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孝莊文皇后,姓博爾濟吉特,名本布泰,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的二女兒。科爾沁蒙古很早就歸附了後金,並與後金聯姻。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二月,13歲的本布泰嫁給了努爾哈赤第8子、34歲的皇太極為側福晉。早在11年前,她的親姑姑哲哲已嫁給皇太極為正房大福晉,9年後,已繼承汗位的皇太極又娶了她的姐姐海蘭珠,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於盛京(瀋陽),同時建立後宮制度,封大福晉哲哲為皇后,本布泰、海蘭珠和另兩個女子為妃。科爾沁姑侄三人中,莊妃本布泰不是皇太極最寵愛的一位,也不是地位最尊貴的,卻是最幸運的一個,因為她的兒子福臨後來繼承大統,成為大清入關後的首位皇帝。

    清崇德八年(1643年),征戰一生的皇太極因病去世,死前沒有指定皇位繼承人,造成諸王爭位的混亂局面。莊妃籠絡睿親王多爾袞擁立了自己年僅6歲的兒子福臨為帝,使各派達成妥協。8月,福臨登基後改年號為順治,莊妃被尊為“聖母皇太后”,叔父多爾袞為攝政王,這一年莊妃30歲,多爾袞31歲,這樣般配的年齡使人產生了不少遐想。

    多爾袞後又升為皇父攝政王,他不僅自稱皇父,更可自由出入皇宮內院。儘管正史中並未提到,野史中卻出現了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記載,後世的學者多有爭論。《皇父攝政王起居注》的跋文中,還記載了有內閣學士曾親見過皇太后下嫁多爾袞的詔書,但也僅是孤證。

    順治八年(1650年),39歲的多爾袞狩獵時墜馬而死。死後,順治帝以其獨斷專行,迫害其兄豪格,與其母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為由,剝奪其封號,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間,多爾袞才恢復名譽。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後世的史學家分為兩派,吵得不亦樂乎,但大多承認他們關係曖昧的事實。

  • 2 # 行走的小土豆go

    孝莊皇太后是否下嫁了多爾袞,這是清初三大疑案之一,也是後世諸多清史愛好者最為關心的迷題之一,多爾袞和孝莊是屬於叔嫂的關係,兩人之間曾被傳出關係很親密,但是無風不起浪,世界上沒有空穴來風的事情,太后下嫁之說的真實存在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分析:

    一是清朝初期滿族的習俗中是允許兄死弟娶其嫂的。在道德倫理上支援了太后下嫁的真實性。太后下嫁的年代為清朝初年,入關不久。滿族人還沒有被徹底漢化,而滿族確實也流傳有兄死弟娶其嫂的習俗。因此,當時的孝莊太后嫁給小叔子多爾袞並不是不合人倫之舉。尤其當時孝莊太后想要為自己的兒子謀取皇位,為爭取在政治上的支援而與多爾袞交好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後來隨著漢化程度的加深,滿族人逐漸接受了漢族的倫理觀,認為太后下嫁有悖人倫,是先祖犯下的奇恥大辱。

    二是孝莊死後沒有和皇太極合葬而是葬在皇陵的外面,在情理符合死後無顏見夫君的人之常情。皇太極葬在關外三陵之一的瀋陽北的昭陵。按照清朝陵寢制度,孝莊太后死後應葬在昭陵,就是同皇太極合葬。但是,她不僅沒有葬在昭陵,而且葬在清東陵的風水牆外。於是就引出了許多說法。有人說因為孝莊太后下嫁了,死後無顏回昭陵見夫君,所以把她葬在清東陵大門旁,給子孫看門。事實上,到孝莊去世時,她已經在關內生活了半個世紀,接受了漢族棺葬的習俗。關於自己的後事,孝莊太皇太后向皇孫康熙帝有過交代:太宗文皇帝梓宮官奉已久,不可為我輕動。況我心戀汝父子,不忍遠去,務於孝陵近地安厝,則我心無憾矣。

    三是多爾袞力挺順治即位以及日後順治帝對多爾袞的諸多尊稱,顯示出多爾袞與孝莊的關係非同一般。順治能做上皇帝的寶座,多爾袞功不可沒。不管多爾袞退步是為了大清前途著想還是當時的形式所逼。總之,多爾袞能在皇太極眾多兒子當中投向順治這一方,孝莊一定做了不少工作。順治初期基本就是個傀儡皇帝,大權都在多爾袞手裡,為了保住自己和順治,孝莊母子倆只有千方百計的籠絡多爾袞,他們實行的辦法就是不斷的為多爾袞加封,從攝政王到叔父攝政王,再到後來的皇叔父攝政王。這些稱呼都好理解,就是在巴結多爾袞。但最後多爾袞的稱呼變成皇父攝政王,這就讓人浮想聯翩了。皇叔父已經是親的不能再親了,如果太后沒有嫁給多爾袞,順治怎麼會稱他父親。

    四是歷史上蛛絲馬跡記載,進一步印證了孝莊下嫁多爾袞的事實。南明弘光張煌言《建夷宮詞》曰: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直言太后新婚。推算張煌言所在的年代,恰應太后下嫁之說。而從順治八年,多爾袞死後宣佈其罪狀中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等語句中也可窺出端倪。這兩句話本來記載在蔣良驥的《東華錄》中,後來修《清世祖實錄》時被刪去,頗有欲蓋彌彰之嫌。《北韓仁祖李倧實錄》記載:鄭太和說多爾袞似是已為太止矣。太上與太后對稱,是太后下嫁的一個旁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獵場》的好壞與胡歌的演技是否有關係?