師朱熹所撰。
朱熹一生致力於儒家經典的整理與註釋,對於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他對於儒家的經書如《詩》《書》《易》《禮》等均有研究,而且都有專門的著述,於《春秋》學也有《資治通鑑綱目》。
然而,朱熹在經學方面的最大貢獻是刊刻和註釋“四書”,撰著《四書集註》。
第二部分(“四書”之名由來)宋代以前,儒家經典以“五經”最為重要,而專門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論語》一書,《漢書·藝文志》只列於“六藝略”之後,視其為幼學之書,其地位較低顯而易見,《孟子》一書更不在其列。
另一方面,宋代以後,理學興起,學者們多談性理之學,孟子的地位逐漸提升。
尤其是宋代的二程以及朱熹等人特別推崇《孟子》和《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使三者與《論語》合為“四書”,並將其提高到經的地位,與“五經”並列。
這樣,“四書”之名由此而來。
朱熹傾一生的精力,撰成《四書集註》,“四書”始結整合書。
第三部分(《四書集註》編成)《四書集註》為《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作注,全書共19卷。
其中最早成書的是《論語集註》和《孟子集註》。
開始,朱熹先取二程及其門人學侶數家之說編成《論語要義》,為便於童子學習,又作《論語訓蒙口義》;
後來,復取二程、張載、範祖禹、呂希哲、呂大臨等12家之說,薈萃而成《論語精義》和《孟子精義》,後改名為《集義》。
《四書集註》中的《論語》和《孟子》的“集註”就是在兩書《集義》的基礎上編成的。
以後,朱熹又相繼完成了《大學章句》和《中庸章句》。朱熹研究和註釋“四書”,編撰《四書集註》,先後用了40餘年的時間。
第四部分(朱熹觀點)朱熹之前,已有以“四書”並重而教學者之風,朱熹也十分看重“四書”,他強調說:“若讀得此四書,何書不可讀,何理不可究,何事不可處?”
他認為“四書”是學者們進入聖賢之門的階梯。朱熹於“四書”用力最勤,他自己也曾說於“四書”“一生用功”,“四十餘年理會”。
可見,《四書集註》是其多年的研究成果。
在該書的《中庸序》中,他說在寫《中庸章句》時,“沉潛反覆,蓋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領者,然後乃敢會眾說而折其中”;使書中所言“脈絡貫通,詳略相因,鉅細畢舉,而凡諸說之同異得失,亦得以曲暢旁通而各極其趣”。
朱熹在書中選取前人註解並附己意,多從義理上加以發揮。既注重文字的詮釋,也注重義理的闡述,是以義理解經的代表作。
第五部分(總結)總之,《四書集註》是朱熹哲學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它在二程的基礎上,參照各家解經之說,對自己的理學思想進行了系統的發揮。
透過註釋,朱熹將個人哲學的世界觀和人性論進行闡發,對自己以“天理論”為最高範疇的理學思想體系,包括道、理、性、命、心、誠、格物致知、仁義禮智等哲學概念及其關係,進行了論述。
該書不僅論證精微,而且強調人倫日常,充分體現了理學以理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以及強調認識和修養方法、注重道德實踐的特點。
作為朱熹的力作,隨著朱熹地位的提高,《四書集註》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朱熹以後,他的門人在編輯《朱子語類》時,將有關“四書”的語錄置於“五經”之前。
元明兩朝,在學者的眼中,“四書”已經重於“五經”,甚至科舉考試或者太學鄉校也都如此,直到清朝一直相沿未改。這與朱熹的倡導密切相關。
很自然,《四書集註》在後代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了這一時期科舉考試的必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